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60587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7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第一次梁钢筋部、第二次梁钢筋部对应位于主梁钢筋部两侧,主梁钢筋部与第一次梁钢筋部、第二次梁钢筋部垂直分布;第一次梁钢筋部有前侧钢筋A,前侧钢筋A从第一次梁钢筋部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并延伸到第二次梁钢筋部内;第二次梁钢筋部有前侧钢筋B,所述前侧钢筋B从第二次梁钢筋部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并延伸到第一次梁钢筋部内,前侧钢筋B在主梁钢筋部部分与前侧钢筋A交叉。主梁钢筋部两侧的第一次梁钢筋部和第二次梁钢筋部受到载荷时,交叉的主梁钢筋部部分与前侧钢筋A在前侧钢筋B内进行补偿预弯曲量,解决了两端次梁受载荷使直锚钢筋预弯曲时在主梁内不能获得补偿会发生弯曲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属于建筑施工


技术介绍

[0002]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建筑施工时,需先对主梁和次梁的钢筋分布进行排布,以便后续混凝土的浇筑施工。为了保证主次梁浇筑混凝土固化后的稳定性,次梁部分的钢筋需在主梁钢筋内有延伸重合段。
[0003]现在主次梁钢筋分布结构,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210194868U的一种预制主次梁连接节点,公开技术为:第一直螺纹套筒均匀分布在预制主梁的两侧,两个第一直螺纹套筒的内表面均螺纹连接有直锚钢筋;虽然,直锚钢筋贯穿预制主梁钢筋部分并安装在预制主梁两侧的第一直螺纹套筒上实现主次梁延伸重合段,但是,当两端次梁受载荷使直锚钢筋预弯曲时,存在直锚钢筋在主梁内不能获得补偿会发生弯曲的问题,影响主梁钢筋混凝土混合体的状态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
[0005]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
[000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包括:
[0007]主梁钢筋部;
[0008]第一次梁钢筋部、第二次梁钢筋部,第一次梁钢筋部、第二次梁钢筋部对应位于主梁钢筋部两侧,主梁钢筋部与第一次梁钢筋部、第二次梁钢筋部垂直分布;
[0009]所述第一次梁钢筋部有前侧钢筋A;所述前侧钢筋A从第一次梁钢筋部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并延伸到第二次梁钢筋部内;
[0010]所述第二次梁钢筋部有前侧钢筋B;所述前侧钢筋B从第二次梁钢筋部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并延伸到第一次梁钢筋部内,前侧钢筋B在主梁钢筋部部分与前侧钢筋A交叉。
[0011]所述主梁钢筋部由箍筋和竖筋构成;所述竖筋为多根构成的两组对立分布位于箍筋内;所述两组所述竖筋位于箍筋内的前后两侧。
[0012]所述主梁钢筋部、第一次梁钢筋部、第二次梁钢筋部由混凝土体包裹构成整体。
[0013]所述第一次梁钢筋部由前侧钢筋A、后侧钢筋A及连接前侧钢筋A与后侧钢筋A的纵筋A构成。
[0014]所述纵筋A为间隔分布的多个。
[0015]所述第二次梁钢筋部由前侧钢筋B、后侧钢筋B及连接前侧钢筋B与后侧钢筋B的纵筋B构成。
[0016]所述纵筋B为间隔分布的多个。
[0017]所述后侧钢筋A与后侧钢筋B在主梁钢筋部后侧的箍筋内重叠。
[001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当主梁钢筋部两侧的第一次梁钢筋部和第二次梁钢
筋部受到载荷时,交叉的主梁钢筋部部分与前侧钢筋A在前侧钢筋B内进行补偿预弯曲量,提高主梁钢筋部混凝土混合体的状态稳定性,解决了两端次梁受载荷使直锚钢筋预弯曲时在主梁内不能获得补偿会发生弯曲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技术的俯视断面分布示意图;
[0020]图中:1

主梁钢筋部;11

箍筋;12

竖筋;2

第一次梁钢筋部;3

二次梁钢筋部;21

前侧钢筋A;22

后侧钢筋A;23

纵筋A;31

前侧钢筋B;32

后侧钢筋B;33

纵筋B。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进一步描述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但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所述。
[0022]如图1所示。
[0023]本申请的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包括:
[0024]由箍筋11和竖筋12构成主梁钢筋部1,竖筋12为多根构成的两组对立分布位于箍筋11内,两组所述竖筋12位于箍筋11内的前后两侧;
[0025]对应位于主梁钢筋部1两侧的第一次梁钢筋部2、第二次梁钢筋部3,主梁钢筋部1、第一次梁钢筋部2、第二次梁钢筋部3由混凝土体4包裹固化构成整体。主梁钢筋部1与第一次梁钢筋部2、第二次梁钢筋部3垂直分布。
[0026]所述第一次梁钢筋部2由前侧钢筋A21、后侧钢筋A22及连接前侧钢筋A21与后侧钢筋A22的纵筋A23构成,所述纵筋A23为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前侧钢筋A21从第一次梁钢筋部2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1并延伸到第二次梁钢筋部3内。
[0027]所述第二次梁钢筋部3由前侧钢筋B31、后侧钢筋B32及连接前侧钢筋B31与后侧钢筋B32的纵筋B33构成,所述纵筋B33为间隔分布的多个;所述前侧钢筋B31从第二次梁钢筋部3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1并延伸到第一次梁钢筋部2内,前侧钢筋B31在主梁钢筋部1部分与前侧钢筋A21交叉。
[0028]当主梁钢筋部1两侧的第一次梁钢筋部2和第二次梁钢筋部3受到载荷时,交叉的主梁钢筋部1部分与前侧钢筋A21在前侧钢筋B31内进行补偿预弯曲量,提高主梁钢筋部1混凝土混合体的状态稳定性,解决了两端次梁受载荷使直锚钢筋预弯曲时在主梁内不能获得补偿会发生弯曲的问题。
[0029]所述后侧钢筋A22与后侧钢筋B32在主梁钢筋部1后侧的箍筋11内重叠。
[0030]技术源于江西定南龙归湖项目。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梁钢筋部(1);第一次梁钢筋部(2)、第二次梁钢筋部(3),第一次梁钢筋部(2)、第二次梁钢筋部(3)对应位于主梁钢筋部(1)两侧,主梁钢筋部(1)与第一次梁钢筋部(2)、第二次梁钢筋部(3)垂直分布;所述第一次梁钢筋部(2)有前侧钢筋A(21);所述前侧钢筋A(21)从第一次梁钢筋部(2)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1)并延伸到第二次梁钢筋部(3)内;所述第二次梁钢筋部(3)有前侧钢筋B(31);所述前侧钢筋B(31)从第二次梁钢筋部(3)部分伸入主梁钢筋部(1)并延伸到第一次梁钢筋部(2)内,前侧钢筋B(31)在主梁钢筋部(1)部分与前侧钢筋A(21)交叉。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主次梁交接处钢筋分布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梁钢筋部(1)由箍筋(11)和竖筋(12)构成;所述竖筋(12)为多根构成的两组对立分布位于箍筋(11)内;所述两组所述竖筋(12)位于箍筋(11)内的前后两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奎丁周伟陈晓明郑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水利水电第九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