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0758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气动潜孔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包括钻杆,钻杆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器,冲击器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锤头,除泥器位于冲击器上方,除泥器包括扶正肋片以及合金片,扶正肋片上侧、下侧以及外侧均间隔布置有多组合金片,扶正肋片设置为多组并沿钻杆周向间隔设置,扶正肋片的内侧与钻杆固定连接,可对钻孔内壁的泥环进行破环作业,避免了钻孔和取钻时钻孔内壁的泥环对钻杆造成堵塞,保证设备的安全性。保证设备的安全性。保证设备的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气动潜孔锤
,具体为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地下水污染勘察用空气潜孔锤钻进工艺可准确识别污染位置、污染源量和污染指标,在地下水污染勘察中多存在岩溶发育及弱水地层,空气潜孔锤钻进产生岩粉、岩屑因岩溶裂隙漏风不能及时排孔外,在孔内弱水而孔壁湿润时,大量岩粉逐步粘附孔壁形成多层泥环致钻孔内空间缩小,起钻时锤头、潜孔锤起刮、挤压孔壁泥环,孔壁泥环逐步密实、增厚形成泥环塞而引发泥环塞卡、堵钻具孔内事故发生,为钻进安全需有效破除孔壁泥环。
[0003]现有技术中常规潜孔锤钻具组合,钻进过程中不能破除孔壁泥皮,为确保钻进安全,需在钻具结构中增设泥环破除设施,以在钻进和起钻过程中有效清除孔壁泥环,如在公开号为CN212656758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气动潜孔锤,该装置设置有金属圈,进行钻进作业时,金属圈套设在冲击器与锤体的空隙外,避免破碎的岩土卡进缝隙,但是岩土会在金属圈上方堆积,堆积的岩土易在钻孔内壁形成泥环,在取钻过程中金属环无法对泥环进行破碎作业,存在堵塞钻孔,卡住钻杆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中无法有效清楚孔壁泥环的问题,本技术特提供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
[0005]为此,本实验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包括
[0007]钻杆,钻杆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器,冲击器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锤头;/>[0008]除泥器,除泥器位于冲击器上方,除泥器包括扶正肋片以及合金片,扶正肋片上侧、下侧以及外侧均间隔布置有多组合金片,扶正肋片设置为多组并沿钻杆周向间隔设置,扶正肋片的内侧与钻杆固定连接。
[0009]优选的,所述扶正肋片的纵截面呈梯形,便于对泥环进行有效清楚,扶正肋片随钻杆转动的回转范围半径小于锤头半径10~15mm,避免扶正肋片破环钻孔。
[0010]优选的,所述合金片与扶正肋片焊接连接,保证安装强度,合金片凸出于扶正肋片的外侧表面且凸出长度为1.0~1.5mm,便于对钻孔内壁的泥环进行破碎作业。
[0011]优选的,所述除泥器与锤头之间的距离为2.5~3.5m,使除泥器与锤头保持充足空间,便于清理泥环。
[0012]优选的,还包括隔离机构,隔离机构包括固定环、套环以及叶片,固定环固定设置在冲击器的外侧,固定环上设有通孔,套环套设在冲击器上,套环靠近固定环一侧设有与通孔配装的螺纹孔,叶片呈螺旋形,叶片固定设置在套环上,避免除泥器与锤头之间的岩土进入锤头与冲击器的缝隙,避免对锤头造成卡堵。
[0013]优选的,所述通孔以及螺纹孔数量均为三组,沿冲击器周向间隔分布,对套环进行
多点固定,保证固定强度。
[0014]优选的,除泥器设置为两组且沿钻杆轴向间隔布置,两组除泥器的扶正肋片的纵投影呈交替分布,对钻孔内壁的泥环进行充分清除。
[001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其优点在于:
[0016]本技术设置有除泥器,在进行钻孔和取钻作业时,除泥器位于冲击器上方,除泥器包括扶正肋片以及合金片,扶正肋片上侧、下侧以及外侧均间隔布置有多组合金片,扶正肋片设置为多组并沿钻杆周向间隔设置,扶正肋片的内侧与钻杆固定连接,除泥器随钻杆转动并下降,多组扶正肋片对钻孔内壁上的泥环进行破碎作业,沿扶正肋片外轮廓布置的合金片进一步对泥环进行破环作业,避免了钻孔和取钻时钻孔内壁的泥环对钻杆造成堵塞,保证设备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示出了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示出了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0020]图3示出了本技术的局部剖视图;
[0021]图4示出了本技术的局部放大图;
[0022]图5示出了本技术两组除泥器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示出了本技术两组除泥器的俯视图。
[0024]其中:钻杆1、冲击器2、锤头3、除泥器4、钻孔5、泥环6、扶正肋片401、合金片402、固定环7、通孔701、套环8、叶片9。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0026]如图1~4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
[0027]钻杆1,钻杆1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器2,冲击器2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锤头3;
[0028]除泥器4,除泥器4位于冲击器2上方,除泥器4包括扶正肋片401以及合金片402,扶正肋片401上侧、下侧以及外侧均间隔布置有多组合金片402,扶正肋片401设置为多组并沿钻杆1周向间隔设置,扶正肋片401的内侧与钻杆1固定连接。
[0029]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扶正肋片401的纵截面呈梯形,扶正肋片401随钻头1的回转半径为D1,锤头的半径为D2,D1小于D2的范围为10~15mm,避免扶正肋片401破环钻孔5。
[0030]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合金片402与扶正肋片401焊接连接,保证连接强度,合
金片402凸出于扶正肋片401的外侧表面且凸出长度为1.0~1.5mm,便于对钻孔5内壁的泥环6进行破碎作业。
[0031]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除泥器4与锤头3之间的距离为2.5~3.5m,使除泥器4与锤头3保持充足空间,便于清理泥环6。
[0032]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隔离机构,隔离机构包括固定环7、套环8以及叶片9,固定环7固定设置在冲击器2的外侧,固定环7上设有通孔701,套环8套设在冲击器2上,套环8靠近固定环7一侧设有与通孔701配装的螺纹孔,叶片9呈螺旋形,叶片9固定设置在套环8上,避免除泥器4与锤头3之间的岩土进入锤头3与冲击器2的缝隙,避免对锤头3造成卡堵。
[0033]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孔701以及螺纹孔数量均为三组,沿冲击器2周向间隔分布,对套环8进行多点固定,保证固定强度。
[0034]在至少一个实施例中,除泥器4设置为两组且沿钻杆1轴向间隔布置,两组除泥器4的扶正肋片401的纵投影呈交替分布,对钻孔5内壁的泥环6进行充分清除。
[0035]在进行钻孔5和取钻作业时,钻杆1转动并沿钻孔5轴向移动,钻杆1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器2,冲击器2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锤头3,除泥器4位于冲击器2上方,除泥器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钻杆,钻杆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器,冲击器底部固定设置有冲击锤头;除泥器,除泥器位于冲击器上方,除泥器包括扶正肋片以及合金片,扶正肋片上侧、下侧以及外侧均间隔布置有多组合金片,扶正肋片设置为多组并沿钻杆周向间隔设置,扶正肋片的内侧与钻杆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正肋片的纵截面呈梯形,扶正肋片随钻杆转动的回转范围半径小于锤头半径10~15m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双向除泥的潜孔锤钻进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片与扶正肋片焊接连接,合金片凸出于扶正肋片的外侧表面且凸出长度为1.0~1.5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华宣陈涛陈浩贾玉川曾远明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省地矿局第二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