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6030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6
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数据准备:收集自然资源权属资料,矢量化权属资料获得自然资源权属小斑数据;步骤S2、根据权属小斑的空间位置和分布情形,设置小斑可以搜索范围和步长变化值;步骤S3、按照设定搜索范围进行搜索,满足聚合条件的进行聚合分析,形成集中连片聚合结果;步骤S4、消除聚合结果内部的孔洞;步骤S5、循环执行步骤S2至步骤S4,得到不同搜索范围的登记单元预划定结果。本发明专利技术以权属资料为基础,将其矢量化为权属小斑,通过输入自然资源基础数据,设置搜索范围和步长变化值,就可以实现多个自然资源登记单元自动预划定,为最终划定自然资源登记单元提供数据辅助支持决策和多单元比较应用分析。较应用分析。较应用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地理信息数据空间处理和分析技术,尤其涉及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对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湿地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进行确权登记,明确国土空间各类自然资源的产权主体,划清不同权利主体资源的边界,促进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
[0003]就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研究而言,2020年,杜娜等提出了自然资源的分类体系,并根据实践梳理单元划定的方法。同年,韩耀文以土地利用现状为基础,参考地籍区和地籍子区确定的村界以及祁连山保护区范围线划定,并结合登记单元内自然资源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权属边界对初步划定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边界进行修正。2021年,王国华等根据提取多个自然保护地并集后的最大的管理或保护审批范围界线综合划定登记单元,解决了庐山区域自然保护地登记单元重叠划分问题。2021年徐云和等以“三调”数据为基础,考虑自然资源登记单元划定先后顺序,结合原始影像和基本农田数据划定登记单元。上述研究都是在对登记单元划定原则和结合各种资料绘制登记单元界线,虽有登记单元自动划定研究方法,但未考虑自然资源权属,故以权属为基础开展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实现自然资源登记单元自动预划定,旨在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6]步骤S1、数据准备:收集自然资源权属资料,矢量化权属资料获得自然资源权属小斑数据;
[0007]步骤S2、根据权属小斑的空间位置和分布情形,设置小斑可以搜索范围和步长变化值;
[0008]步骤S3、按照设定搜索范围进行搜索,满足聚合条件的进行聚合分析,形成集中连片聚合结果;
[0009]步骤S4、消除聚合结果内部的孔洞;
[0010]步骤S5、循环执行步骤S2至步骤S4,获得不同搜索范围的登记单元预划定结果。
[0011]优选的,在步骤S3中,在进行聚合分析时,对聚合函数进行参数设置,参数包括:
[0012]输入数据,用于聚合函数输入面要素;
[0013]输出数据,用于输出聚合后结果要素图层;
[0014]聚合距离,用于设置可以执行聚合函数的最大距离;
[0015]最小面积,用于限制聚合后面要素面积大于等于设定的最小面积;
[0016]最小孔洞尺寸,用于限制聚合后面要素内部孔洞面积大于等于设置值;
[0017]障碍要素,用于限制输入面要素能否跨越障碍,为线要素或者面要素。
[0018]优选的,当输入图层中面要素边界间距离小于聚合距离时,将保留聚合要素边界特征,在边界之间距离小于聚合距离处,生成连接线,将面要素聚合起来,如果两个面要素共线时,将合并为一个最外轮廓面要素。
[0019]优选的,在步骤S3中,在进行聚合分析时,聚合执行过程包括如下:
[0020]将面要素按照拐点进行转点,计算面要素轮廓之间的距离;通过面要素之间轮廓点遍历,计算出所有面要素轮廓点距离,如果面要素轮廓距离小于聚合距离,先进行面要素聚合,再进行判定聚合后形成聚合面要素,判定其面积是否大于等于最小面积,同时计算聚合后要素形成孔洞,判定其面积是否大于等于最小孔洞尺寸;当未设置障碍要素,聚合面要素面积大于等于最小面积,且聚合面要素面积大于等于最小孔洞尺寸时,执行聚合函数,进行面要素聚合。
[0021]优选的,计算面要素轮廓之间的距离,采用如下点距离公式计算:
[0022][0023]式中:x1、y1为面要素A轮廓点A1点的坐标,x2、y2为面要素B轮廓点B1的坐标,d为面要素轮廓之间距离。
[0024]优选的,在进行聚合面要素面积计算时,面要素采用其轮廓点构成的多边形要素来表示,并采用离散点投影后梯形法进行计算。
[0025]优选的,当聚合面要素包含有孔洞时,计算面积时分别计算外环面积和内环面积,所述内环面积为孔洞面积,聚合面要素面积为外环面积减去内环面积。
[0026]优选的,若设置障碍要素,在计算聚合距离时,若满足聚合条件,将面要素轮廓之间点A(x1,y1)和点B(x2,y2)连接成线,通过空间位置关系判断,聚合要素轮廓线是否与障碍要素有重叠,如果有重叠,不执行聚合操作,反之,执行聚合。
[0027]优选的,聚合要素是否跨越障碍要素判定的处理过程如下:统计分析获得障碍面要素最小面积或者障碍线要素离散点间最小距离,结合输入数据面要素轮廓点A(x1,y1)和点B(x2,y2)连接成线的线段长度,设置栅格化尺寸大小,将障碍要素和连接线转为栅格数据,将障碍要素栅格值设置为1,连接线栅格值设置为2,无数据值设置为0,进行算术运算,如果存在栅格值为3的,说明连接线与障碍要素相交,不执行聚合函数,反之执行聚合函数。
[002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9](1)本专利技术以权属资料为基础,将其矢量化为权属小斑,根据其地理位置和空间分布情况,设置搜索范围和步长变化值,用于作为输入聚合函数的参数,聚合过程中可以对其搜索范围进行限制,如若存在不能跨行政区或者管理范围的情况,将其范围线作为聚合函数的参数进行输入即可,按照预先设置搜索半径进行聚合分析,获得聚合分析结果。此时发现聚合结果中存在一些孔洞,为将其进行填补,执行消除孔洞处理分析,获得登记单元预划定结果。循环上述搜索范围和步长,可以获得多个预划定登记单元。采用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只要输入自然资源权属数据,设置搜索范围和步长,过程数据和最终成果输出位置后即可自动化完成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为登记单元划定提供多种数据支持和辅助决策分析,有效地提高了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工作效率,促进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资料管理和相关应用分析。
[0030](2)本专利技术按照坚持集中连片,保持生态功能完整性原则,形成了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用户仅需输入自然资源基础资料,设置搜索范围和步长变化值,过程数据和最终预划单元输出位置,可以实现自然资源登记单元自动预划定,降低了用户入门门槛。同时,如需考虑离散资源数据,集中连片管理,本专利技术可以快速实现管理单元自动预划定和相关应用分析。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的流程图;
[0033]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数据准备的示例数据;
[0034]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数据聚合示例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收集自然资源权属资料,矢量化权属资料获得自然资源权属小斑数据;步骤S2、根据权属小斑的空间位置和分布情形,设置小斑可以搜索范围和步长变化值;步骤S3、按照设定搜索范围进行搜索,满足聚合条件的进行聚合分析,形成集中连片聚合结果;步骤S4、消除聚合结果内部的孔洞;步骤S5、循环执行步骤S2至步骤S4,获得不同搜索范围的登记单元预划定结果。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在进行聚合分析时,对聚合函数进行参数设置,参数包括:输入数据,用于聚合函数输入面要素;输出数据,用于输出聚合后结果要素图层;聚合距离,用于设置可以执行聚合函数的最大距离;最小面积,用于限制聚合后面要素面积大于等于设定的最小面积;最小孔洞尺寸,用于限制聚合后面要素内部孔洞面积大于等于设置值;障碍要素,用于限制输入面要素能否跨越障碍,为线要素或者面要素。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当输入图层中面要素边界间距离小于聚合距离时,将保留聚合要素边界特征,在边界之间距离小于聚合距离处,生成连接线,将面要素聚合起来,如果两个面要素共线时,将合并为一个最外轮廓面要素。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然资源登记单元预划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在进行聚合分析时,聚合执行过程包括如下:将面要素按照拐点进行转点,计算面要素轮廓之间的距离;通过面要素之间轮廓点遍历,计算出所有面要素轮廓点距离,如果面要素轮廓距离小于聚合距离,先进行面要素聚合,再进行判定聚合后形成聚合面要素,判定其面积是否大于等于最小面积,同时计算聚合后要素形成孔洞,判定其面积是否大于等于最小孔洞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小标曾飞翔徐鹏邵瀚苟胜国刘雷熊莉成勇骆书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