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9312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6 23:3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用于容纳废水的容腔,所述壳体中设有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均为轴向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电极,所述阳极电极的直径小于阴极电极的直径,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同轴套接安装在壳体中,所述阳极电极的内部空间形成第一容腔,所述阳极电极与阴极电极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容腔,在第一容腔中设有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促进废水在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中循环流动。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方法,结合上述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能够有效提高电絮凝处理废水的效果。废水的效果。废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及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废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电絮凝装置内的阴阳两极在外加直流电场作用下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即可对废水中的有机物或无机物进行氧化还原反应,进而凝聚、浮除,将污染物从水体中分离。通过上述装置可有效去除废水中重金属、悬浮物、油、磷酸盐等各种有害污染物。
[0003]电絮凝是以金属为溶解性阳极(一般为铝或铁),在电解时产生的Al
3+
或Fe
3+
离子生成电活性絮凝剂,来压缩胶体双电层使其脱稳,以及吸附架桥网捕作用来实现的:Al

Al
3+
+3e或Fe

Fe
2+
+2e,Al
3+
+3H2O

Al(OH)3+3H或4Fe
2+
+O2+2H2O

4Fe
3+
+4OH

一方面形成的电活性絮凝剂M(OH)
n
,被称为可溶性多核羟基配合物,作为混凝剂能快速有效地凝聚污水中的胶体悬浮物(细微油珠和机械杂质)并“架桥”联接,凝成“大块”而加速分离。另一方面胶体在Al盐或Fe盐等电解质作用下压缩双电层,因库仑效应或凝结剂的吸附作用,导致胶体凝聚而实现分离,发生电絮凝。
[0004]现有的电絮凝装置中电极板大多为板式固定结构,阳极板与阴极板交错布置,进行反应的区域仅仅是阴极板和阳极板之间的部分,并没有对整个装置空间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废水在装置中处于静止状态或者是简单地搅动,无法使整个装置中的废水进行充分反应处理。有的电絮凝装置由于电极本身产生的絮凝剂不足以使废水处理到符合标准,还需要额外添加絮凝剂,但这样就增加了材料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能够有效提高电絮凝装置处理废水的效果。
[0006]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方法。
[0007]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解决上述问题:
[0008]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形成用于容纳废水的容腔,所述壳体中设有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通过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将容腔分隔为顶部以及底部分别连通的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均为轴向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电极,所述阳极电极的直径小于阴极电极的直径,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同轴套接安装在壳体中,所述阳极电极的内部空间形成第一容腔,所述阳极电极与阴极电极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容腔,在第一容腔中设有扰流结构,所述扰流结构促进废水在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中循环流动。
[000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容腔具有第一循环入口和第一循环出口,所述第二容腔具有第二循环入口和第二循环出口,所述第一循环入口与第二循环出口连通,所述第二循环入口与第一循环出口连通,废水依次经由第一循环入口、第一循环出口、第二循环入口、第二循环出口在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中循环流动。
[00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扰流结构包括旋转轴、电机以及安装在旋转轴上的扰流叶片,电机驱动旋转轴转动带动扰流叶片旋转从而推动废水循环流动。
[00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竖向布置,所述扰流结构竖向设置在阳极电极中,所述扰流结构使废水从下往上在阳极电极中流动。
[00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循环出口存在多个,所述第二循环入口相对应存在多个。
[00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阳极电极的侧壁上开设有多个通孔,各通孔形成第一循环出口。
[00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阳极电极包括轴向连通的多个阳极段,相邻阳极段的两端部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循环出口。
[00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底部设有进水口。
[00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出水口。
[0017]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外部电源和线槽管,所述外部电源与阴极电极以及阳极电极电连接,所述阳极电极与线槽管固定连接,所述线槽管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外部电源与阳极电极之间的线路设置在线槽管中。
[0018]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容腔呈圆柱形,所述阴极电极紧贴安装在容腔内壁上。
[0019]为实现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絮凝的方法,使用上述至少一个实施例中的装置:通过扰流叶片旋转产生负压将废水从阳极电极底部的第一循环入口抽吸,废水经过阳极电极内部再从顶部或侧壁的第一循环出口流出,流出的废水从第二循环入口进入阳极电极和阴极电极之间的第二容腔中,废水受自身重力作用下沉至容腔底部,废水从容腔底部的第二循环出口再次被扰流叶片产生的负压重新抽吸继续循环,废水在壳体的容腔中多次循环流动,提高电絮凝反应处理废水的效果。
[0020]本专利技术至少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21]一、本专利技术使废水在第一容腔和第二容腔中形成循环流通,对废水进行电絮凝处理。处理效果好,即使不额外添加絮凝剂也能使废水处理达到排放标准,节约了建设面积和药剂成本。
[0022]二、进一步,本专利技术极板为圆柱体构造,整体比表面积大,电子传递效率高,提升了废水处理能力。阳极板消耗速率均匀,在同等有效工作面积的情况下能提高阳极板使用寿命,并且阳极板便于更换。
[0023]三、进一步,本专利技术设计扰流结构和分段式阳极电极,对废水起到分流作用,形成多径向、多角度湍流且水流方向与阴极板产生的H2气泡形成对流,促进阳极电解时产生的Al
3+
或Fe
3+
离子生成电活性絮凝剂与水体接触,提高电絮凝处理效率。同时,水流冲刷能够缓解极板钝化现象。
附图说明
[0024]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25]图1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一公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二公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3是本专利技术优选实施例三公开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标记:1、壳体;2、容腔;201、第一容腔;201

1、第一循环入口;201

2、第一循环出口;202、第二容腔;202

1、第二循环入口;202

2、第二循环出口;3、阳极电极;4、阴极电极;5、扰流结构;501、电机;502、旋转轴;503、扰流叶片;6、进水口;7、出水口;8、外部电源;9、线槽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通过这些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为清楚明确。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30]本专利技术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形成用于容纳废水的容腔(2),所述壳体(1)中设有阴极电极(4)和阳极电极(3),通过阴极电极和阳极电极(3)将容腔(2)分隔为顶部以及底部分别连通的第一容腔(201)和第二容腔(202),所述阴极电极(4)和阳极电极(3)均为轴向两端开口的圆筒形电极,所述阳极电极(3)的直径小于阴极电极(4)的直径,所述阴极电极(4)和阳极电极(3)同轴套接安装在壳体(1)中,所述阳极电极(3)的内部空间形成第一容腔(201),所述阳极电极(3)与阴极电极(4)之间的间隙形成第二容腔(202),在第一容腔(201)中设有扰流结构(5),所述扰流结构(5)促进废水在第一容腔(201)和第二容腔(202)中循环流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腔(201)具有第一循环入口(201

1)和第一循环出口(201

2),所述第二容腔(202)具有第二循环入口(202

1)和第二循环出口(202

2),所述第一循环入口(201

1)与第二循环出口(202

2)连通,所述第二循环入口(202

1)与第一循环出口(201

2)连通,废水依次经由第一循环入口(201

1)、第一循环出口(201

2)、第二循环入口(202

1)、第二循环出口(202

2)在第一容腔(201)和第二容腔(202)中循环流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絮凝处理废水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结构(5)包括旋转轴(502)、电机(501)以及安装在旋转轴(502)上的扰流叶片(503),电机(501)驱动旋转轴(502)转动带动扰流叶片(503)旋转从而推动废水循环流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星易志刚袁李云尹常凯谢璨赵庆松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仁和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