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动车辆的具有悬架附接结构的前部框架组件
[0001]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0002]本专利申请要求于2022年2月24日提交的意大利专利申请第102022000003407号的优先权,将其全部公开内容通过引用并入本文。
[0003]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特别是用于运动型机动车辆的包括悬架附接结构的前部框架组件。
技术介绍
[0004]如已知的,机动车辆的前部框架既用于支撑车身元件(即,外部包覆板,例如保险杠或引擎顶盖)或各种连接支架,又用于吸收正面碰撞(即,机动车辆的向前移动方向上的碰撞)。
[0005]特别地,为了吸收正面碰撞,框架具体地包括吸收盒(在英文中也称为“crash box(碰撞吸能盒)”),其包括平行于向前移动方向延伸的一对翼梁。
[0006]在一些情况下,翼梁特别地直接从包括用于机动车辆的悬架的附件的悬架附接结构(在英文中也称为“shock tower(减震塔)”)延伸。
[0007]在悬架附接结构是刚性的时,翼梁能够在压缩力下沿着向前移动方向变形。<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1)的前部框架组件(11),所述前部框架组件(11)包括:
‑
悬架附接结构(12),该悬架附接结构包括固定于车身单元(2)的附接部分(13),所述车身单元(2)限定所述机动车辆(1)的乘坐室,
‑
一个或多个附接元件(15),该一个或多个附接元件相对于所述悬架附接结构(12)固定并且被配置为允许所述机动车辆(1)的悬架(3)与所述附接部分(13)联接,以及
‑
吸收所述机动车辆(1)的正面碰撞的吸收元件(16),所述吸收元件(16)不同于所述悬架附接结构(12),相对于所述悬架附接结构(12)固定并沿着直线的第一轴线(D)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架附接结构(12)还包括沿着直线的所述第一轴线(D)位于所述吸收元件(16)与所述附接部分(13)之间的可收缩部分(20),所述可收缩部分(20)具有第一压缩刚度,所述第一压缩刚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吸收元件(16)的第二压缩刚度且小于所述附接部分(13)的第三压缩刚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收缩部分(20)具有沿着与所述第一轴线(D)正交的第二轴线(H)的端部(21),所述端部(21)具有凹部(22),所述凹部(22)沿着所述第二轴线(H)在深度上延伸并且被配置为被所述机动车辆(1)的转向箱(7)沿着与所述第一轴线(D)和所述第二轴线(H)正交的第三轴线(C)穿过。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部(22)与所述第一轴线(D)对齐。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组件,其还包括吸收器主体(24)以及以可释放的方式将所述吸收器主体(24)固定于所述可收缩部分(20)的可释放固定装置(25)。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主体(24)在所述凹部(22)处固定于所述可收缩部分(20)。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收器主体(24)固定至所述可收缩部分(20)以覆盖所述凹部(22)的在所述第二轴线(H)的方向上的嘴部开口,所述嘴部开口横向于所...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