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3546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包括:上聚氨酯层,所述上聚氨酯层底部设有槽道,槽道内粘接有硅凝胶层,所述硅凝胶层下面铺有骨架层,所述骨架层底部放有下聚氨酯层,所述下聚氨酯层两侧通过熔合与上聚氨酯层粘接;所述上聚氨酯层上设有防滑凸点,所述防滑凸点外围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防滑凸点相贯处打有漏油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表层为高分子聚酰胺层,防油性能好,运输过程中油污不易渗透至内部及骨架上;上聚酰胺层上设有导油槽、漏油孔,能将输送带沾染上的油漏至吸油凸点上,当输送物品时,防滑凸点被按压,将吸油凸点上的油挤出流出,只要输送物品即可自行除油。只要输送物品即可自行除油。只要输送物品即可自行除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


[0001]本技术涉及输送带
,尤其涉及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

技术介绍

[0002]有些物品如轴承、螺钉等 生产过程中为了便于机加工、保证产品质量,会在生产过程中加入润滑油、机油等,在此类物品输送过程中,产品上所带的油会流到输送带表层,积累后会影响传送带的后续使用,进而降低输送带寿命。
[0003]由于目前没有集高耐油、防滑功能于一体的输送带,在使用过程中,输送带都是仅有防滑功能或高耐油功能;现有的输送带表层耐油性差,油污容易渗透,腐蚀内层及骨架;输送带在沾染油污后也没有自动除油结构,需要人为清洗或擦拭,使用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无集高耐油、防滑功能于一体的输送带;输送带表层耐油性差,容易渗透至内层,腐蚀内部骨架;输送带无自行除油结构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包括:上聚氨酯层,所述上聚氨酯层底部设有槽道,槽道内粘接有硅凝胶层,所述硅凝胶层下面铺有骨架层,所述骨架层底部放有下聚氨酯层,所述下聚氨酯层两侧通过熔合与上聚氨酯层粘接;
[0006]所述上聚氨酯层上设有防滑凸点,所述防滑凸点外围设有导油槽,所述导油槽与防滑凸点相贯处打有至少一个漏油孔;
[0007]所述防滑凸点底面内凹,所述硅凝胶层通过吸油凸点嵌于凹口中,两侧粘接于上聚氨酯层上;
[0008]所述下聚氨酯层内设有U形槽道,两端凸起部分将骨架层,硅凝胶层封装,所述下聚氨酯层通过熔合粘接于上聚氨酯层上;
[0009]所述防滑凸点材质为高分子聚氨酯,按压时下陷,增大与输送物品接触面积;所述防滑凸点底部内凹形状与吸油凸点形状一致,输送物品下压时,用于挤出吸油凸点内的油。
[0010]进一步地,所述防滑凸点外围设有的导油槽截面为斜口形,越靠近防滑凸点处槽越深。
[0011]进一步地,所述吸油凸点材质为高分子吸油棉,所述吸油凸点适配防滑凸点使用。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下聚氨酯层内底部设有V形出油槽,所述出油槽位于防滑凸点正下方,所述出油槽端头处打有出油孔。
[0013]进一步地,所述骨架层铺设时,适配吸油凸点使用,在吸油凸点正下方错开骨架经线、骨架纬线。
[0014]进一步地,所述出油槽左右深度不一致,所述出油孔位于深侧,且与出油槽底面相切。
[0015]进一步地,所述骨架经线、骨架纬线材质为高分子芳纶纤维纱线。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0017]本技术中,表层为高分子聚酰胺层,防油性能好,运输过程中油污不易渗透至内部及骨架上;上聚酰胺层上设有导油槽、漏油孔,能将输送带沾染上的油漏至吸油凸点上,当输送物品时,防滑凸点被按压,将吸油凸点上的油挤至出油槽,然后流出,只要输送物品即可自行除油;
[0018]骨架材质为高分子芳纶纤维纱线,强度高,耐酸耐碱,不易因渗下的污染物而被腐蚀,使用寿命长;
[0019]防滑凸点材质为高分子聚氨酯,具有防滑功能,输送物品时,按压防滑凸点,柔性材质会增大与物品接触面积,二次增大摩擦力防滑,从而解决现有技术无集高耐油、防滑于一体的输送带,无自行除油功能、使用寿命短的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爆炸图;
[0021]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爆炸图;
[0022]图3为图2的A部分放大图;
[0023]图4为图2中B部分放大图。
[0024]附图标记说明:
[0025]10、上聚氨酯层,101、防滑凸点,102、导油槽,103、漏油孔;
[0026]20、硅凝胶层,201、吸油凸点;
[0027]30、骨架层,301、骨架经线,302、骨架纬线;
[0028]40、下聚氨酯层,401、出油槽,402、出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0]需要说明,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
……
),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0031]另外,若本技术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多个”指两个以上。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
[0032]参见图1和2,本技术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包括:上聚氨酯层10,所述上聚
氨酯层10底部设有槽道,槽道内粘接有硅凝胶层20,所述硅凝胶层20下面铺有骨架层30,所述骨架层30底部放有下聚氨酯层40,所述下聚氨酯层40两侧通过熔合与上聚氨酯层10粘接;
[0033]所述上聚氨酯层10上设有防滑凸点101,所述防滑凸点101外围设有导油槽102,所述导油槽102与防滑凸点101相贯处打有至少一个漏油孔103;
[0034]所述防滑凸点101底面内凹,所述硅凝胶层20通过吸油凸点201嵌于凹口中,两侧粘接于上聚氨酯层10上;
[0035]所述下聚氨酯层40内设有U形槽道,两端凸起部分将骨架层30,硅凝胶层20封装,所述下聚氨酯层40通过熔合粘接于上聚氨酯层10上;
[0036]所述防滑凸点101材质为高分子聚氨酯,按压时下陷,增大与输送物品接触面积;所述防滑凸点101底部内凹形状与吸油凸点201形状一致,输送物品下压时,用于挤出吸油凸点201内的油。
[0037]由于现有技术无集高耐油、防滑功能于一体的输送带;输送带表层耐油性差,容易渗透至内层,腐蚀内部骨架;输送带无自行除油功能的技术问题,本技术中,输送带表层为高分子聚酰胺层,防油性能好,运输过程中油污不易渗透至内部骨架上;聚酰胺层上设有导油槽、漏油孔,能将输送带沾染上的油漏至吸油凸点上,当输送物品时,防滑凸点被按压,将吸油凸点上的油挤至出油槽流出,只要输送物品即可自行除油。...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耐油防滑输送带,包括:上聚氨酯层(10),所述上聚氨酯层(10)底部设有槽道,槽道内粘接有硅凝胶层(20),所述硅凝胶层(20)下面铺有骨架层(30),所述骨架层(30)底部放有下聚氨酯层(40),所述下聚氨酯层(40)两侧通过熔合与上聚氨酯层(10)粘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聚氨酯层(10)上设有防滑凸点(101),所述防滑凸点(101)外围设有导油槽(102),所述导油槽(102)与防滑凸点(101)相贯处打有至少一个漏油孔(103);所述防滑凸点(101)底面内凹,所述硅凝胶层(20)通过吸油凸点(201)嵌于凹口中,两侧粘接于上聚氨酯层(10)上;所述下聚氨酯层(40)内设有U形槽道,两端凸起部分将骨架层(30),硅凝胶层(20)封装,所述下聚氨酯层(40)通过熔合粘接于上聚氨酯层(10)上;所述防滑凸点(101)材质为高分子聚氨酯,按压时下陷,增大与输送物品接触面积,所述防滑凸点(101)底部内凹形状与吸油凸点(201)形状一致,输送物品下压时,用于挤出吸油凸点(201)内的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耐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斌
申请(专利权)人:爱西贝特传输系统云南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