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转轴连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2787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31 18: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为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其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两侧分别具有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转动组件、第二转动组件的第一齿轮连杆、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二壳体连杆,另一端分别套接第一轴、第二轴,第一轴、第二轴连接一同动扭力模组;第一弧形摆臂、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分别枢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二壳体连杆,另一端分别连接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弧形摆臂、第二弧形摆臂的第一弧形部、第二弧形部分别连接第一摆臂连杆、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第一摆臂连杆、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分别枢接长形底座,并分别具有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连接一升降板,供上下连动升降板。连动升降板。连动升降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双转轴连动结构


[0001]本技术关于一种铰链,尤指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在传统折叠式电子装置方面,例如折叠式显示器,主要是通过对开式转轴或是多轴式转轴分别接连各个显示器单元的支撑件侧边以形成枢设,以此使可挠性显示器或各个显示器单元能相对翻转掀起或闭合。而由于现在的电子装置主要是朝向薄型化的方向设计以便于携带,因此,在两个机体之间能留给转轴容置的间距即愈来愈窄,转轴在厚度方面的尺寸要求也就势必随之缩减。
[0003]如中国专利公布号CN115013421A的“折叠机构及终端设备”、公布号CN114141133A的“可折弯显示装置”以及公告号CN209654417U的“对开式双转轴连动结构”专利所示,即分别公开了一种“双转轴结构”,而可供柔屏/可挠性显示器的两半部相对翻转闭合或是完全展开。其中,如公告号CN209654417U的“对开式双转轴连动结构”专利所示,其主要包括一壳座、一中间支撑板、一第一支承板、一第二支承板、一第一连接件、一第二连接件以及一连动元件。壳座具有长条形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相对两侧的壳座位置上分别设有一第一挡止部及一第二挡止部;中间支撑板容纳于壳座的容纳空间内,中间支撑板的一端具有一端部导槽;第一支承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一限位部,供限位于第一挡止部上,第一支承板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一转动部,第一转动部以可转动重定的方式连接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承板的一侧具有一第二限位部,供限位于第二挡止部上,第二支承板的另一侧具有一第二转动部,第二转动部以可转动重定的方式连接第二支撑件;第一连接件的一端连接一第一支撑件,第一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一曲轴,第一曲轴具有第一曲轴销,第一曲轴销限位于中间支撑板的端部导槽内;第二连接件的一端连接第二支撑件,第二连接件的另一端连接一第二曲轴,第二曲轴具有第二曲轴销,第二曲轴销限位于中间支撑板的端部导槽内;连动元件包括一第一连动件及一第二连动件,第一连动件轴接第一曲轴与第一连接件,第二连动件轴接第二曲轴与第二连接件,供使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同步相对翻转。
[0004]实施时,上述公告号为CN209654417U的专利是将“双转轴连动结构”设置在“壳座”的两侧边框处,且“双转轴连动结构”的部分零件,例如:拉簧及齿轮组即会占用两侧的边框空间,而排挤其他电子元件的布局,如此一来,不但不利于整体薄型化的结构设计,又会使得“柔屏”无法呈现满屏的状态,所形成的粗边框也不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为了提供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结构,并改善上述的缺点,创作人积多年的经验及不断的研发改进,遂有本技术的产生。
[0006]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以能解决现有双转轴连动结构的部分零件会占用壳座的两侧边框空间,不但不利于整体薄型化的结构设计、使柔屏无法呈现满屏的状态,且所形成的粗边框不美观的问题,而能通过各元件的结构重新设计组
装,缩小整体厚度,达到薄型化的市场需求以促进销售,并使柔屏周缘的粗边能够消除以呈现满屏的状态。
[0007]为达上述技术的目的,本技术所设的双转轴连动结构主要包括一长形底座、一第一转动组件以及一第二转动组件,其中的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限位部,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一转动组件包括一第一齿轮连杆、一第一壳体连杆、一第一弧形摆臂及一第一摆臂连杆,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一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一轴,第一轴连接一同动扭力模组;第一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第一壳体连杆,第一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一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一弧形部;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部,第一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长形底座,且第一摆臂连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一推动部,第一推动部连接一升降板;第二转动组件包括一第二齿轮连杆、一第二壳体连杆、一第二弧形摆臂及一第二摆臂连杆,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壳体连杆,第二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二轴,第二轴连接同动扭力模组,供第一转动组件及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转动开合;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第二壳体连杆,第二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二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二弧形部;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弧形部,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长形底座,且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推动部,第二推动部连接升降板,供上下连动升降板。
[0008]实施时,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一侧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左板、一第二左板及一第一缺口,第一左板及第二左板上具有第一导引限位部,第一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于第一左板及第二左板上的两个弧形槽;第一弧形摆臂的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形板及一第二弧形板,第一弧形板及第二弧形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两个弧形槽内。
[0009]实施时,第一摆臂连杆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轴及一第二枢轴,第一枢轴及第二枢轴分别穿入第一左板及第二左板的侧面。
[0010]实施时,第一壳体连杆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立板、一第二立板及一第三立板,第二立板上具有一第一斜槽,第三立板上具有一第二斜槽,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直杆,第一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斜槽及第二斜槽内,供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壳体连杆。
[0011]实施时,第一弧形摆臂的一端具有一第二直杆,第二直杆的两端分别枢接第一立板及第二立板。
[0012]实施时,第一弧形部为第一弧形摆臂上的两个弧形导槽,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三直杆,第三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两个弧形导槽内,供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一弧形部。
[0013]实施时,第一推动部为第一摆臂连杆另一端的一直杆,升降板为一长形平板,升降板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槽,供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第一推动部,第二推动部为第二摆臂连杆另一端的一直杆,升降板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槽,供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第二推动部。
[0014]实施时,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依序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右板、一第二右板及一第二缺口,第一右板及第二右板上具有第二导引限位部,第二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
于第一右板及第二右板上的两个弧形槽;第二弧形摆臂的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板及一第二弧板,第一弧板及第二弧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两个弧形槽内。
[0015]实施时,第二摆臂连杆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转轴及一第二枢转轴,第一枢转轴及第二枢转轴分别穿入第一右板及第二右板的侧面。
[0016]实施时,第二壳体连杆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块体、一第二块体及一第三块体,第二块体上具有一第一斜导槽,第三块体上具有一第二斜导槽,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杆,第一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第一斜导槽及第二斜导槽内,供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第二壳体连杆。
[0017]实施时,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具有一第二杆,第二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一长形底座,其短方向的一侧具有一第一导引限位部,该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引限位部;一第一转动组件,其包括一第一齿轮连杆、一第一壳体连杆、一第一弧形摆臂及一第一摆臂连杆,该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壳体连杆,该第一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一轴,该第一轴连接一同动扭力模组;该第一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该第一壳体连杆,该第一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导引限位部,该第一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一弧形部;该第一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弧形部,该第一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该长形底座,且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具有一第一推动部,该第一推动部连接一升降板;以及一第二转动组件,其包括一第二齿轮连杆、一第二壳体连杆、一第二弧形摆臂及一第二摆臂连杆,该第二齿轮连杆的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壳体连杆,该第二齿轮连杆的另一端以同步转动的方式套接一第二轴,该第二轴连接该同动扭力模组,供该第一转动组件及该第二转动组件相对转动开合;该第二弧形摆臂的一端枢接该第二壳体连杆,该第二弧形摆臂的另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导引限位部,该第二弧形摆臂具有一第二弧形部;该第二摆臂连杆的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二弧形部,该第二摆臂连杆的另一端枢接该长形底座,且该第二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具有一第二推动部,该第二推动部连接该升降板,供上下连动该升降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底座的短方向一侧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左板、一第二左板及一第一缺口,该第一左板及该第二左板上具有该第一导引限位部,该第一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左板及该第二左板上的两个弧形槽;该第一弧形摆臂的该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形板及一第二弧形板,该第一弧形板及该第二弧形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该两个弧形槽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摆臂连杆具有同轴心的一第一枢轴及一第二枢轴,该第一枢轴及该第二枢轴分别穿入该第一左板及该第二左板的侧面。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壳体连杆具有间隔排列的一第一立板、一第二立板及一第三立板,该第二立板上具有一第一斜槽,该第三立板上具有一第二斜槽,该第一齿轮连杆的一端具有一第一直杆,该第一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该第一斜槽及该第二斜槽内,供该第一齿轮连杆的该一端以直线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壳体连杆。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弧形摆臂的该一端具有一第二直杆,该第二直杆的两端分别枢接该第一立板及该第二立板。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弧形部为该第一弧形摆臂上的两个弧形导槽,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一端具有一第三直杆,该第三直杆的两端分别限位于该两个弧形导槽内,供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一端以弧形滑动的方式连接该第一弧形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推动部为该第一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的一直杆,该升降板为一长形平板,该升降板的短方向一侧具有一第一导槽,供
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该第一推动部,该第二推动部为该第二摆臂连杆的该另一端的一直杆,该升降板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一第二导槽,供以直线滑动的方式容纳限位该第二推动部。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转轴连动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长形底座的短方向另一侧具有依序间隔排列的一第一右板、一第二右板及一第二缺口,该第一右板及该第二右板上具有该第二导引限位部,该第二导引限位部为分别形成于该第一右板及该第二右板上的两个弧形槽;该第二弧形摆臂的该另一端具有间隔并列的一第一弧板及一第二弧板,该第一弧板及该第二弧板分别以弧形滑动的方式限位于该两个弧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仕斌高伟程黄森永
申请(专利权)人:兆利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