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及其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9985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碳化硅器件领域,公开了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及其制造工艺,包括N型碳化硅衬底(102),N型碳化硅衬底(102)的上表面设有外延层,外延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N型碳化硅外延层(103)和P型碳化硅外延层(104),N型碳化硅外延层(103)上设有P+注入区(105)、N+注入区(106)和JFET注入区(107),还包括金属硅化物层(108),金属硅化物层(108)与P+注入区(105)、N+注入区(106)欧姆接触。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沟道区的电子迁移率,减少了沟道区的电阻,提高了器件的功率密度;可以有效的减少界面态缺陷密度,可以优化栅极可靠性;有源区金属硅化物工艺,有效的缩小了器件的尺寸。有效的缩小了器件的尺寸。有效的缩小了器件的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碳化硅器件领域,尤其涉及了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碳化硅由于化学性能稳定、导热系数高、热膨胀系数小、耐磨性能好,除作磨料用外,还有很多其他用途,例如:以特殊工艺把碳化硅粉末涂布于水轮机叶轮或汽缸体的内壁,可提高其耐磨性而延长使用寿命1~2倍;用以制成的高级耐火材料,耐热震、体积小、重量轻而强度高,节能效果好。低品级碳化硅(含SiC约85%)是极好的脱氧剂,用它可加快炼钢速度,并便于控制化学成分,提高钢的质量。此外,碳化硅还大量用于制作电热元件硅碳棒。
[0003]碳化硅的硬度很大,莫氏硬度为9.5级,仅次于世界上最硬的金刚石(10级),具有优良的导热性能,是一种半导体,高温时能抗氧化。
[0004]在Si材料已经接近理论性能极限的今天,SiC功率器件因其高耐压、低损耗、高效率等特性,一直被视为“理想器件”而备受期待。然而,相对于以往的Si材质器件,SiC功率器件在性能与成本间的平衡以及其对高工艺的需求,将成为SiC功率器件能否真正普及的关键。
[0005]碳化硅本身为一种极性晶体,不同极性面皆可能对电性能(热电性能、铁电性能)、生长性能等特性有所影响。而对于采用碳化硅(SiC)材料做成的平面式功率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晶体管(MOSFET)而言,未来器件的方向包括:一、做沟槽栅,沟槽型碳化硅MOSFET器件作为公认的下一代碳化硅功率半导体器件,相比于平面型器件具有更低的比导通电阻和导通压降,但是沟槽刻蚀工艺、沟槽氧化工艺、沟槽栅氧保护设计方法等技术难度较大;二、为平面栅缩小器件尺寸,特别是减少沟道电阻占比,又可以降低栅极电容,工艺技术上更加容易实现。但现有的平面式SiC MOSFET的器件,因碳化硅晶体材料的特性,沟道区经过工艺之后,迁移率受到影响,所以目前平面式SiC MOSFET器件沟道电阻大。本专利技术能在现有平面栅的工艺上减少沟道电阻的占比,提高沟道电子迁移率,能够集成更高的器件密度,有更好的器件性能的提升。
[0006]目前,专利号为202080055783.7的专利技术专利,还存在工艺复杂,性能不佳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及其制造工艺。
[000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0009]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包括N型碳化硅衬底,N型碳化硅衬底的下表面设有漏极电极,N型碳化硅衬底的上表面设有外延层,外延层上还设有依次向上排布的栅极结构和源极结构,外延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N型碳化硅外延层和P型碳化硅外延
层,N型碳化硅外延层上设有P+注入区、N+注入区和JFET注入区,P+注入区、N+注入区相互接触,位于JFET注入区与P+注入区和N+注入区之间间隔处的P型碳化硅外延层为沟道区,还包括金属硅化物层,金属硅化物层与P+注入区、N+注入区欧姆接触。
[0010]作为优选,金属硅化物层的下表面与P+注入区接触,金属硅化物层的侧面与N+注入区接触。
[0011]作为优选,栅极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栅极氧化层和栅极材料层,栅极氧化层的下表面与JFET注入区、P型碳化硅外延层和部分N+注入区接触。
[0012]作为优选,还包括源极导电材料层,源极导电材料层设在金属硅化物层上。
[0013]作为优选,还包括栅极导电材料层,栅极导电材料层设在栅极材料层上。
[0014]作为优选,还包括绝缘介质层,绝缘介质层包覆在栅极氧化层、栅极材料层和N+注入区外并隔离源极导电材料层和栅极导电材料层。
[0015]作为优选,N型碳化硅衬底的下表面设有漏极导电材料层,漏极电极设置在漏极导电材料层上。
[0016]作为优选,N型碳化硅外延层的左右两侧均设有P+注入区和N+注入区,JFET注入区设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的中部。
[0017]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18]1)在N型碳化硅衬底上形成N型碳化硅外延层;
[0019]2)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上形成P型碳化硅外延层;
[0020]3)在P型碳化硅外延层上形成第一阻挡层,在未形成第一阻挡层的P型碳化硅外延层上表面上依次注入形成P+注入区和N+注入区,P+注入区与N型碳化硅外延层接触,后去除第一阻挡层;
[0021]4)在P型碳化硅外延层上形成第二阻挡层,在未形成第二阻挡层的P型碳化硅外延层上表面上使用JFET掩模版注入形成JFET注入区,JFET注入区下表面与N型碳化硅外延层接触,后去除第二阻挡层;
[0022]5)在P型碳化硅外延层、JFET注入区和部分N+注入区上形成栅极氧化层,在栅极氧化层上沉积形成栅极材料层;
[0023]6)在N+注入区上形成金属硅化物,金属硅化物与其下方的P+注入区和侧面的N+注入区形成有效的空穴的欧姆接触;
[0024]7)在金属硅化物上沉积源极导电材料层,在N型碳化硅衬底下表面上沉积漏极导电材料层,在栅极材料层上沉积栅极导电材料层;
[0025]8)源极导电材料层、漏极导电材料层和栅极导电材料层分别引出源极电极、漏极电极和栅极电极。
[0026]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的制造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0027]1)在N型碳化硅衬底上形成N型碳化硅外延层;
[0028]2)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上形成P型碳化硅外延层;
[0029]3)在P型碳化硅外延层上形成第一阻挡层,在未形成第一阻挡层的P型碳化硅外延层上表面上依次注入形成P+注入区和N+注入区,P+注入区与N型碳化硅外延层接触;
[0030]4)利用步骤3)中形成的第一阻挡层进行高能量斜注入形成JFET注入区,JFET注入区下表面与N型碳化硅外延层接触,后去除第一阻挡层;
[0031]5)在P型碳化硅外延层、JFET注入区和部分N+注入区上形成栅极氧化层,在栅极氧化层上沉积形成栅极材料层;
[0032]6)在N+注入区上形成金属硅化物,金属硅化物与其下方的P+注入区和侧面的N+注入区形成有效的空穴的欧姆接触;
[0033]7)在金属硅化物上沉积源极导电材料层,在N型碳化硅衬底下表面上沉积漏极导电材料层,在栅极材料层上沉积栅极导电材料层;
[0034]8)源极导电材料层、漏极导电材料层和栅极导电材料层分别引出源极电极、漏极电极和栅极电极。
[0035]本专利技术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具有显著的技术效果:本申请通过P型碳化硅外延层作为沟道区,减少了工艺造成的缺陷,提高了沟道区的电子迁移率,减少了沟道区的电阻,提高了器件的功率密度;P型碳化硅外延层表面低缺陷率与其上形成的栅极氧化层,可以有效的减少界面态缺陷密度,可以优化栅极可靠性;在有源区采用了金属硅化物工艺,形成欧姆接触的硅化物(silici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包括N型碳化硅衬底(102),N型碳化硅衬底(102)的下表面设有漏极电极,N型碳化硅衬底(102)的上表面设有外延层,外延层上还设有栅极结构和源极结构,其特征在于:外延层包括由下至上设置的N型碳化硅外延层(103)和P型碳化硅外延层(104),N型碳化硅外延层(103)上设有P+注入区(105)、N+注入区(106)和JFET注入区(107),P+注入区(105)、N+注入区(106)相互接触,位于JFET注入区(107)与P+注入区(105)和N+注入区(106)之间间隔处的P型碳化硅外延层(104)为沟道区,还包括金属硅化物层(108),金属硅化物层(108)与P+注入区(105)、N+注入区(106)欧姆接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金属硅化物层(108)的下表面与P+注入区(105)接触,金属硅化物层(108)的侧面与N+注入区(106)接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栅极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层叠的栅极氧化层(109)和栅极材料层(110),栅极氧化层(109)的下表面与JFET注入区(107)、P型碳化硅外延层(104)和部分N+注入区(106)接触。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源极导电材料层(112),源极导电材料层(112)设在金属硅化物层(108)上。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栅极导电材料层(113),栅极导电材料层(113)设在栅极材料层(110)上。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绝缘介质层(111),绝缘介质层(111)包覆在栅极氧化层(109)、栅极材料层(110)和N+注入区(106)外并隔离源极导电材料层(112)和栅极导电材料层(113)。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N型碳化硅衬底(102)的下表面设有漏极导电材料层(101),漏极电极设置在漏极导电材料层(101)上。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结构,其特征在于:N型碳化硅外延层(10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P+注入区(105)和N+注入区(106),JFET注入区(107)设在N型碳化硅外延层(103)的中部。9.一种多次外延平面型碳化硅场效应管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在N型碳化硅衬底(102)上形成N型碳化硅外延层(103);2)在N型碳化...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兴刘进罗航王丽萍汪剑华
申请(专利权)人:派恩杰半导体杭州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