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5609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9
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红外发射电路模块中,并联后的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一端和红外发射管HL1正极电连接,另外一端和三极管V2的集电极电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和电阻R4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一端连接在三极管V2的基极和电路R4之间,电阻R2的另外一端和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至电源输入端;红外接收电路模块中,并联后的电源滤波电容C7、电源滤波电容C8一端和红外线接收器D2电源引脚电连接,另一端和红外线接收器D2接地引脚电连接;上拉电阻R12和红外线接收器D2信号输出引脚电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而且成本低廉。而且成本低廉。而且成本低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感应电路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目前,人体接近感应装置在智能家居、安防领域有很多应用,主要用于有人接近时自动感应,并能给设备发出信号,以便设备后续动作。市场上有很多人体感应的设备,包括并不限于PIR(被动红外探测器)、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
[0003]现有的人体感应设备中,如PIR(被动红外探测器)感应距离较短,并且需要加装菲涅尔透镜来增加感应距离,这就导致设备面板必须要开孔,影响设备三防属性(轻微防尘、防震、防水),而且还不美观。而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组件,成本高昂,不适用于消费类电子设备上。如何在保证设备三防属性的前提下,低成本的实现人体接近感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此,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解决传统技术需要加装菲涅尔透镜,影响设备三防属性,且成本较高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包括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红外接收电路模块,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模块之间电连接;
[0006]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红外发射管HL1、三极管V2、电阻R4和电阻R2;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10之间相互并联,并联后的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10一端和所述红外发射管HL1正极电连接,并联后的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10另外一端和所述三极管V2的集电极电连接;
[0007]所述三极管V2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三极管V2的基极和所述电路R4之间,所述电阻R2的另外一端和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至电源输入端;
[0008]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模块包括红外线接收器D2、电源滤波电容C7、电源滤波电容C8和上拉电阻R12;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7和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8并联;并联后的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7、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8一端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D2电源引脚电连接,并联后的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7、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8另外一端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D2接地引脚电连接;所述上拉电阻R12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D2信号输出引脚电连接。
[0009]作为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优选方案,所述红外发射管HL1负极接地;
[0010]连接所述红外线接收器D2信号输出引脚的所述上拉电阻R12一端和所述电阻R4的另外一端电连接;
[0011]所述上拉电阻R12另外一端电连接至5V电源输入端。
[0012]作为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优选方案,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至5V电源输入端;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的还连接有旁路滤波电容C5,所述旁路滤波电容C5接地。
[0013]作为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优选方案,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模块还包括限流电阻R3,所述限流电阻R3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红外线接收器D2的电源引脚。
[0014]作为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优选方案,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模块之间在设备内部采用泡棉或硅胶套不透光材料隔离。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设有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红外接收电路模块,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红外接收电路模块之间电连接;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红外发射管HL1、三极管V2、电阻R4和电阻R2;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之间相互并联,并联后的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一端和红外发射管HL1正极电连接,并联后的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另外一端和三极管V2的集电极电连接;三极管V2的基极和电阻R4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一端连接在三极管V2的基极和电路R4之间,电阻R2的另外一端和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至电源输入端;红外接收电路模块包括红外线接收器D2、电源滤波电容C7、电源滤波电容C8和上拉电阻R12;电源滤波电容C7和电源滤波电容C8并联;并联后的电源滤波电容C7、电源滤波电容C8一端和红外线接收器D2电源引脚电连接,并联后的电源滤波电容C7、电源滤波电容C8另外一端和红外线接收器D2接地引脚电连接;上拉电阻R12和红外线接收器D2信号输出引脚电连接。本技术电路结构简单,容易实现,而且成本低廉;外部不需要加装菲涅尔透镜,红外线发射和红外线接收都可透过玻璃、亚克力等透光面板工作;面板可以不需要透明,只需透出红外线即可,不会影响设备面板的整体完整性。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申获得其他的实施附图。
[0017]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中红外发射电路模块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中红外接收电路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
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参见图1和图2,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包括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红外接收电路模块,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红外接收电路模块之间电连接;
[0022]其中,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红外发射管HL1、三极管V2、电阻R4和电阻R2;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之间相互并联,并联后的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一端和红外发射管HL1正极电连接,并联后的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另外一端和三极管V2的集电极电连接;
[0023]其中,三极管V2的基极和电阻R4一端电连接,电阻R2的一端连接在三极管V2的基极和电路R4之间,电阻R2的另外一端和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至电源输入端;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红外收发器的人体接近感应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红外接收电路模块,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和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模块之间电连接;所述红外发射电路模块包括电阻R6、电阻R8、电阻R10、红外发射管HL1、三极管V2、电阻R4和电阻R2;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10之间相互并联,并联后的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10一端和所述红外发射管HL1正极电连接,并联后的所述电阻R6、所述电阻R8、所述电阻R10另外一端和所述三极管V2的集电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V2的基极和所述电阻R4一端电连接,所述电阻R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三极管V2的基极和所述电路R4之间,所述电阻R2的另外一端和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所述三极管V2的发射极电连接至电源输入端;所述红外接收电路模块包括红外线接收器D2、电源滤波电容C7、电源滤波电容C8和上拉电阻R12;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7和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8并联;并联后的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7、所述电源滤波电容C8一端和所述红外线接收器D2电源引脚电连接,并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世琦
申请(专利权)人:金茂智慧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