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47751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包括机器人底座、配重安装机构和配重固定机构;机器人底座: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架,安装架的内部底端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安装槽,安装架的左右内壁均开设有两个前后对称分布的第二安装槽,机器人底座的内部底端后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支座,两个支座的相背离外侧面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弧面均固定套设有第一车轮,机器人底座的下表面前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T型架,T型架横杆外弧面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车轮,该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可以适应不同型号规格的机器人底座进行配重安装,可以对不同重量的配重块进行快速固定,便于使用。便于使用。便于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机器人配件
,具体为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机器人是一种能够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智能机器,机器人能够通过编程和自动控制来执行诸如作业或移动等任务,在机器人的生产中,为保证一些机器人可以正常运行,因此常常需要在机器人的底部增加配重结构,传统的可以移动的机器人的配重方式为两种,一种为单点配重,一种为分散式配重,由于单点配重限制了机器人的高度和灵活性,因此,现有的机器人常常使用分散式配重,在对机器人的底部安装配重结构时,为保证配重安装的牢固性,杜绝配重块与机体其他部件发生碰撞的可能,现有的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在机器人的底部开设有安装配重结构的凹槽,将配重块放置在开设的凹槽内,通过螺丝将配重块外侧面固定套设的安装环与机器人底部连接,实现对配重结构的安装,但是,在对机器人底部安装配重结构时,需要对机器人底部进行开槽处理,且使用螺丝安装和拆卸比较费时费力,为此,我们提出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机器人底座(1)、配重安装机构(13)和配重固定机构(14);机器人底座(1):其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安装架(2),安装架(2)的内部底端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安装槽(3),安装架(2)的左右内壁均开设有两个前后对称分布的第二安装槽(4),机器人底座(1)的内部底端后侧固定连接有两个左右对称分布的支座(5),两个支座(5)的相背离外侧面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转动轴,转动轴的外弧面均固定套设有第一车轮(6),机器人底座(1)的下表面前侧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T型架(7),T型架(7)横杆外弧面的左右两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车轮(8);配重安装机构(13):其固定连接于机器人底座(1)的内部底端;配重固定机构(14):其设置于配重安装机构(13)的上表面。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机器人底座(1)的外侧放置有控制开关组(15),控制开关组(15)的输入端电连接外部电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器人底部配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安装机构(13)包括安装箱(131)、第一内螺纹筒(132)、第一外螺纹柱(133)、拉环(134)、配重块(135)、第二内螺纹筒(136)和第二外螺纹柱(137),所述安装箱(131)的数量为四个,安装箱(131)通过螺丝均匀固定连接于机器人底座(1)的内部底端,位于后侧的两个安装箱(131)的前侧面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内螺纹筒(132),第一内螺纹筒(132)的内部均螺纹连接有第一外螺纹柱(133),第一外螺纹柱(133)远离第一内螺纹筒(132)的一端分别与前后相邻的安装箱(131)固定连接,位于右侧的两个安装箱(131)的左侧面均通过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内螺纹筒(136),第二内螺纹筒(136)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午昶
申请(专利权)人:安翼机器人江苏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