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换热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5743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9-02 22:42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池换热装置和包括该电池换热装置的车辆。电池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板和壳体,该换热板为柔性换热板,该电池换热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该限位结构对柔性换热板的变形进行限位。本申请的柔性换热板能够适应电池在工作状态时产生的形变,并且壳体能够对内部换热组件进行隔热绝缘,且限位结构能够对柔性换热板的变形量进行限定。性换热板的变形量进行限定。性换热板的变形量进行限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换热装置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动力电池领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池换热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动力电池作为电动车辆的动力源,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车辆的整车性能。然而电池在使用的过程中会有热量的释放,若不及时带走这些热量会影响到电池的性能和使用寿命。当车辆在充放电时,尤其是在大功率充电时,电池发热量较大。当电动车辆在例如夏季的高温环境中使用时,外部环境的高温会影响到电池的使用寿命。当电动车辆在例如冬季的低温环境中使用时,外部环境温度过低也会对电池性能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动力电池需要具备一套高效且可靠的换热装置以对电池进行冷却、加热以及保温。
[0003]现有换热装置中的换热板多采用导热性能良好的金属板材,并且多采用金属类的电池壳体。随着电动车辆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需要对电池换热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的目的在于解决或至少缓解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
[000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为柔性换热板,所述电池换热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在壳体上,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一对凸起,在电池安装就位时,所述凸起与电池相抵靠,从而对所述柔性换热板的变形进行限位。
[0006]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所述柔性换热板设置在电池的底面和/或侧面和/或顶部处。
[0007]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所述柔性换热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和电池之间,所述限位结构对设置在电池的底面和/或侧面和/或顶部处的所述柔性换热板进行限位。
[0008]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在电池安装前,所述柔性换热板的侧面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柔性换热板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限位结构;在电池安装就位时,所述柔性换热板在高度方向上被压缩,所述柔性换热板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的所述间隙减小或消失,并且所述电池与所述柔性换热板接触。
[0009]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所述柔性换热板与电池表面直接接触。
[0010]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每对凸起通过连接部形成U形结构,所述柔性换热板设置在所述至少一对凸起之间。
[0011]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两对凸起,每对凸起之间离散地分布。
[0012]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所述柔性换热板由具有导热性的橡胶通过挤出工艺制成,和/或,所述壳体由具有保温性的复合材料制成。
[0013]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池换热装置中,可选地,所述柔性换热板包括一个或多个子换
热板,所述子换热板端部设置有集流体,所述多个子换热板之间通过所述集流体实现串联和/或并联。
[001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电池以及根据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所述电池为车辆提供动力源。
[0015]综上,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柔性换热装置及车辆,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善。
附图说明
[0016]参照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组成限制。此外,图中类似的数字用以表示类似的部件,其中:
[0017]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与电池的一个实施例的爆炸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换热组件的放大图;
[0019]图3a为电池安装前柔性换热板与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0020]图3b为电池安装就位时柔性换热板与限位结构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与电池的另一实施例的爆炸图;
[0022]图5为图4中的换热组件的放大图;
[0023]图6为柔性换热板的横截面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说明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的组成、特点和优点等,但是应当理解的是,所有描述仅是为了举例说明而给出的,因此不应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形成任何的限制。在本文中,技术术语“第一”、“第二”仅是用于进行区分性表述目的而无意于表示它们的顺序和相对重要性,技术用语“连接(或相连等)”涵盖了特定部件直接连接至另一部件和/或间接连接至另一部件。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长”、“宽”、“高”、“上”、“顶”、“底”等指示的尺寸、方向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尺寸、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5]此外,对于在本文所提及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本专利技术仍然允许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者删减而不存在任何的技术障碍,由此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专利技术的更多其它实施例。另外,在本文中不再赘述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一般事项。
[0026]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换热装置与电池的爆炸图,其中,换热装置包括换热组件20和壳体30。换热组件20的柔性换热板22设置于电池10与壳体30之间,电池10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换热介质流过柔性换热板22与电池10的底面进行换热,柔性换热板22置于壳体30的内底面上。
[0027]其中,壳体30由具有保温性能的复合材料制成,其能够避免或至少部分地避免柔性换热板22与壳体30以外的环境进行热交换,从而避免或至少部分地避免柔性换热板22受壳体30的外部环境温度影响,保证换热组件的换热能力被最大程度地利用。例如,当换热组
件的温度和/或换热组件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低于壳体30外部的环境温度时,由于壳体30的保温性能可以避免或降低外部环境向壳体30内部传导热量;当换热组件的温度和/或换热组件中的换热介质的温度高于壳体30外部的环境温度时,由于壳体30的保温性能可以避免或减少换热组件和/或换热组件中的换热介质向外部环境传导热量。壳体30可采用绝缘复合材料制成,该换热装置因此还能实现绝缘的效果。在满足结构强度的前提下,相比于现有技术中所使用的金属类材料的壳体,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壳体30还能够减轻装置的整体重量,降低制造成本以及车辆运行负载。
[0028]备选地,柔性换热板22还可设置于电池10的顶部、侧面以与电池10进行换热,壳体30相应地也可以对柔性换热板22进行保温。尽管图1中示出的壳体30仅具有底面和侧面,但实际应用中壳体30还可以具有顶部,并且壳体30的顶部、侧面可以相应地对柔性换热板22进行保温、绝缘保护。
[0029]备选地,还可将柔性换热板22替换为柔性换热管等其他不同结构和/或形状的柔性换热件。
[0030]图2是换热组件20的放大图,其中,换热组件20包括集流体21、柔性换热板22、整包管路23。图2中的换热组件20中包括两个整包管路23、两个柔性换热板22,其中两个整包管路23分别与两个柔性换热板22的一端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换热装置,包括换热板和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板为柔性换热板,所述电池换热装置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在壳体上,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一对凸起,在电池安装就位时,所述凸起与电池相抵靠,从而对所述柔性换热板的变形进行限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换热板设置在电池的底面和/或侧面和/或顶部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换热板设置在所述壳体和电池之间,所述限位结构对设置在电池的底面和/或侧面和/或顶部处的所述柔性换热板进行限位。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电池安装前,所述柔性换热板的侧面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存在间隙,所述柔性换热板在高度方向上高于所述限位结构;在电池安装就位时,所述柔性换热板在高度方向上被压缩,所述柔性换热板与所述限位结构之间的所述间隙减小或消失,并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锴周凯航郁李巍宋嘉禾郑梦芊王勇周皓
申请(专利权)人: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