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高纵横比导通孔的封装载板及其加工方法
[0001]本申请涉及封装载板,具体涉及一种具有高纵横比导通孔的封装载板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封装基板的布线密度需求越来越高,一种发展趋势是产品薄、尺寸小,从而降低封装空间,增加封装密度;另外一种趋势是载板介质厚,刚性好,满足敏感性元器件对载板刚性的需求。
[0003]随着布线密度越来越高的需求,导通孔逐渐占据了倒装芯片焊盘或引线键合焊盘,这时对孔位处的平整度就存在一定的要求,以满足倒装芯片或引线键合需求;现有工艺中,能满足焊盘上通孔的有三种主流工艺,分别为树脂塞孔即POFV、盲孔填孔电镀以及通孔填孔电镀。POFV的缺点是铜厚受限,一般需铜厚≥25μm,因此无法满足细密线路设计;盲孔填孔电镀的缺点是受限于介厚,目前在封装载板领域,常用介厚≤200μm,如介厚过厚,一方面填孔凹陷问题无法避免,另一方面铜厚难以降低,无法满足细密线路设计;通孔填孔电镀的缺点是,一是介厚受限,二是把通孔塞平的同时铜厚增厚多,为了满足薄铜设计,需要在填孔电镀后增加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高纵横比导通孔的封装载板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准备基板:装备具有第一绝缘层(11)的基板(10);第一次镭射前处理:对基板(10)进行前处理以便于后续的镭射钻孔;第一次镭射钻孔:利用镭射的方式在第一绝缘层(11)上钻出通孔(13);第一次除胶沉铜:去除镭射过程产生的废渣并沉铜形成种子层;第一次填孔电镀:利用电镀方法将通孔(13)中塞满铜;微蚀减铜:使用化学药水对表层铜厚进行微蚀减薄,剩余的铜厚控制在2
‑
6μm;研磨:将表层铜去除只保留铜塞孔,同时粗化第一绝缘层(11)表面;棕化:粗化塞孔处的铜面,增加铜面与压合绝缘层的结合力,降低信赖性风险;增厚:在第一绝缘层(11)的双面压第二绝缘层(21),以增加绝缘层的厚度,得到增厚板(20);第二次镭射前处理:对增厚板(20)进行前处理以便于后续的镭射处理;第二次镭射钻孔:利用镭射的方式在第二绝缘层(21)上钻出盲孔(31);第二次除胶沉铜:去除镭射过程产生的废渣并沉铜形成种子层;第二次填孔电镀:利用电镀方法将盲孔(31)中塞满铜,得到半成品板(30);后工序:将半成品板(30)依次经过如下步骤处理:外层线路、外层防焊、表面处理、成型得成品载板(40)、成品测试、成品检验和包装出货;其中,根据成品载板(40)中绝缘层厚度的要求,可重复微蚀减铜步骤至第二次填孔电镀步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载板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微蚀减铜工艺中:剩余的铜厚控制在2
‑
3μm;在第二次镭射钻孔工艺中,所述通孔两侧的盲孔(31)沿通孔(13)的中心点呈对称布置,所述第二绝缘层(21)的厚度小于40μ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载板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当通过第二次填孔电镀制作出半成品板(30)后,对半成品板(30)进行N次以下处理:内层线路、棕化、压合增层、微蚀减铜、镭射开窗、镭射盲孔、镭射钻孔、除胶沉铜和填孔电镀,最后将增层后的半成品板进行后工序处理得到多层的成品载板,其中,N≥1,且N为整数。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封装载板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准备基板工艺中,所述基板(10)包括第一绝缘层(11)以及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绝缘层(11)正、反两面的第一铜箔层(12),所述第一铜箔层(12)为普通铜箔层或超薄铜箔层,其中,所述普通铜箔层的厚度为9μm至35μm,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洪伟,宗芯如,杨飞,姜寿福,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普诺威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