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5457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河流两岸、湖泊周围的斜面护坡上铺设并固定防护网;S2、在斜面护坡底端种植爬藤植物,令爬藤植物沿着防护网生长并缠绕在防护网上;S3、在斜面护坡的底部坡面上种植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S4、在斜面护坡的上部坡面上种植湿生植物;S5、在河流的两岸岸边、湖泊周围的岸边上种植湿生植物;S6、在河流的两岸岸边外周、湖泊的岸边外周种植树木;S7、在河流、湖泊底部的淤泥内种植沉水植物,令沉水植物遍布在河流、湖泊底部;S8、在湖泊的湖面上种植漂浮植物,令漂浮植物的叶片将湖泊的湖面全部遮蔽。片将湖泊的湖面全部遮蔽。片将湖泊的湖面全部遮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荒漠治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

技术介绍

[0002]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有荒漠土地,而且都处在不断发展的状态。荒漠的存在和发展对地球环境和生命有着巨大的威胁,随着荒漠化和风沙灾害日趋严重,荒漠化问题正在威胁着人类和其他地球生命的生存,沙进人退的事实说明,荒漠化正在压缩人类的生存空间,愈演愈烈的风沙灾害正在不断地吞噬人类的家园,恶化着人类和各种生命的生存环境。治理土地荒漠化和风沙灾害已到了迫在眉睫地紧要关头。
[0003]河流、湖泊是荒漠地区的主要水资源,需要对其加以保护;由于荒漠地区地质较为疏松,荒漠地区的河流、湖泊会被岸边的土壤逐渐掩盖,同时河流、湖泊底端的渗漏现象较为严重;并且荒漠地区温度较高,湖泊内的水分蒸发量较大;上述问题严重缩减了荒漠地区的水资源,有必要对其进行改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操作简单、可以有效减少荒漠地区水资源流失量的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7]S1、在河流两岸、湖泊周围的斜面护坡上铺设并固定防护网,防护网沿斜面护坡设置且防护网底端沿着斜面护坡铺设到河流、湖泊底部;
[0008]S2、在斜面护坡底端种植爬藤植物,令爬藤植物沿着防护网生长并缠绕在防护网上;
[0009]S3、在斜面护坡的底部坡面上种植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的根系位于水中且其种植在防护网的网孔中;
[0010]S4、在斜面护坡的上部坡面上种植湿生植物,湿生植物的根系种植在防护网的网孔中;
[0011]S5、在河流的两岸岸边、湖泊周围的岸边上种植湿生植物,湿生植物靠近河流、湖泊的一侧位于防护网顶端外侧;
[0012]S6、在河流的两岸岸边外周、湖泊的岸边外周种植树木,树木靠近河流、湖泊的一侧位于湿生植物外侧;
[0013]S7、在河流、湖泊底部的淤泥内种植沉水植物,令沉水植物遍布在河流、湖泊底部;
[0014]S8、在湖泊的湖面上种植漂浮植物,令漂浮植物的叶片将湖泊的湖面全部遮蔽。
[0015]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1中的防护网为不锈钢防护网,防护网的网孔孔径为15~25cm。
[0016]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2中的爬藤植物为爬山虎、爬藤绿萝、常春藤中的一种或多种
混合种植。
[0017]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的挺水植物为芦苇、芦竹、蒲苇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种植。
[0018]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中的浮叶植物为萍蓬草、荇菜、睡莲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种植。
[001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4、步骤S5中的湿生植物为梭鱼草、狼尾草、蒲草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种植。
[0020]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5中,湿生植物在河流两岸岸边、湖泊周围岸边上的种植宽度为2~3米。
[0021]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6中,树木在河流两岸岸边外周、湖泊岸边外周的种植宽度至少为3米;树木为胡杨、梭梭树中的一种或两种混合种植。
[0022]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7中的沉水植物为苦草、金鱼藻、黑藻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种植。
[0023]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8中的漂浮植物为浮萍、凤眼莲、槐叶萍、水鳖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种植。
[00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0025]本专利技术通过采用在河流两岸、湖泊周围的斜面护坡上铺设防护网并在斜面护坡上种植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以及湿生植物的设计,使得植物的根系可以有效对河流、湖泊岸边斜面护坡上的土壤进行加固;同时通过在防护网上缠绕爬藤植物的设计,可以对防护网上的筛孔进行遮挡,避免了斜面护坡上的土壤跌落到水中对河流、湖泊造成掩盖现象;并且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岸边外周种植湿生植物、树木的设计,可以进一步对河岸、湖岸的土壤进行加固,同时其可以有效利用河岸、湖岸两侧的湿润土壤对植物进行种植,从而达到改善荒漠区域环境的效果;
[0026]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通过在湖泊底部种植沉水植物的设计,使得植物根系可以对河流、湖泊底部的泥土进行加固,其可以有效减小河流、湖泊底端的渗漏量;并且其在湖面上种植漂浮植物,可以对太阳光进行遮挡,避免湖面温度太高导致湖面水分蒸发量过大的状况发生;其有效改善了荒漠地区水资源的流失问题,给荒漠地区的治理改善作业带来了便利。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改善效果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
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0030]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31]S1、在河流两岸、湖泊1周围的斜面护坡2上铺设并固定防护网3,防护网3沿斜面护坡2设置且防护网3底端沿着斜面护坡2铺设到河流、湖泊1底部;防护网为不锈钢防护网,防护网的网孔孔径为15~25cm;
[0032]S2、在斜面护坡2底端种植爬藤植物4,令爬藤植物4沿着防护网3生长并缠绕在防护网3上;爬藤植物为常春藤;
[0033]S3、在斜面护坡2的底部坡面上种植挺水植物5,挺水植物5的根系位于水中且其种植在防护网3的网孔中;挺水植物5为芦苇;
[0034]挺水植物的植株直立高大挺拔,根茎长在水下泥土中并对土壤进行加固,顶部植株挺出水面;
[0035]S4、在斜面护坡2的上部坡面上种植湿生植物6,湿生植物6的根系种植在防护网3的网孔中;湿生植物6为梭鱼草;
[0036]S5、在河流的两岸岸边、湖泊1周围的岸边上种植宽度为2米湿生植物6,湿生植物6靠近河流、湖泊1的一侧位于防护网3顶端外侧;
[0037]湿生植物耐水耐湿能力强,可以在河岸边种植,根系可对土壤起到加固效果;
[0038]S6、在河流的两岸岸边外周、湖泊1的岸边外周种植宽度至少为3米的树木7,树木7靠近河流、湖泊1的一侧位于湿生植物6外侧;
[0039]S7、在河流、湖泊1底部的淤泥内种植沉水植物8,令沉水植物8遍布在河流、湖泊1底部;沉水植物8为金鱼藻;
[0040]沉水植物的整个植株沉没在水中,根长在泥土里,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S1、在河流两岸、湖泊周围的斜面护坡上铺设并固定防护网,防护网沿斜面护坡设置且防护网底端沿着斜面护坡铺设到河流、湖泊底部;S2、在斜面护坡底端种植爬藤植物,令爬藤植物沿着防护网生长并缠绕在防护网上;S3、在斜面护坡的底部坡面上种植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挺水植物或浮叶植物的根系位于水中且其种植在防护网的网孔中;S4、在斜面护坡的上部坡面上种植湿生植物,湿生植物的根系种植在防护网的网孔中;S5、在河流的两岸岸边、湖泊周围的岸边上种植湿生植物,湿生植物靠近河流、湖泊的一侧位于防护网顶端外侧;S6、在河流的两岸岸边外周、湖泊的岸边外周种植树木,树木靠近河流、湖泊的一侧位于湿生植物外侧;S7、在河流、湖泊底部的淤泥内种植沉水植物,令沉水植物遍布在河流、湖泊底部;S8、在湖泊的湖面上种植漂浮植物,令漂浮植物的叶片将湖泊的湖面全部遮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1中的防护网为不锈钢防护网,防护网的网孔孔径为15~25cm。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河流湖泊治理的荒漠化改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S2中的爬藤植物为爬山虎、爬藤绿萝、常春藤中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苗平栾金凯达古拉田小强田晓军张金牛曹艳伟马红丽杨洁郭金妹
申请(专利权)人:鄂尔多斯市河湖保护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