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驶性能加强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58990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行驶性能加强件及车辆,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连接部、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以及设置在所述连接部侧壁之间和第二端的第二凸台上的多根加强筋,通过在连接部和第二端上设置多条加强筋,在本体上形成网状加强结构,通过第一凸台结构,使得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在装配过程中能够与车身定位安装,对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进一步限位,提高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将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通过第二端上设置用于连接第二端上加强筋的第二凸台,在第二端上形成网状结构加强筋,保证行驶性能加强件轻量化结构的同时,提高结构强度和刚度以及提升行驶性能,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行驶性能加强件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加强件
,具体涉及一种行驶性能加强件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副车架是汽车底盘的重要组成部件,悬架系统通过副车架连接于车身上。现有传统的后副车架一般通过四个安装点与车身连接,随着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机后置或者前后双电机的布置越来越多,需要集成后电驱悬置、挡泥板、低压线束、高压线束等多种端口,这对于后副车架性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现有技术通过单层钣金冲压结构连接车身与车架,但现有的车架连接结构整体刚度较弱,在恶劣工况下存在刚度和强度缺陷,以及在NVH和行驶性能的提升具有局限性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行驶性能加强件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车架的连接结构整体刚度较弱,在恶劣工况下存在刚度和强度缺陷的问题。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行驶性能加强件,包括:
[0006]本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与后副车架连接;
[0007]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车身与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本体连接,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端上设有多根加强筋;
[0008]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一凸台用于与所述车身定位连接;
[0009]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二凸台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端上的加强筋。
[0010]根据上述技术手段,通过在连接部和第二端上设置多条加强筋结构,在行驶性能加强件上形成网状加强筋结构,通过第一端上设置的第一凸台结构,使得用于连接后副车架的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在装配过程中能够与车身定位安装,并通过第一凸台与车身结构的配合,对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进一步限位,提升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将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通过第二端上设置用于连接第二端上加强筋的第二凸台,在第二端上形成网状结构加强筋,保证行驶性能加强件轻量化结构的同时,提高结构强度和刚度,以及提升NVH和行驶性能,满足轻量化设计要求,不需要表面处理,节约生产周期和成本。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均为平面结构,所述连接部为曲面结构,所述第二端的平面结构面积大于所述后副车架上的橡胶套区域。
[0012]根据上述技术手段,连接部设计为曲面结构,使得行驶性能加强件不局限于平板结构,能够为轮胎包络、汽车电池布置提供更多的安装空间,满足后置电机的汽车或前后双电机布置的汽车需要集成后电驱悬置、挡泥板、底压线束及高压线束的需求,通过第二端的
平面面积设计大于后副车架上的橡胶套区域,确保汽车在极限运动状态时可以支撑橡胶套,具有降低后副车架位移风险,提高驾驶性能的有益效果。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值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值,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的高度值依次递减。
[0014]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所述行驶性能加强件为两端大中间小的异形结构,采用铸铝材料,通过高压真空铸造工艺铸造一体成型,有效满足了后副车架连接件轻量化需求,同时一体铸造成型有效提高了后副车架连接件的整体强度,从而提高车身的刚度,并且一体成型工艺仅需对安装面进行机械加工,而不需要进行其它处理,有效地减少了生产周期和降低生产成本。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上设有翻边结构,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多根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
[0016]可选地,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均为曲面结构,所述第一侧壁为内凹结构,所述第二侧壁为外凸结构,且所述第二侧壁上设有内凹部,所述内凹部的开口朝向与所述第一侧壁的开口朝向相反。
[0017]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所述连接部的第一侧壁朝向动力电池安装侧,第一侧壁根据动力电池的安装间距要求,设置为相应的内凹结构,保证了所述行驶性能加强件与动力电池之间的间距要求,第二侧壁上局部内凹形成连接部第二侧壁上的内凹部,根据所述后副车架与汽车轮胎包络之间的安装间距要求对应设置内凹部结构,从而保证行驶性能加强件与汽车包络之间的间距要求,为后电驱悬置、挡泥板、底压线束及高压线束整体的布局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0018]可选地,所述第一凸台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二凸台为圆柱型结构,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一端和所述连接部靠近所述第二端的端部均设有第三凸台。
[0019]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所述行驶性能加强件上设置有两个第三凸台,第三凸台用于与连接部上靠近第一端、第二端附近的加强筋连接,进一步提高行驶性能加强件轻量化需求,同时满足结构强度和刚度。
[0020]可选地,所述第三凸台为圆柱形结构,所述第三凸台沿轴向开设有定位孔。
[0021]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三凸台的位置设计确保总装装配时所使用的装配工装能够准确定位所述行驶性能加强件,通过在所述第三凸台上沿轴向设置定位孔,通过定位孔将行驶性能加强件定位到装配工装上,有效地提高了所述行驶性能加强件的装配精度。
[0022]可选地,所述第一端上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安装过孔,所述第一安装过孔用于与第一锁紧件配合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车身连接,所述第二端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安装过孔,所述第二安装过孔用于与第二锁紧件配合将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后副车架连接。
[0023]根据上述技术手段,本申请所示出的行驶性能加强件在第一端上设置有两个第一安装过孔,通过两个第一锁紧件与第一端上的两个第一安装过孔配合,将行驶性能加强件连接在车身上,且第一端上的第一凸台朝向车身,车身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凸台形状匹配的安装槽,通过第一凸台与安装槽的配合,不仅能够快速定位第一端的安装位置,还能够提升行驶性能加强件与车身的连接稳定性,并且能够有效避免极端行驶过程中第一锁紧件与车身连接松动,造成后副车架与车身脱离连接的风险。
[0024]可选地,所述第一安装过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凸台上,且所述第一安装过孔沿所述第一凸台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列,所述第二安装过孔沿所述第二凸台的轴向贯穿设置在所述第二凸台上。
[0025]根据上述技术手段,第二凸台的高度值小于第一凸台,第一锁紧件的长度小于第二锁紧件的长度,第二锁紧件将行驶性能加强件与后副车架连接的同时,将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在一起,进一步确保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
[0026]一种车辆,包括所述行驶性能加强件。
[002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在连接部和第二端上设置多条加强筋结构,在行驶性能加强件上形成网状加强筋结构,通过第一端上设置的第一凸台结构,使得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在装配过程中能够与车身定位安装,并通过第一凸台与车身结构的配合,对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进一步限位,提升连接稳定性,进而提高行驶性能加强件本体将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稳定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行驶性能加强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包括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用于与车身连接,所述第二端用于与后副车架连接;连接部,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之间,用于将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连接,以使所述车身与所述后副车架通过所述本体连接,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二端上设有多根加强筋;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一端上,所述第一凸台用于与所述车身定位连接;第二凸台,设置在所述第二端上,所述第二凸台用于连接所述第二端上的加强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性能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均为平面结构,所述连接部为曲面结构,所述第二端的平面结构面积大于所述后副车架上的橡胶套区域。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驶性能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所述第二端的宽度大于所述连接部,所述第一端的高度值大于所述第二端的高度值,所述连接部沿所述第一端到所述第二端的高度值依次递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驶性能加强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端上设有翻边结构,所述连接部上设有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所述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一侧壁、所述第二侧壁连接,多根所述加强筋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翻边结构与所述第二凸台之间、所述第一侧壁与所述第二侧壁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江刘文静王成莲
申请(专利权)人:深蓝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