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65922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光电耦合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二极管,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阳极与+5V电源端相连,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与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阴极及GND公共端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与VCC电源端、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基极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的阳极、GND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光固化后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光固化后处理装置用于对光固化打印成型后的工件进行清洗及二次固化等后处理。光固化后处理装置包括升降模组、清洗供液泵及高压水泵等处理组件,这些处理组件的工作状态是根据操作人员在控制器中设定的运行参数或相应的传感器及其他控制器件的检测来调整的。而处理组件的启闭是通过继电器触点的动作来实现的,但是在继电器开关切换时会对信号回路的供电造成影响,导致设备的清洗程序难以稳定运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及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
[0004]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继电器、光电耦合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二极管,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阳极与+5V电源端相连,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与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阴极及GND公共端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与VCC电源端、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基极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的阳极、GND2

1公共端以及继电器的第一控制端相连,继电器的第二控制端分别与二极管的阴极以及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
[0006]优选的,还包括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和第三插接件,第一插接件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分别与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阴极、第二插接件的第五引脚以及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插接件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分别与GND2

1公共端、GND公共端、VCC电源端、+5V电源端电连接,第三插接件与继电器的触点相连。
[0007]优选的,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第一电阻的两端分别与VCC电源端及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集电极相连,第二电阻的两端分别与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及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阴极相连,第三电阻的两端分别与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集电极以及第二三极管的基极相连。
[0008]优选的,所述光电耦合器采用TLP281光电耦合器。
[0009]优选的,所述继电器采用SRD

12VDC

SL

C继电器。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三极管采用DTC143ECA晶体管,所述第二三极管采用MMBT3906晶体管。
[0011]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包括MCU控制系统、多个继电器控制电路和多个处理组件,多个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分别与MCU控制系统相连,多个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处理组件的控制端相连。
[0012]优选的,所述处理组件为升降直线模组、高压水泵、清洗供液泵、排液阀和超声波
发生器。
[0013]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采用两套完全隔离的电源进行供电,并利用光电耦合器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隔离,使得本技术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可用在干扰较大场合,保证了继电器的开关切换动作不会对信号回路产生影响,使得光固化后处理设备的程序运行更稳定。
附图说明
[0014]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任何限制。
[0015]图1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的继电器控制电路的电路示意图;
[0016]图2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的载物托盘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的喷淋空间和清洗水箱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技术其中一个实施例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的高压水泵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0020]本实施例的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参考附图1,包括继电器REL1、光电耦合器J1、第一三极管Q1、第二三极管Q2、二极管D1、第一插接件P

1、第二插接件P

2、第三插接件P

3、第一电阻R1、第二电阻R2、第三电阻R3、+5V电源端、VCC电源端、GND公共端、GND2

1公共端,其中,+5V电源端可采用板载供电,VCC电源端可采用12V外接电源供电;
[0021]光电耦合器J1的输入端阳极与+5V电源端电连接,光电耦合器J1的输入端阴极与第二电阻R2的一端相连,第二电阻R2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一插接件P

1的第一引脚以及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与第一插接件P

1的第二引脚相连,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GND公共端相连,光电耦合器J1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以及第三电阻R3的一端相连,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分别与VCC电源端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第三电阻R3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光电耦合器J1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D1的阳极、GND2

1公共端以及继电器REL1的第一引脚相连,继电器REL1的第二引脚分别与二极管D1的阴极以及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继电器REL1触点的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和第五引脚分别与第三插接件P

3的第二引脚、第一引脚和第三引脚一一相连,第一插接件P

1的第二引脚与第二插接件P

2的第五引脚电连接,第二插接件P

2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分别与GND2

1公共端、GND公共端、VCC电源端、+5V电源端电连接,第三插接件P

3与继电器REL1的触点电连接。
[0022]优选的,光电耦合器J1采用TLP281光电耦合器J1,继电器REL1采用SRD

12VDC

SL

C继电器REL1,第一三极管Q1采用DTC143ECA晶体管,所述第二三极管Q2采用MMBT3906晶体管。
[0023]由此,本继电器控制电路通过采用两套完全隔离的电源进行供电,并利用光电耦
合器J1对输入信号和输出信号进行隔离,使得本实施例的继电器控制电路可用在干扰较大场合,保证了继电器REL1的开关切换动作不会对信号回路产生影响。本实施例的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可自由切换为高电平驱动或低电平驱动模式,便于根据需求与不同传感器或其它控制器件相连及进行输出驱动信号的编程。
[0024]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固化后处理控制装置,包括MCU控制系统、多个继电器控制电路和多个处理组件,多个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入端通过第一插接件和第二插接件与MCU控制系统相连,多个所述继电器控制电路的输出端通过第三插接件与所述处理组件的控制端相连。由此实现继电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继电器、光电耦合器、第一三极管、第二三极管、二极管,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阳极与+5V电源端相连,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分别与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阴极及GND公共端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集电极分别与VCC电源端、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及基极相连,光电耦合器的输出端发射极分别与二极管的阳极、GND2

1公共端以及继电器的第一控制端相连,继电器的第二控制端分别与二极管的阴极以及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插接件、第二插接件和第三插接件,第一插接件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和第三引脚分别与光电耦合器的输入端阴极、第二插接件的第五引脚以及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相连;第二插接件的第一引脚、第二引脚、第三引脚、第四引脚分别与GND2

1公共端、GND公共端、VCC电源端、+5V电源端电连接,第三插接件与继电器的触点相连。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继电器控制电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电阻、第二电阻和第三电阻,第一电阻的两端分别与VCC电源端及光电耦合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华雄张朝兴林昊炀曾嘉强郑锦标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银纳增材制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