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7080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组件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组件和微型逆变器,电池组件包括边框结构,微型逆变器与边框结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微型逆变器与电池组件通过线缆电性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微型逆变器将直流电直接转换成交流电,可实现每块组件都具备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组件单独控制安全可靠性能更优、可实现组件级监控,同时组件正面无栅线及焊带,布线简洁、高效、美观。美观。美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太阳能电池组件
,尤其涉及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国内外光伏建筑市场扩大,对于光伏组件安全高效要求进一步提升。美国国家消防协会自2017年在NEC规范中强制光伏建筑发电系统达到组件级关断的要求,推动美国分布式市MLPE渗透率达70%以上。2021年11月,为了规范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事项,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公开征求对《关于加强分布式光伏发电安全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公告。在“项目设计管理”相关章节中明确要求:安装电弧故障断路器或采用具有相应功能的组件,实现电弧智能检测和快速切断功能;光伏组件应具有安全关断保护功能,保证逆变器关机,交流断电后,系统子阵外直流电压低于安全电压。随着政府、行业组织、个体用户对光伏组件安全性意识逐步提升,行业内正由组串式逆变器向单块组件级别控制的逆变器转变已提升光伏组件的安全、高效特性。
[0003]微型逆变器是组件级电能转换的最佳方案:体积小可安装于组件内部,每块组件有独立的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不存在短板效应,组件间的发电互不影响。每块组件因遮挡物、阴影、灰尘等因素并不影响整串组件的发电,每块组件发电量最大化即可提升电站的整体发电量。传统组串式逆变器所有组件都受阴影遮挡组件影响,所以在阴影遮挡的情况下微型逆变器系统效率较传统组串式逆变器系统效率会提升5%~25%;
[0004]组串式逆变器只能实现组串式关断,关断后整串不再发电。此时直流侧高压仍存在,无法在发生事故后关断某一块组件。从而,微型逆变器优势充分显现出来。微型逆变器为全并联电路设计,单块组件间不再有电压叠加、直流电压不高于单块组件的最高电压,可完全避免直流拉弧引发的火花。从而消除由光伏组件带来的电站火灾隐患,减少终端客户的财产损失。
[0005]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通过微型逆变器将直流电直接转换成交流电,可实现每块组件都具备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组件单独控制安全可靠性能更优、可实现组件级监控,同时组件正面无栅线及焊带,布线简洁、高效、美观。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通过微型逆变器将直流电直接转换成交流电,可实现每块组件都具备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组件单独控制安全可靠性能更优、可实现组件级监控。IBC背接触电池组件与微型逆变器进行安装连接,形成一体化智能光伏组件,同时组件正面无栅线及焊带,布线简洁、高效、美观。
[000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组件和微型逆变器,其特征在于,
[0009]电池组件包括边框结构,
[0010]微型逆变器与边框结构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11]微型逆变器与电池组件通过线缆电性连接。
[0012]进一步地,边框结构设置有6~8mm厚的腔体。
[0013]进一步地,边框结构的框角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腰型孔,腰型孔靠近电池组件的背面侧。
[0014]进一步地,腰型孔均配套设置有螺栓和压盖式保护套。
[0015]进一步地,压盖式保护套包括通过连接单元连接的含孔垫圈和圆形盖帽。
[0016]进一步地,微型逆变器包括逆变器本体,逆变器本体的相邻两边分别设置有两个安装位,安装位与腰型孔一一对应,逆变器本体的另外其中一边设置有正负极MC4连接器和交流输出端。
[0017]进一步地,安装位为8~10mm长的设置有螺孔的柱状凸起。
[0018]进一步地,电池组件的中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均设置有光伏组件接线盒,两个光伏组件接线盒分别通过一根线缆与正负极MC4连接器连接。
[0019]进一步地,两根线缆中第一线缆长于第二线缆,第二线缆垂直连接光伏组件接线盒和正负极MC4连接器,第一线缆经两次弯折分为平行段和重合段,重合段与第二线缆贴合并通过多个线卡一同固定于组件安装面,平行段与两个光伏组件接线盒平行并通过多个线卡固定于组件安装面,第一线缆的两个弯折处分别通过线卡固定于组件安装面。
[0020]进一步地,线卡包括底部平面和卡扣,所述卡扣为半弧形板材,卡扣的一端与底部平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底部平面构成V型卡口
[0021]本技术的技术效果和优点:
[0022]1.本技术的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通过微型逆变器将直流电直接转换成交流电,可实现每块组件都具备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功能、组件单独控制安全可靠性能更优、可实现组件级监控。IBC背接触电池组件与微型逆变器进行安装连接,形成一体化智能光伏组件。可更好的将微型逆变器融入光伏组件中,减少系统端再次安装微型逆变器工序,从而节约人工成本以及安装后效果的提升。
[0023]2.本技术的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正面无栅线及焊带,布线简洁、高效、美观。
[0024]本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腰型孔结构示意图;
[0027]图3为边框结构的腔体剖视图;
[0028]图4为螺栓及压盖式保护套结构示意图;
[0029]图5为微型逆变器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线卡结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1、电池组件;2、微型逆变器;3、边框结构;4、螺栓;5、线缆;6、腰型孔;7、
压盖式保护套;8、逆变器本体;9、安装位;10、正负极MC4连接器;11、交流输出端;12、光伏组件接线盒;13、线卡。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3]图1为本技术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为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公开了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组件1和微型逆变器2,电池组件1包括边框结构3,微型逆变器2与边框结构3通过螺栓4固定连接;微型逆变器2与所述电池组件1通过线缆5电性连接。
[0034]具体地,电池组件1的中部靠近两侧的位置均设置有光伏组件接线盒12,两个光伏组件接线盒12分别通过一根线缆5与微型逆变器2的正负极MC4连接器10连接,两根线缆5中第一线缆长于第二线缆,第二线缆垂直连接光伏组件接线盒12和正负极MC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包括电池组件(1)和微型逆变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组件(1)包括边框结构(3),所述微型逆变器(2)与所述边框结构(3)通过螺栓(4)固定连接;所述微型逆变器(2)与所述电池组件(1)通过线缆(5)电性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结构(3)设置有6~8mm厚的腔体。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边框结构(3)的框角两侧分别设置有两个腰型孔(6),所述腰型孔(6)靠近电池组件(1)的背面侧。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型孔(6)均配套设置有螺栓(4)和压盖式保护套(7)。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盖式保护套(7)包括通过连接单元连接的含孔垫圈和圆形盖帽。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IBC背接触电池智能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型逆变器(2)包括逆变器本体(8),所述逆变器本体(8)的相邻两边分别设置有两个安装位(9),所述安装位(9)与所述腰型孔(6)一一对应,所述逆变器本体(8)的另外其中一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西勇左燕王锐赵思阔卢博李媛媛
申请(专利权)人:青海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西宁太阳能电力分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