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57668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1:0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空气压力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一种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包括阀体、抽真空阀、破真空阀、正压口、负压口和工作口,还包括:真空端外壳,设置在阀体的右侧,内设有抽真空阀和破真空阀;破真空线路板,固定在真空端外壳内,接线端伸出于真空端外壳,分别与抽真空阀的控制端、破真空阀的控制端连接;工作端外壳,设置在阀体的左侧;工作口为至少两个且相互连通的设置在工作端外壳上;阀体上设置有正压口和负压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适用于多个泵的联装场景中,由于工作端外壳和真空端外壳分别设置在阀体的左右两侧,因此接线端和工作口分别位于阀体的两侧,一侧接线,一侧供气,使得整体布局简洁清晰。晰。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空气压力
,具体涉及一种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真空发生器就是利用正压气源产生负压的一种新型、高效、清洁、经济和小型的真空元器件,这使得在有压缩空气的地方,或在一个气动系统中同时需要正负压的地方获得负压变得十分容易和方便。真空发生器广泛应用在工业自动化中机械、电子、包装、印刷、塑料及机器人等领域。
[0003]在真空发生器应用于泵款联装时,会产生很多线路,联装数量越多则线路越复杂,直接造成了使用繁琐,接线复杂和维护不便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
[0005]一种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包括阀体、抽真空阀、破真空阀、正压口、负压口和工作口,还包括:
[0006]一真空端外壳,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右侧,内设有所述抽真空阀和所述破真空阀;
[0007]一破真空线路板,固定在所述真空端外壳内,接线端伸出于所述真空端外壳,分别与所述抽真空阀的控制端、所述破真空阀的控制端连接;
[0008]一工作端外壳,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左侧;
[0009]所述工作口为至少两个且相互连通的设置在所述工作端外壳上;
[0010]所述阀体上设置有所述正压口和所述负压口。
[0011]本技术在同一组抽真空阀和破真空阀的驱动下,可以为至少两个工作口实现工作,多个工作口可以对应的连接多个泵,多个泵款联装只需共用同一组真空发生器即可。另外,本技术将与外部线路进行连接的部分即将抽真空阀和破真空阀集成在同一个真空端外壳内,且共用同一片线路板,与外部线路连接部分,只有一个接线端伸出于真空端外壳,接线端和工作口分别位于阀体的两侧,一侧接线,一侧供气,使得整体布局简洁清晰。
[0012]至少一个所述工作口位于所述工作端外壳顶部,至少一个所述工作口位于所述工作端外壳的左侧。
[0013]所述正压口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压口和第二正压口;
[0014]所述阀体包括左阀杆、右阀杆、左阀腔、中部阀腔、右阀腔、左活塞和右活塞,所述第一正压口通过气路连通所述中部阀腔,所述第二正压口分别通过气路连通所述抽真空阀的上阀口、所述破真空阀的上阀口,所述抽真空阀的下阀口通过气路连通所述左阀腔,所述破真空阀下阀口通过气路连通所述右阀腔;
[0015]所述左阀杆和所述右阀杆分别左右横向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左阀杆位于所述左阀腔和所述中部阀腔之间,所述左阀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入于所述左阀腔和所述中部阀腔,所述左阀杆左端伸出部分设置有所述左活塞,所述左活塞位于所述左阀腔内,通过所
述左阀杆的向右运动实现所述负压口与所述工作口连通,所述右阀杆位于所述中部阀腔和所述右阀腔之间,所述右阀杆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入于所述中部阀腔和所述右阀腔,所述右阀杆右端伸出部分设置有所述右活塞,所述右活塞位于所述右阀腔内,通过所述右阀杆的向左运动实现所述第一正压口与所述工作口连通。
[0016]还包括一节流阀,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节流阀设置在所述第一正压口和所述工作口连通的气路上,所述第一正压口流入的正压气源通过所述节流阀的节流后由气路到达所述工作口。
[0017]还包括一抽真空手动杆组件,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抽真空手动杆组件设置在所述抽真空阀的下阀口和所述左阀腔连通的气路上。
[0018]还包括一破真空手动杆组件,设置在所述阀体上,所述破真空手动杆组件设置在所述破真空阀下阀口和所述右阀腔连通的气路上。
[0019]有益效果:本技术适用于多个泵的联装场景中,由于工作端外壳和真空端外壳分别设置在阀体的左右两侧,因此接线端和工作口分别位于阀体的两侧,一侧接线,一侧供气,使得整体布局简洁清晰。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的一种主视图;
[0021]图2为图1的俯视图;
[0022]图3为图1的侧视图;
[0023]图4为图1的内部剖视图;
[0024]图5至图7为本技术的气路流通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26]参照图1,一种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包括阀体1、真空端外壳2、工作端外壳3、破真空线路板4、抽真空阀51、破真空阀52、正压口61、正压口62、负压口63、至少两个工作口。
[0027]阀体1上设置有正压口和负压口63。阀体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工作端外壳3和真空端外壳2。
[0028]真空端外壳2内设有抽真空阀51和破真空阀52。抽真空阀51和破真空阀52优选按上下设置的方式设置在真空端外壳2内。
[0029]破真空线路板4固定在真空端外壳2内,破真空线路板4的接线端伸出于真空端外壳2,破真空线路板4分别与抽真空阀51的控制端、破真空阀52的控制端连接。连接时的接线在真空端外壳2内走线。
[0030]工作端外壳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工作口,至少两个工作口通过气路相互连通。如图1和图4所示,设置有两个工作口,分别为工作口64和工作口65。
[0031]本技术在同一组抽真空阀51和破真空阀52的驱动下,可以为至少两个工作口实现工作,多个工作口可以对应的连接多个泵,多个泵款联装只需共用同一组真空发生器
即可。另外,本技术将与外部线路进行连接的部分即将抽真空阀51和破真空阀52集成在同一个真空端外壳2内,且共用同一片线路板,与外部线路连接部分,只有一个接线端伸出于真空端外壳2,接线端和工作口分别位于阀体1的两侧,一侧接线,一侧供气,使得整体布局简洁清晰。
[0032]至少一个工作口位于工作端外壳3顶部,至少一个工作口位于工作端外壳3的左侧。可根据工作口的数量和工作端外壳3的端面面积合理的分布工作口的位置。
[0033]本技术阀体1、抽真空阀51、破真空阀52、正压口、负压口63、和工作口直接的气路连接关系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的结构实现,也可也优选采用如下合理设计:
[0034]正压口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压口61和第二正压口62。
[0035]阀体1包括左阀杆11、右阀杆12、左阀腔13、中部阀腔14、右阀腔15、左活塞16和右活塞17。第一正压口61通过气路连通中部阀腔14,第二正压口62分别通过气路连通抽真空阀51的上阀口、破真空阀52的上阀口,抽真空阀51的下阀口通过气路连通左阀腔13,破真空阀52下阀口通过气路连通右阀腔15。左阀杆11和右阀杆12分别左右横向设置在阀体1内部,左阀杆11位于左阀腔13和中部阀腔14之间,左阀杆11的左右两端分别伸入于左阀腔13和中部阀腔14,左阀杆11左端伸出部分设置有左活塞16,左活塞16位于左阀腔13内,通过左阀杆11的向右运动实现负压口63与多个工作口连通,右阀杆12位于中部阀腔14和右阀腔15之间,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包括阀体、抽真空阀、破真空阀、正压口、负压口和工作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真空端外壳,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右侧,内设有所述抽真空阀和所述破真空阀;一破真空线路板,固定在所述真空端外壳内,接线端伸出于所述真空端外壳,分别与所述抽真空阀的控制端、所述破真空阀的控制端连接;一工作端外壳,设置在所述阀体的左侧;所述工作口为至少两个且相互连通的设置在所述工作端外壳上;所述阀体上设置有所述正压口和所述负压口。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工作口位于所述工作端外壳顶部,至少一个所述工作口位于所述工作端外壳的左侧。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负压多路联装切换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正压口为两个,分别为第一正压口和第二正压口;所述阀体包括左阀杆、右阀杆、左阀腔、中部阀腔、右阀腔、左活塞和右活塞,所述第一正压口通过气路连通所述中部阀腔,所述第二正压口分别通过气路连通所述抽真空阀的上阀口、所述破真空阀的上阀口,所述抽真空阀的下阀口通过气路连通所述左阀腔,所述破真空阀下阀口通过气路连通所述右阀腔;所述左阀杆和所述右阀杆分别左右横向设置在所述阀体内部,所述左阀杆位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愉深芦成
申请(专利权)人:行益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