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王梓龙专利>正文

一种鞋后跟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35817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鞋材技术领域的一种鞋后跟结构,该鞋后跟结构的横截面呈C型曲面状,所述鞋后跟结构包括支撑龙骨和包裹于支撑龙骨外侧的防护填充层,所述支撑龙骨上端设置有U型夹持部,所述U型夹持部的两端向外倾斜设置,所述U型夹持部的中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脚筋容纳槽,在使用时,通过支撑龙骨予鞋后跟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使鞋后跟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坍塌,有利于人们快速穿鞋,U型夹持部中部脚筋容纳槽的设置,使得使用者的后脚筋可嵌合在脚筋容纳槽内,增加了脚腕部分与U型夹持部的贴合度,进一步提升了鞋子对脚腕的支持力,同时降低了扭伤的概率,U型夹持部可对脚腕下端形成一定的夹持力,使鞋后跟不会轻易脱离脚部。易脱离脚部。易脱离脚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鞋后跟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鞋材
,具体涉及一种鞋后跟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目前的鞋子的鞋口设置大致包括以下几种:1.通过在鞋口设置U型开口并用鞋舌覆盖,再通过系紧部件,例如鞋带、模式贴等,将鞋口扩大或者收紧;2.鞋面一体成型,并赋予鞋口面料弹性,例如飞织鞋面,来满足穿脱时鞋口扩大和穿着时收紧的需求;3.将鞋口的开口增大,以满足穿脱时鞋口的需求,该类设计多见于皮鞋中,在穿着过程中容易掉跟。现有技术中的鞋子,尤其休闲鞋或者运动鞋在穿着时,都需用手提起鞋后跟,这对于一些弯腰不便的人员,例如老人或者孕妇,十分不便;且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于快速穿鞋的需求也逐渐增加。
[0003]基于此,公开号为CN115769930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弹性鞋后跟及其制备工艺、鞋,其通过设置入口部的踩压平台,脚后跟踩压后踩压平台弹性收缩,便于脚划入鞋内,且防止鞋后跟顶部向内挤压而影响穿着效率,将弹性鞋后跟与鞋面拼接,可以获得一种快速进入式鞋,鞋后跟可适用于运动鞋、休闲鞋等,鞋类型不受限制,且鞋后跟整体软而有弹性,穿着舒适度高;但该鞋后跟在实际使用一段时间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其一,因为在鞋跟内部未设置具有高韧性和一定强度的内支撑板,导致在长时间使用后,鞋后跟易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老化塌陷,尤其在穿着该鞋子时,鞋后跟的外边缘易被脚带动折叠,导致无法快速进行穿着鞋子;其二,该鞋后跟上的踩压平台与脚部的贴合度不足,无法对脚腕提供稳定的支撑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解决以上缺陷,提供一种鞋后跟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问题。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
[0006]一种鞋后跟结构,鞋后跟结构的横截面呈C型曲面状,鞋后跟结构包括支撑龙骨和包裹于支撑龙骨外侧的防护填充层,支撑龙骨的上端设置有U型夹持部,U型夹持部的两端向外倾斜设置,U型夹持部的中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脚筋容纳槽。
[0007]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鞋后跟结构的上边缘向外弯折倾斜。
[0008]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U型夹持部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脚跟容纳槽。
[0009]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鞋后跟结构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防滑凸起。
[0010]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防滑凸起向两端逐渐变小。
[0011]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鞋后跟结构的外表面均匀铺设有若干个六角棱片。
[0012]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支撑龙骨的下端均匀设置有若个透气孔。
[0013]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U型夹持部内设置有U型夹持气囊。
[0014]上述说明中进一步的,U型夹持气囊两端的厚度大于U型夹持气囊中部的厚度。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其一,在使用时,通过支撑龙骨予鞋后跟结构提供稳定的支撑力,使鞋后跟在长时间使用后,不会出现大面积的坍塌,有利于人们快速穿鞋;其二,U型夹持部中部脚筋容纳槽的设置,使得使用者的后脚筋可嵌合在脚筋容纳槽内,增加了脚腕部分与U型夹持部的贴合度,进一步提升了鞋子对脚腕的支持力,同时降低了扭伤的概率;其三,U型夹持部可对脚腕下端形成一定的夹持力,使鞋后跟不会轻易脱离脚部。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一种鞋后跟结构的俯视图;
[0017]图2为本技术一种鞋后跟结构的主视图;
[0018]图3本技术一种鞋后跟结构中支撑龙骨的剖视图;
[0019]图4为实施例二中鞋后跟结构的主视图;
[0020]图5为实施例二中一种鞋后跟结构的剖视图;
[0021]图6为实施例二中一种鞋后跟结构的俯视图;
[0022]图7为实施例三中支撑龙骨的主视图;
[0023]图中附图标记分别为:1

鞋后跟结构,2

支撑龙骨,201

透气孔,3

防护填充层,4

U型夹持部,5

脚筋容纳槽,6

防滑凸起,7

脚跟容纳槽,8

六角棱片,9

U型夹持气囊。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5]实施例一:
[0026]本实施例,参照图1

图3,其具体实施的一种鞋后跟结构,鞋后跟结构1的横截面呈C型曲面状,鞋后跟结构1包括支撑龙骨2和粘接包裹于支撑龙骨2外侧的防护填充层3,支撑龙骨2的上端设置有U型夹持部4,U型夹持部4的两端向外倾斜设置,U型夹持部4的中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脚筋容纳槽5。U型夹持部4采用本领域中常用的橡胶发泡材料、弹性PU材料、乳胶发泡材料、海绵发泡材料、PVC发泡或EVA发泡材料中的任一种。支撑龙骨2选用市面上常用的ABS、PP、PC、PET等塑料材料。防护填充层3由设置于外侧的纤维保护材料和设置于内侧的海绵发泡材料压合而成,
[0027]鞋后跟结构1的上边缘向外弯折倾斜,上边缘向外弯折倾斜的设置,可增加鞋后跟结构1入口的大小,有利于进行快速穿鞋。
[0028]U型夹持部4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脚跟容纳槽7,脚跟容纳槽7用于容纳脚后根,使鞋后跟结构1能与脚部更加贴合,增加穿着后的稳定性,降低鞋子意外从脚上脱离的可能。
[0029]鞋后跟结构1的外表面均匀铺设有若干个六角棱片8,六角棱片8增加了脱鞋的便捷性,同时保证了鞋子整体的美观性。进一步的六角棱片8可设置成三角棱片(即为具有三个端角的棱片)或具有三个端角以上的棱片,以适用于鞋子不同的美观设计。
[0030]实施例二:
[0031]本实施例,具体参考图4

图6,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将鞋后跟结构1的外表面设置的若干个六角棱片8替换成五个防滑凸起6,防滑凸起6向两端逐渐变小。在使用时,许多人会直接用脚脱鞋,具体的操作为:用左脚的脚心部位抵住右脚的鞋后跟,使鞋后跟不会脱离地面,而后抽离右脚,以实现右脚的脱鞋步骤(左脚的脱鞋步骤与上述部分的脱
鞋方式相反),而使用该拖鞋步骤时,若无法稳定将鞋后跟抵住,往往无法顺利将鞋子脱下,五个防滑凸起6用于增加鞋跟部的摩檫力,使之在抵住鞋后跟时,不会出现滑动,增加脱鞋的快捷性。
[0032]U型夹持部4内设置有U型夹持气囊9,U型夹持气囊9两端的厚度大于U型夹持气囊9中部的厚度,U型夹持气囊9对比海绵发泡材料,具有更好的稳定功能,不易出现老化坍陷,有利于形成对脚腕的稳定支撑力。
[0033]实施例三:
[0034]本实施例,具体参考图7,本实施例中支撑龙骨2的下端均匀设置有八个透气孔201,透气孔201用于增加鞋子的透气性,确保鞋子的舒适度。
[0035]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技术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技术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然而并非用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鞋后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后跟结构的横截面呈C型曲面状,所述鞋后跟结构包括支撑龙骨和包裹于支撑龙骨外侧的防护填充层,所述支撑龙骨的上端设置有U型夹持部,所述U型夹持部的两端向外倾斜设置,所述U型夹持部的中部设置有向内凹陷的脚筋容纳槽。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鞋后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后跟结构的上边缘向外弯折倾斜。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鞋后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U型夹持部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脚跟容纳槽。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鞋后跟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鞋后跟结构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若干个防...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梓龙
申请(专利权)人:王梓龙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