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件锐棱成形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713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锐棱成形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零件锐棱成形工艺,包括:第一工序,利用拉延模具对胚料拉延至产品棱线成型圆角r大于10mm;第二工序,利用整形模具对胚料整形至产品棱线目标成型圆角R值;第三工序,修边;第四工序,翻边。本发明专利技术的零件锐棱成形工艺,适用所有锐棱产品的成型,确保无滑移产生,既可保证产品的锋利外观,同时可消除滑移产生的外观缺陷;生产线无需对产品进行翻修打磨;生产线上零件无需翻转冲压,自动化效率高。自动化效率高。自动化效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零件锐棱成形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锐棱成形的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零件锐棱成形工艺。

技术介绍

[0002]汽车锐棱化造型,骨感、个性的风格越来越受到市场喜爱,然而,锐棱(小R)会导致滑移痕迹的出现,传统的成型工艺中,通过一次拉伸成型、去废料和翻边形成最终产品,由于在一次拉伸成型过程中,棱线先接触,棱线外侧造型深度较深,材料内侧向外侧流动,必然导致滑移线的产生。行业内把低于R6.5的棱线定义为锐棱化设计,这种设计必然带来更深、更明显的滑移痕,为了消除滑移痕,通常通过对成型后的产品进行手工打磨,然而通过手工打磨只能减轻,无法消除,这种方法费力不讨好,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但是效果并不理想。
[0003]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零件锐棱棱线成型工艺,包括:第一工序,拉延;第二工序,修边斜修边;第三工序,修边斜修边整形;第四工序,翻边斜楔翻边;第五工序,翻边斜翻边修边;在所述第一工序,拉延造型时,产品棱线成型圆角R范围为5~10mm。该工艺仅适用拉延深度比较小或者特殊造型,实际上,该方案中,第一工序中R值范围5~10mm,拉延产生的滑移痕明显,痕迹流到外观面,在该基础上,第三工序整形只会继续加重滑移,产品存在外观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零件锐棱成形工艺,既可保证产品造型锐棱化,同时保证外观美观。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提供一种零件锐棱成形工艺,包括以下步骤:r/>[0007]S1:第一工序,利用拉延模具对胚料拉延至产品棱线成型圆角r大于10mm;
[0008]S2:第二工序,利用整形模具对胚料整形至产品棱线目标成型圆角R值;
[0009]S3:第三工序,修边;
[0010]S4:第四工序,翻边。
[0011]本专利技术的零件锐棱成形工艺,先通过拉延模具对胚料进行冲制,初步成形零件,且在零件上成形出圆角r大于10mm的过渡部,再利用整形模具继续对胚料进行冲制,将过渡部成形为具有目标成型圆角R的棱线,再通过修边、翻边完成零件的成形。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工序中r大于10mm,确保先成形出过渡部可以减少滑移线的产生,第二工序再成形出目标R值的棱线,可以确保棱线的锋利外观,生产的零件无需二次打磨,大幅度降低人工成本。
[0012]优选地,步骤S1中,拉延模具包括拉延上模、拉延下模、拉延压边圈和顶杆,拉延上模可沿拉延下模升降,拉延压边圈的顶部可与拉延上模配合夹持胚料,顶杆与拉延下模滑动连接,顶杆与拉延压边圈连接。实施时,将胚料放置于拉延压边圈上,通过顶杆将拉延压边圈顶起,使拉延压边圈与拉延上模配合夹持胚料,然后,再将拉延上模下压,使拉延上模
与拉延下模配合对胚料进行冲制,初步成形具有过渡部的胚料,拉延模具完成了目标产品上除过渡部之外的所有拉伸成型。
[0013]优选地,步骤S2中,整形模具包括整形上模、整形下模、整形压边圈和氮气缸,所述整形上模可沿所述整形下模升降,所述氮气缸装设于所述整形下模,所述整形压边圈的顶部可与所述整形上模配合夹持胚料,所述氮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整形压边圈连接。实施时,通过氮气缸将整形压边圈顶起一定距离后,将具有过渡部的胚料放置于整形压边圈上,整形上模向下移动,整形上模配合整形压边圈将胚料夹紧,整形上模继续下压,直到胚料的上表面与整形上模贴合、胚料的下表面与整形下模贴合,实现零件的二次整形,将过渡部整形至目标产品所要求的棱线。通过拉延模具对胚料冲制后,整形时,通过氮气缸驱动整形压边圈,可直接利用整形模具对拉延后的胚料进行整形,无需增加其他工艺,区别于传统工艺中整形前需将胚料翻转180度,本实施例中生产线零件无需翻转冲压,生产稳定,保证生产节拍和连续性,保证了零件的高品质,提高生产效率。
[0014]优选地,步骤S2中,整形上模和整形下模分别设计有对应的上棱线和下棱线,且在上棱线两侧和下棱线两侧分别设有强压区。整形上模、整形下模的成型面与拉延上模、拉延下模的成型面的区别在于强压区,在强压区内,通过强压后实现对胚料上过渡部的进一步冲制整形,以成形目标棱线。
[0015]优选地,所述强压区距离上棱线或下棱线30mm内,保证零件在成形过程中,与模具的相对位置正确。
[0016]优选地,步骤S1中,产品棱线成型圆角r范围为15~50mm。其中r的取值范围按照CAE分析,结合滑移距离、非弯曲应变、接触应力进行综合评价确定。
[0017]优选地,步骤S2中,当R值大于10时,会产生滑移,但不超出R,外观不明显。
[0018]优选地,步骤S1中,产品棱线成型圆角r范围为15~30mm。
[0019]优选地,步骤S2中,目标成型圆角R值不超过6.5mm,保证棱线的锋利外观。
[0020]优选地,步骤S2中,目标成型圆角R值为6.3mm,适用于发罩产品的锐棱成形。传统工艺一次拉延至R为6.3mm时,滑移痕迹明显,距离棱线15~17mm,按照现有工艺在第三工序整形,无法解决滑移影响产品外观的问题。而本专利技术中,通过CAE分析选取第一工序中r为25mm,经过第一工序和第二工序整形至目标R为6.3mm,无滑移,且产品外观斑马纹平顺,变形回弹符合要求,既可保证产品的锋利外观,同时可消除滑移产生的外观缺陷
[0021]优选地,步骤S2中,棱线整形区域的整形量不超过2mm,整形时材料流动小甚至基本无材料流动,减小滑移的产生。
[0022]本专利技术的零件锐棱成形工艺与
技术介绍
相比,产生的有益效果为:
[0023]适用所有锐棱产品的成型,确保无滑移产生,既可保证产品的锋利外观,同时可消除滑移产生的外观缺陷;生产线无需对产品进行翻修打磨;生产线上零件无需翻转冲压,自动化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24]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零件锐棱成形工艺的流程图;
[0025]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拉延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整形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从第一工序到第二工序的整形变化图。
[0028]附图中:1

拉延上模;2

拉延下模;3

拉延压边圈;4

顶杆;5

整形上模;6

整形下模;7

整形压边圈;8

氮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其中,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表示的仅是示意图,而非实物图,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
[0030]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件锐棱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第一工序,利用拉延模具对胚料拉延至产品棱线成型圆角r大于10mm;S2:第二工序,利用整形模具对胚料整形至产品棱线目标成型圆角R值;S3:第三工序,修边;S4:第四工序,翻边。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件锐棱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整形模具包括整形上模(5)、整形下模(6)、整形压边圈(7)和氮气缸(8),所述整形上模(5)可沿所述整形下模(6)升降,所述氮气缸(8)装设于所述整形下模(6),所述整形压边圈(7)的顶部可与所述整形上模(5)配合夹持胚料,所述氮气缸(8)的输出端与所述整形压边圈(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零件锐棱成形工艺,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整形上模(5)和整形下模(6)分别设计有对应的上棱线和下棱线,且在上棱线两侧和下棱线两侧分别设有强压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仲元赵继鑫李俊文汤建灵赖耿文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本田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