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7307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涉及水体净化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设备领域,其包括料筒和用于装载料筒的无人机载体,所述无人机载体下方固定设置有固定架,所述料筒可拆卸安装于固定架上,所述料筒下侧开设有其出料口、上侧开设有其进料口;所述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抽吸泵、喷头、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进口端可拆卸密封连接于料筒出料口处、出口端固定连接于抽吸泵进口端,所述第二输送管固定安装并连通于抽吸泵出口端与喷头进口端之间。操作人员能够较为方便地利用无人机载体将料筒移动至河道上方的任意位置,并带动料筒升降,使得菌种在河道水体上喷洒地更为全面。水体上喷洒地更为全面。水体上喷洒地更为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水体净化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城市河道是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由于其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很容易成为居民生活污水、雨水及垃圾的受纳体,从而导致水体溶解氧的大量消耗,造成了水体缺氧而呈黑臭状态,使整个生态系统崩溃,同时污染物难以降解,沉积于底泥,形成严重的内源污染。城市河流出现黑臭和水质不达标现象,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
[0003]当前常用的河道水体治理方法主要有截污纳管、清淤疏浚、曝气增氧、生物膜填料、沉水植物修复、生态浮岛、微生物调控、异位强化处理等技术,其中,微生物调控方式主要是将微生物菌种均匀喷洒至水体上,使菌种与水体中的污染物质反应充分。相关技术中的菌种喷洒方式,多采用料箱/料桶对菌种混合液进行盛放,根据水体深度、宽度等实际地理情况的不同,料箱/料桶一般通过车载、船运或人工搬运的方式进行移动,且料箱/料桶上设有用于供操作人员喷洒料桶内的菌种混合液的喷洒机构,喷洒机构多包括抽吸泵、喷嘴和连接管道,喷嘴/连接管道处设有控制管路开合的开关阀,操作人员通过控制开关阀和抽吸泵来控制菌种混合液的喷洒出料。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在实际使用喷洒菌种混合液的方式进行河道水体治理的过程中,当河道水体较宽且水体深度较浅时,采用上述所述的车载、船运以及人工搬运的方式进行菌种喷洒,均会存在有河道中部水体难以喷洒到位的情况,从而致使菌种喷洒不够全面,影响对水体的有效处理。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改善相关技术中传统菌种喷洒方式下难以实现对宽度较宽且深度较浅的河道水体中部的较为全面的菌种喷洒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包括料筒和用于装载料筒的无人机载体,所述无人机载体下方固定设置有固定架,所述料筒可拆卸安装于固定架上,所述料筒下侧开设有其出料口、上侧开设有其进料口;所述固定架上固定安装有抽吸泵、喷头、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所述第一输送管进口端可拆卸密封连接于料筒出料口处、出口端固定连接于抽吸泵进口端,所述第二输送管固定安装并连通于抽吸泵出口端与喷头进口端之间。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无人机载体装载料筒,操作人员能够通过控制无人机载体的起落、升降以及运动轨迹,相应地带动料筒移动至河道上方的任意位置,并带动料
筒相对于河道水体上升或下降,通过控制抽吸泵的启闭及其运行,能够对菌种混合液的出料喷洒进行控制;通过控制料筒与河道水体于竖向方向上的距离、抽吸泵的功率以及喷头的开口规格,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菌种喷洒范围的控制。整体控制较为简易,且料筒能够相对于固定架进行拆卸更换,有利于改善相关技术中传统菌种喷洒方式下难以实现对宽度较宽且深度较浅的河道水体中部的较为全面的菌种喷洒的问题,使得菌种在水体上的喷洒更为全面。
[0009]可选的,所述固定架包括至少两组竖向布设的门型支杆,两组所述门型支杆相互平行,且所述门型支杆开口朝下,所述门型支杆上端与无人机载体相固定,所述门型支杆下端转动连接有横向支杆并设有用于对横向支杆的转动进行锁止固定/解锁的锁止件,所述料筒活动放置于横向支杆上。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转动横向支杆并利用锁止件对横向支杆的转动进行锁止固定/解锁,并将料筒相应地放置于横向支杆上/从横向支杆上取下,操作人员能够较为简易地实现料筒在无人机载体下方的安拆,从而对料筒内的菌种混合液进行添加/替换。
[0011]可选的,所述横向支杆一端铰接于门型支杆下方、另一端贯穿开设有插接孔,所述锁止件活动贯穿横向支杆上的插接孔并插接固定于门型支杆上。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向支杆在门型支杆下方的锁止固定以及解锁均较为简易,料筒的安拆较为方便。
[0013]可选的,所述料筒下方外侧壁上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横向支杆活动置入限位槽内,且所述横向支杆与限位槽处的料筒外侧壁间隙配合。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横向支杆能够卡合于料筒下方的限位槽中,当无人机载体带动料筒移动时,料筒不易相对于无人机载体发生移动,料筒与无人机载体的安装固定更为稳定。
[0015]可选的,所述料筒内还设有用于供操作人员搅动混合料筒内液体的搅拌组件。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搅拌组件能够对料筒内液体进行搅动混合,从而改善料筒内菌种容易下沉的情况,保障水和菌种按比例喷洒至水体中。
[0017]可选的,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转动并密封连接于料筒内的搅拌轴、固定设于搅拌轴上的搅拌叶以及用于驱使搅拌轴运动的驱动件,所述搅拌轴的转动轴线与两组门型支杆和横向支杆均垂直。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驱动件驱使搅拌轴绕其转动轴线转动,能够带动搅拌叶在料筒内对液体进行均匀混合。
[0019]可选的,所述横向支杆远离门型支杆的一侧向下凸出并固定连接有支承座,所述支承座底部表面为平面,且所述支承座底部表面适于与地面活动抵接,所述喷头位于支承座上方。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实现无人机载体和料筒的升降,并同时保障喷头以及抽吸泵等部件不受磕碰损毁。
[0021]可选的,所述第一输送管的进口端处同轴固定并密封安装有密封套筒,所述密封套筒内设有螺纹,所述密封套筒远离第一输送管的一端螺纹装配并密封连接于料筒出料口处。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料筒固定安装至固定架上后,旋拧密封套筒,即可较为
方便地实现料筒与第一输送管之间的安拆及密封固定,便于操作人员对料筒进行更换。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通过无人机载体、料筒、固定架、抽吸泵、喷头、第一输送管和第二输送管相配合,操作人员能够较为方便地将料筒移动至河道上方的任意位置,并带动料筒升降,使得菌种在河道水体上喷洒地更为全面;
[0025]2.通过门型支杆、横向支杆和锁止件相配合,能够较为方便地实现料筒在固定架上的安拆固定,便于操作人员对料筒内的菌种混合液进行添加以及更换;
[0026]3.通过设置搅拌组件,能够有效改善料筒内菌种容易下沉的情况,使得菌种得以有效地按比例均匀喷洒至水体上。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9]附图标记:1、料筒;11、限位槽;2、无人机载体;3、固定架;31、门型支杆;32、横向支杆;321、支承座;33、锁止件;4、抽吸泵;6、喷头;7、第一输送管;71、密封套筒;8、第二输送管;9、搅拌组件;91、搅拌轴;92、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料筒(1)和用于装载料筒(1)的无人机载体(2),所述无人机载体(2)下方固定设置有固定架(3),所述料筒(1)可拆卸安装于固定架(3)上,所述料筒(1)下侧开设有其出料口、上侧开设有其进料口;所述固定架(3)上固定安装有抽吸泵(4)、喷头(6)、第一输送管(7)和第二输送管(8),所述第一输送管(7)进口端可拆卸密封连接于料筒(1)出料口处、出口端固定连接于抽吸泵(4)进口端,所述第二输送管(8)固定安装并连通于抽吸泵(4)出口端与喷头(6)进口端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3)包括至少两组竖向布设的门型支杆(31),两组所述门型支杆(31)相互平行,且所述门型支杆(31)开口朝下,所述门型支杆(31)上端与无人机载体(2)相固定,所述门型支杆(31)下端转动连接有横向支杆(32)并设有用于对横向支杆(32)的转动进行锁止固定/解锁的锁止件(33),所述料筒(1)活动放置于横向支杆(3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用微生物菌种喷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杆(32)一端铰接于门型支杆(31)下方、另一端贯穿开设有插接孔,所述锁止件(33)活动贯穿横向支杆(32)上的插接孔并插接固定于门型支杆(31)上。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体污染治理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永顺梅勇蒋彦石天成秦瑾邵志群胡连连吴娇陈正军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蓝茵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