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5838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包括沿燃烧室竖向直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回收结构、外机匣、火焰筒;所述回收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喷嘴组件、喷嘴管路组件、储油结构,所述喷嘴组件穿入外机匣并延伸至火焰筒内,所述储油结构远离喷嘴管路组件的一端与外机匣上的漏油活门组件连通;所述喷嘴组件包括沿其自身竖向中心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喷嘴头、与外机匣连接的喷嘴壳体,所述喷嘴壳体与喷嘴管路组件连通,所述喷嘴头延伸进火焰筒的部位设有喷射孔。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喷嘴管路组件、喷嘴组件将燃烧室外机匣内沉积的余油喷射至火焰筒内,实现了回收利用,节约了能源,而且不会污染环境。环境。环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燃气涡轮发动机的燃烧室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燃气涡轮发动机和辅助动力装置起动不成功时,喷射进入到燃烧室火焰筒内的航空煤油,就会在重力作用下流经火焰筒上的冷却孔、主燃孔和掺混孔等,沉积在燃烧室外机匣内,并形成余油,如果不及时排出等到下一次再起动时,燃烧室内沉积的余油可能会产生爆燃,造成安全隐患。
[0003]目前处理燃烧室外机匣内余油的方法是在燃烧室正下方、外机匣最低处设置一个漏油活门组件进行排泄。燃气涡轮发动机一般是在漏油活门组件处连接一个集油盒,当集油盒装满余油后,通过管道直接排泄到大气中,而燃气涡轮发动机上的辅助动力装置一般是在漏油活门组件处连接输油管,将余油输送到飞机上后再排泄到大气中。排泄到大气中这种方法既浪费能源又污染环境,而且将余油输送至飞机上再通过飞机上的输油管道等结构排泄到大气中这种方式,增加了飞机输油管道等结构的复杂性。
[0004]随着燃气涡轮发动机和辅助动力装置对节能减排方面越来越严格,我们需要一种能回收再利用,节约能源,不污染环境,减少飞机输油管道和储存结构复杂性的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包括沿燃烧室竖向直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回收结构、外机匣、火焰筒;
[0006]所述回收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喷嘴组件、喷嘴管路组件、储油结构,所述喷嘴组件穿入外机匣并延伸至火焰筒内,所述储油结构远离喷嘴管路组件的一端与外机匣上的漏油活门组件连通;
[0007]所述喷嘴组件包括沿其自身竖向中心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喷嘴头、与外机匣连接的喷嘴壳体,所述喷嘴壳体与喷嘴管路组件连通,所述喷嘴头延伸进火焰筒的部位设有喷射孔。
[0008]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壳体包括沿其自身竖向中心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安装部、连接部、过渡部,所述安装部、连接部、过渡部的直径依次增大;
[0009]所述过渡部内设有贯通连接部、安装部的出油腔;
[0010]所述过渡部上设有横向贯穿自身的进油腔,所述进油腔与出油腔垂直连通,所述过渡部上设有与进油腔连通的喷嘴管路组件;
[0011]所述安装部设有与出油腔连通的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内固定设有喷嘴头;
[0012]所述连接部与外机匣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外机匣上设有与自身连通的喷嘴安装座,所述喷嘴安装座与连接
部螺纹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喷嘴管路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出油管接头、输送管,所述输送管远离出油管接头的一端与储油结构连通,所述出油管接头固定设置于过渡部上,所述进油腔容置在出油管接头的空腔内。
[0015]进一步地,所述储油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集油盒组件、集油管组件,所述集油盒组件靠近输送管。
[0016]进一步地,所述集油管组件包括依次连通的收集管、进油管接头,所述进油管接头与外机匣上的漏油活门组件连通,所述收集管与集油盒组件连通。
[0017]进一步地,所述外机匣上连通有漏油座,所述漏油座内螺纹连接有漏油活门组件,所述进油管接头设置于漏油活门组件延伸出漏油座的部位上。
[0018]进一步地,所述集油盒组件包括盒体,所述盒体内设有与收集管连通的进口管,所述盒体内设有与输送管连通的直射短管,所述盒体位于进口管、直射短管下方的部位设有集油凹槽,所述直射短管容置于集油凹槽内。
[0019]进一步地,所述直射短管包括依次设置的直通管、弯管、斜管,所述直通管与输送管连通,所述斜管的延伸端容置于集油凹槽内。
[0020]进一步地,所述喷嘴头包括沿自身竖向中心线依次设置的喷射部、固定部,所述固定部设置于安装槽内,所述喷射部内设有贯通固定部的喷射腔,所述喷射腔与出油腔连通,所述喷射部延伸进火焰筒的部位设有喷射孔。
[002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2]1)本专利技术通过喷嘴管路组件、喷嘴组件将燃烧室外机匣内沉积的余油喷射至火焰筒内,实现了回收利用,节约了能源,而且不会污染环境。
[0023]2)本专利技术能收集余油并再利用,无需将辅助动力装置中的余油输送至飞机上再排放,只需将余油输送至火焰筒内燃烧再利用,因此,可去掉辅助动力装置与飞机的输油管道,只增加外机匣到火焰筒内的管道,这不仅缩短了输油管道,优化了飞机的排泄结构,减轻了重量。
[0024]3)本专利技术集油盒内的余油能及时被输送走,因而无需大容积的集油盒,采用轻小型集油盒即可,减轻了重量。
[0025]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专利技术而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示出了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0029]图3示出了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0030]图4示出了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5示出了喷嘴组件与喷嘴管路组件、集油盒组件的连接示意图;
[0032]图6示出了喷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7示出了喷嘴管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4]图8示出了集油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5]附图说明:1漏油活门组件,2集油管组件,21进油管接头,211第一平垫片,212第二平垫片,22收集管,3集油盒组件,31盒体,311集油凹槽,32进口管,33直射短管,331斜管,332弯管,333直通管,4喷嘴管路组件,41输送管,42出油管接头,421第三平垫片,422第四平垫片,5喷嘴壳体,51过渡部,511保险丝孔,512进油腔,513出油腔,52连接部,53安装部,531安装槽,6喷嘴头,61固定部,62喷射部,621喷射孔,63喷射腔,7外机匣,71漏油座,72喷嘴安装座,8火焰筒,8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包括沿燃烧室竖向直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回收结构、外机匣7、火焰筒8;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燃烧室竖向直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回收结构、外机匣(7)、火焰筒(8);所述回收结构包括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喷嘴组件、喷嘴管路组件(4)、储油结构,所述喷嘴组件穿入外机匣(7)并延伸至火焰筒(8)内,所述储油结构远离喷嘴管路组件(4)的一端与外机匣(7)上的漏油活门组件(1)连通;所述喷嘴组件包括沿其自身竖向中心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喷嘴头(6)、与外机匣(7)连接的喷嘴壳体(5),所述喷嘴壳体(5)与喷嘴管路组件(4)连通,所述喷嘴头(6)延伸进火焰筒(8)的部位设有喷射孔(6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壳体(5)包括沿其自身竖向中心线依次设置并连通的安装部(53)、连接部(52)、过渡部(51),所述安装部(53)、连接部(52)、过渡部(51)的直径依次增大;所述过渡部(51)内设有贯通连接部(52)、安装部(53)的出油腔(513);所述过渡部(51)上设有横向贯穿自身的进油腔(512),所述进油腔(512)与出油腔(513)垂直连通,所述过渡部(51)上设有与进油腔(512)连通的喷嘴管路组件(4);所述安装部(53)设有与出油腔(513)连通的安装槽(531),所述安装槽(531)内固定设有喷嘴头(6);所述连接部(52)与外机匣(7)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机匣(7)上设有与自身连通的喷嘴安装座(72),所述喷嘴安装座(72)与连接部(52)螺纹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燃烧室余油收集再利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管路组件(4)包括依次连通的出油管接头(42)、输送管(41),所述输送管(41)远离出油管接头(42)的一端与储油结构连通,所述出油管接头(42)固定设置于过渡部(51)上,所述进油腔(512)容置在出油管接头(42)的空腔内。5.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传伟谢芳邓婷皮星吴雪蓓雷熠谌红星李炜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发湖南动力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