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5626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包括框架横梁、框架纵梁、框架柱和框架核心筒结构;多根所述框架横梁和多根所述框架纵梁分别与多根所述框架柱固定连接,多根所述框架横梁和多根所述框架纵梁分别围绕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设置,并与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铰接连接;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包括第一框体、第一抗震装置、疏水层、第二抗震装置和第二框体;所述疏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框体套设于所述第二框体的外侧,多个所述第一抗震装置和多个所述第二抗震装置的两端分别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螺栓连接,具有良好的抗风和抗震性,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市场应用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建筑结构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发展绿色土木和建筑是土建行业的重要发展理念,钢结构作为一种建筑正处于蓬勃发展的时期,钢结构框架是以钢材制作为主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钢材具有自重轻、使用面积大、材料回收率高、抗裂性及抗震性好等优势,是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趋势,特别适用于建造超高建筑物;核心筒结构,属于高层建筑结构重要结构之一,简单的来讲就是,外围是由梁柱构成的框架受力体系,而中间是筒体(比如电梯井),因为筒体在中间,所以称为核心筒,又名“框架—核心筒结构”,随着超高建筑的需求对稳定性也有了较高的需求,但是现有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结构简单远远不能抵消过滤掉大部分来自风力或震动带来的冲击力,从而导致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稳定性较差,降低了使用的寿命,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结构简单远远不能抵消过滤掉大部分来自风力或震动带来的冲击力,从而导致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稳定性较差。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包括框架横梁、框架纵梁、框架柱和框架核心筒结构;多根所述框架横梁和多根所述框架纵梁分别与多根所述框架柱固定连接,多根所述框架横梁和多根所述框架纵梁分别围绕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设置,并与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铰接连接;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包括第一框体、第一抗震装置、疏水层、第二抗震装置和第二框体;所述疏水层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框体套设于所述第二框体的外侧,多个所述第一抗震装置和多个所述第二抗震装置的两端分别所述第一框体和所述第二框体螺栓连接。
[0005]优选地,所述第一抗震装置和所述第二抗震装置的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第一抗震装置均包括抗震支撑柱组件、抗震连接组件和抗震缓冲组件;所述抗震缓冲组件嵌设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的一端,并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抗震连接组件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内,并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滑动连接。
[0006]优选地,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包括支撑柱主体、支撑轴和支撑弹簧;所述支撑轴设置于所述支撑柱主体内,两根所述支撑弹簧分别套设于所述支撑轴的两端。
[0007]优选地,所述支撑柱主体包括支撑滑槽、支撑阻止板和缓冲滑槽;所述支撑柱主体的两侧分别开设所述支撑滑槽,所述支撑柱主体的一端内开设所述缓冲滑槽,两块支撑阻止板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缓冲滑槽的两侧内壁上。
[0008]优选地,所述抗震连接组件包括连接滑块、连接臂、连接支撑座、第一连接轴和第二连接轴;所述连接滑块位于两根所述支撑弹簧之间,并套设于所述支撑轴上,两根所述连
接臂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轴分别与所述连接滑块转动连接,两根所述连接臂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轴分别与所述连接支撑座的一端转动连接。
[0009]优选地,所述连接滑块的两侧分别开设第一连接凹槽,两侧所述第一连接凹槽分别与两根所述连接臂的一端活动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连接臂靠近所述连接滑块的一端设置为弧形状,所述连接臂远离所述连接滑块的一端开设第二连接凹槽。
[0011]优选地,所述抗震缓冲组件包括缓冲支撑块和缓冲弹簧,所述缓冲支撑块设置为工字形状,所述缓冲支撑块的一端位于两块支撑阻止板的侧边,并与所述缓冲滑槽滑动连接,所述缓冲支撑块另一端的内侧均匀设置多个所述缓冲弹簧。
[0012]优选地,所述连接支撑座的侧面与所述第二框体的外壁固定连接。
[0013]优选地,所述缓冲支撑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0014]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上述方案,通过多根框架横梁和多根框架纵梁与框架柱连接,以起到对框架核心筒结构的保护,起到一定的抗震和抗倾斜的作用,为了使框架核心筒结构的抗震冲击力能力,以增加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稳定性,在框架核心筒结构中的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之间均匀设置多个第一抗震装置和多个第二抗震装置,从而使多个第一抗震装置和多个第二抗震装置以增加抵消过滤震动冲击力,以达到增强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在第一框体和第二框体的壁上设置疏水层,来达到抗侵蚀增加使用寿命的目的。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框架核心筒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第一抗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抗震支撑柱组件剖面示意图;
[0019]图5为本技术抗震连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6为本技术抗震缓冲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附图标记说明:
[0022]1‑
框架核心筒结构;2

框架横梁;3

框架纵梁;4

框架柱;5

第一框体;6

第一抗震装置;7

疏水层;8

第二抗震装置;9

第二框体;10

抗震支撑柱组件;11

抗震连接组件;12

抗震缓冲组件;13

支撑柱主体;14

支撑轴15

支撑弹簧;17

支撑阻止板;18

缓冲滑槽;19

连接滑块;20

连接臂;21

连接支撑座;23

弧形状;25

缓冲支撑块;26

缓冲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0024]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
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5]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实施例”、“一个实施例”和“一个实施方式”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实施方式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施方式。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实施方式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0026]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横梁(2)、框架纵梁(3)、框架柱(4)和框架核心筒结构(1);多根所述框架横梁(2)和多根所述框架纵梁(3)分别与多根所述框架柱(4)固定连接,多根所述框架横梁(2)和多根所述框架纵梁(3)分别围绕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1)设置,并与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1)铰接连接;所述框架核心筒结构(1)包括第一框体(5)、第一抗震装置(6)、疏水层(7)、第二抗震装置(8)和第二框体(9);所述疏水层(7)设置于所述第一框体(5)的内壁上,所述第一框体(5)套设于所述第二框体(9)的外侧,多个所述第一抗震装置(6)和多个所述第二抗震装置(8)的两端分别所述第一框体(5)和所述第二框体(9)螺栓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抗震装置(6)和所述第二抗震装置(8)的结构相同;每个所述第一抗震装置(6)均包括抗震支撑柱组件(10)、抗震连接组件(11)和抗震缓冲组件(12);所述抗震缓冲组件(12)嵌设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10)的一端,并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10)滑动连接,两个所述抗震连接组件(11)的一端分别设置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10)内,并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10)滑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支撑柱组件(10)包括支撑柱主体(13)、支撑轴和支撑弹簧;所述支撑轴设置于所述支撑柱主体(13)内,两根所述支撑弹簧分别套设于所述支撑轴的两端。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超高建筑的框架核心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主体(13)包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浩秦洛嵘贺小兵刘宇王跃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