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60135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其结构简单,不对树脂槽本身进行加热,故不会存在操作人员误触碰到树脂槽的烫伤风险,使用安全性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安装在3D光固化打印机中,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树脂槽,所述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包括循环管道、抽液泵和电加热器,所述循环管道包括均与所述树脂槽相连通的出液管和抽液管以及与所述电加热器相配合的中间管,所述抽液泵接入在所述抽液管和所述中间管之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的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3D打印的技术领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3D打印的
,尤其涉及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0002]3D光固化打印机使用树脂槽来盛放液态光敏树脂,光敏树脂在不同温度时打印出来的模型质量有所区别,故而有些3D光固化打印机配置有对树脂槽进行加热的功能,如申请号2007200527602,专利号为一种用于光固化快速成型的树脂加热系统的专利公开了在树脂槽的外部(包括底部)设置一夹层,夹层中设有热传导油和电加热器的技术方案,其利用油加热后对树脂槽内的光敏树脂进行加温;另外如如申请号2015211410851,专利号为一种光固化3D光固化打印机加热料槽的专利公开了在树脂槽上设插槽,并在插槽中插入加热棒的技术方案,其利用加热棒直接对树脂槽加热,这样就可以加热光敏树脂。上述两种加热方案会导致树脂槽外壳体被加热,操作人员误触碰到树脂槽时会有烫伤风险,故而使用安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其结构简单,不对树脂槽本身进行加热,故不会存在操作人员误触碰到树脂槽的烫伤风险,使用安全性高。
[0004]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来实现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安装在3D光固化打印机中,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树脂槽,所述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包括循环管道、抽液泵和电加热器,所述循环管道包括均与所述树脂槽相连通的出液管和抽液管以及与所述电加热器相配合的中间管,所述抽液泵接入在所述抽液管和所述中间管之间。
[0005]在上述方案中,循环管道的首尾均与树脂槽相连通,利用抽液泵可以将树脂槽中的光敏树脂抽到中间管上,再重新泵回到树脂槽中,也就是说,抽液泵可以将光敏树脂利用循环管道循环一圈后重新返回树脂槽,另外,循环一圈过程中,光敏树脂会来到中间管中,可利用电加热器对中间管进行加热从而令中间管中的光敏树脂得以加热,这样光敏树脂在中间管加热后就会形成持续往树脂槽输送加热后的光敏树脂的情况,从而令树脂槽中的光敏树脂得以调整温度。另外,抽液泵电连接有液泵电机,液泵电机安装在3D光固化打印机中。3D光固化打印机中配置有与电加热器电连接的控制器。
[0006]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树脂槽的安装箱体,所述抽液泵、所述电加热器和所述中间管均安装在所述安装箱体内部,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抽液管均分别穿透所述安装箱体。
[0007]在上述方案中,将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大部分结构安装在安装箱体中,隐藏起来,这样可使得3D光固化打印机更美观且结构更紧凑。
[000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成型平台升降机构,所述成型平台升降机构包括丝杆和丝杆电机,所述丝杆电机位于所述安装箱体内部,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抽
液管分别位于所述丝杆电机的两侧,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抽液管均分别与所述中间管的端部弯折连接并使得所述中间管避开与所述丝杆电机的干涉。
[0009]在上述方案中,丝杆电机是3D光固化打印机必然配置的部件,丝杆电机在树脂槽的附近,故而设计中间管的位置时需要是可以避让丝杆电机的位置,故而中间管会被设计通过弯折结构进行连接。
[0010]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树脂槽的侧部设置有两个开口,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抽液管的末端对应连接至所述开口上。
[0011]在上述方案中,出液管和抽液管均分别通过开口连通至树脂槽内部。
[0012]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和所述抽液管的末端均设置有对接端子,所述树脂槽的两个所述开口处分别安装有设有阀体的对接嘴,所述对接嘴与所述树脂槽内部相连通,两个所述对接嘴分别与两个所述对接端子可拆卸配合。
[0013]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对接嘴和对接端子的可拆卸配合,可实现树脂槽和循环管道的可拆卸连接,这样的话,树脂槽可以从3D光固化打印机上取走进行清洗,重新安装树脂槽时只需要将对接嘴和对接端子进行对接连接即可。
[0014]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开口与所述树脂槽的槽底相连通。
[0015]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包括导热套管,所述导热套管套设在所述中间管的外部,所述导热套管上设置有电热丝。
[0016]在上述方案中,导热套管套在中间管外部,利用电热丝发热实现对中间管进行加热。
[0017]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包括套设在所述中间管的外部的电热膜。
[0018]在上述方案中,电热膜直接铺设在中间管的外层,利用电热膜发热实现对中间管进行加热。
[0019]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器包括螺旋型电加热管,所述螺旋型电加热管包括螺旋部和接头部,所述螺旋部缠绕在所述中间管的外部。
[0020]在上述方案中,螺旋型电加热管的螺旋部设在中间管的外部,利用螺旋型电加热管发热实现对中间管进行加热。
[0021]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出液管上设置有温度传感器。
[0022]在上述方案中,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经过电加热器加热后的光敏树脂的温度,3D光固化打印机中配置有与温度传感器对应配合的电控系统。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3D光固化打印机和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的配合示意图;
[0024]图2是3D光固化打印机和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的另一个角度的配合示意图;
[0025]图3是一种实施例中的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和树脂槽的配合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27]如图1至图3所示,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安装在3D光固化打印机中,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树脂槽1,所述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包括循环管道2、抽液泵3和电加热器4,所述循环管道2包括均与所述树脂槽1相连通的出液管5和抽液管6以及与所述电加热器4相配合的中间管7,所述抽液泵3接入在所述抽液管6和所述中间管7之间。循环管道2的首尾均与树脂槽1相连通,利用抽液泵3可以将树脂槽1中的光敏树脂抽到中间管7上,再重新泵回到树脂槽1中,也就是说,抽液泵3可以将光敏树脂利用循环管道2循环一圈后重新返回树脂槽1,另外,循环一圈过程中,光敏树脂会来到中间管7中,可利用电加热器4对中间管7进行加热从而令中间管7中的光敏树脂得以加热,这样光敏树脂在中间管7加热后就会形成持续往树脂槽1输送加热后的光敏树脂的情况,从而令树脂槽1中的光敏树脂得以调整温度。另外,抽液泵3电连接有液泵电机,液泵电机安装在3D光固化打印机中。3D光固化打印机中配置有与电加热器4电连接的控制器。
[0028]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树脂槽1的安装箱体8,所述抽液泵3、所述电加热器4和所述中间管7均安装在所述安装箱体8内部,所述出液管5和所述抽液管6均分别穿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安装在3D光固化打印机中,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树脂槽(1),其特征在于:所述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包括循环管道(2)、抽液泵(3)和电加热器(4),所述循环管道(2)包括均与所述树脂槽(1)相连通的出液管(5)和抽液管(6)以及与所述电加热器(4)相配合的中间管(7),所述抽液泵(3)接入在所述抽液管(6)和所述中间管(7)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用于承载所述树脂槽(1)的安装箱体(8),所述抽液泵(3)、所述电加热器(4)和所述中间管(7)均安装在所述安装箱体(8)内部,所述出液管(5)和所述抽液管(6)均分别穿透所述安装箱体(8)。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树脂槽循环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3D光固化打印机包括成型平台升降机构(9),所述成型平台升降机构(9)包括丝杆和丝杆电机(10),所述丝杆电机(10)位于所述安装箱体(8)内部,所述出液管(5)和所述抽液管(6)分别位于所述丝杆电机(10)的两侧,所述出液管(5)和所述抽液管(6)均分别与所述中间管(7)的端部弯折连接并使得所述中间管(7)避开与所述丝杆电机(10)的干涉。4.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红春彭永明徐国庆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三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