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54689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22 20: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用于患者术后的加压护理,属于术后护理用具技术领域。系统包括:压迫单元、供压单元和监测单元。监测单元包括监测部和处理模块。监测部被配置为监测患者的术后施压数据并发送至处理模块;处理模块基于术后施压数据得出患者所需的压力以控制供压单元进行的压力参数调节。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压力控制系统通过结合患者个体体征、病情,考虑患者所需的加压情况后生成压力参数序列,达到对患者所需压力参数进行个性化计算和判断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对患者下肢的术后压力进行调节,系统能够提供最佳压力、加压持续时间等,解决了术后加压压力不匀或过高、加压程度难以控制、减压速率难以把控的问题。的问题。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术后护理用具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属于ipc分类号A61F。

技术介绍

[0002]术后加压护理是防止手术创伤皮下积液积血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常用手段,但是由于术后加压装置的不同以及结构的局限性,目前所用的各类术后加压装置难以做到压力平均。传统的沙袋挤压的方式是利用缠绕在身体外侧的固定带实施固定,将沙袋保持在穿刺点位置和固定带之间实施固定加压作业。沙袋的固定和沙袋重量的选择只能依靠医生的主观判断作业,而压力不匀或过高极易造成局部静脉血瘀滞,引起血栓、伤口水肿,甚至导致感染。传统术后加压方式在使用时存在加压程度难以控制,减压速率难以把控等多种缺陷。因此,尚需一种用于术后逐级加压、可调压力的压力控制系统。该系统能以科学探究方式计算每一位患者所需的最佳加压压力,并且按照时间序列进一步调整降压时间,可以对术后进行规范、科学的加压。本专利技术用于患者术后的加压护理,属于术后护理用具

[0003]中国专利CN103860331B公开了一种逐级加压、可调压力的肢体术后加压包扎装置及其包扎方法。该装置由足部缠绕包扎气囊、小腿缠绕包扎气囊、膝部缠绕包扎气囊、大腿缠绕包扎气囊、封口、气泵、压力表、单向阀或气门嘴及动静脉足泵构成;各缠绕包扎气囊缠绕包扎在足部、小腿、膝部、大腿后由封口封住;该专利提供的包扎方法为:采用洁净柔软内衬包扎下肢,将装置缠绕包扎在足部、小腿、膝部、大腿部位并封住封口;启动气泵,对各缠绕包扎气囊加压;对足部实施脉冲加压时,放掉足部缠绕包扎气囊气体,启动动静脉足泵,对足部进行脉冲加压;完成以后,放掉气体,解开封口并取下装置消毒备用。该专利结构简单、功能齐全、操作可控、包扎压力均匀,有利于血液循环、刀口愈合、功能恢复,防止血栓形成及降低刀口感染率。但是该专利的缺陷在于:缺失对患者所需压力的科学计算,依赖于装置压力的本身大小以及医务人员的工作经验进行患者压力的设置,对于存在多种并发症的患者来说,未考虑压力的多项调整,其不能够针对性地抑制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深静脉血栓后综合征等特殊类疾病,因而其仅能用于术后的简单包扎。
[0004]中国专利申请CN103690204A公开了一种术后创口的处理方法及其设备,包括以下步骤:(1)创口包扎,a.清理创口;b.用冷敷垫放置在创口创面上;(2)腹腔加压,c.将加压袋放置在冷敷垫上,并使加压袋紧贴冷敷垫;d.测试压力强度,当压力不足时再次添加加压袋,并将其放置在原有加压袋上。该专利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病患术后伤口大面积出血,而使用药物无效后利用经腹底置沙袋加压包扎控制产后出血导致的创口感染等问题。该专利能有效控制术后出血,减少患者伤口疼痛,同时也避免了伤口恶露、器材感染等问题。但是该专利的缺陷在于:压力的提供取决于医务人员的经验判断,而主观判断作业极易造成局部静脉血瘀滞,引起血栓、伤口水肿,甚至导致感染。例如在患者的病情发展进程发生改变的情况下,不同的压力参数会带来不同的治疗效果。若在患者的病情发展进程发生改变后,未对应调节压力设备的压力参数,会导致患者的愈合率降低、复发率增加。而依托医务人员的
经验进行压力调整的方式具有延时性,并且存在压力施加错误的可能,由此导致患者治愈率降低,甚至导致并发症的产生。该加压方式在使用时存在加压程度难以控制、减压速率难以把控等多种缺陷。
[0005]例如,若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现有的术后加压方案通常需要三个流程:发现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医生判断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程度;医生根据经验进行对应的术后加压处理。现有技术对患者的术后加压处理依赖于医生的经验判断,不能够及时进行对应处理,并且加压时间和加压频率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选择和调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后,术后加压范围调整在20 mmHg~40 mmHg内,从而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复发。但是由于患者病情发展进程的改变,其压力参数也需要对应改变,而医生往往同时管理多个患者,不能够及时发现患者病情的改变,也难以直接得出对应的压力参数改变方案。例如,当患者的下肢静脉曲张的病情发展进程为重度时,需要对患者下肢施加30 mmHg~40 mmHg的压力。而当患者下肢静脉曲张出现初步愈合时,需要及时将患者下肢的压力参数改变为20 mmHg~30 mmHg。过长时间未对压力设备的压力参数进行对应调整可能会导致患者组织损伤。对此,本专利技术根据患者病情发展进程、病变部位、压力值适应范围、患者耐受性和依从性等综合因素提供一种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以进行个体化的选择和调整,从而使得患者产生最少的不良反应,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0006]此外,一方面由于对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存在差异;另一方面由于申请人做出本专利技术时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专利,但篇幅所限并未详细罗列所有的细节与内容,然而这绝非本专利技术不具备这些现有技术的特征,相反本专利技术已经具备现有技术的所有特征,而且申请人保留在
技术介绍
中增加相关现有技术之权利。

技术实现思路

[0007]针对现有技术之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压迫单元,用于施加术后压力;供压单元,用于给所述压迫单元进行供压。系统还包括监测单元。优选地,所述监测单元包括监测部和处理模块。所述监测部被配置为监测患者的术后施压数据并发送至所述处理模块;在患者进行术后加压并且佩戴有所述压迫单元的情况下,所述处理模块通过建立压力调整模型向所述供压单元发送与所述术后施压数据对应的调整压力的调节信号。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压力控制系统通过结合患者个体体征、病情,综合考虑患者所需的加压情况后生成压力参数序列,达到对患者所需压力参数进行个性化计算和判断的目的。并且所述压力控制系统提供最佳压力、加压持续时间等,解决了术后加压压力不匀或过高、加压程度难以控制、减压速率难以把控的问题。此外,本专利技术还解决了医院人力资源较为紧张,不能兼顾对若干名患者术后加压关注的问题。
[0008]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处理模块基于所述术后施压数据建立所述压力调整模型并且控制所述供压单元进行的压力参数调节。处理模块从患者术后全局考虑,通过评估患者的个体特征、病情发展以及压力程度,为其提供个性化压力调整模型。并且处理模块设置的最优压力调节在达到术后加压目的的同时,能够防止局部出现血瘀滞,减小对局部血运的影响。通过处理模块生成的压力调整模型,患者能得到有效的术后加压包扎。
[0009]根据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术后施压数据至少包括术后特征等级、所述压迫单元的内压强变化、患者个体特征以及病情发展进程。优选地,响应于术后施压数据的获
取,所述处理模块将所述术后施压数据处理为所述压力调整模型,以使得在患者受所述监测部实时监测的情况下动态调整所述供压单元的压力参数。处理模块充分考虑患者的客观指标,其中,客观指标包括个体特征、病情发展等,有效解决当前术后加压操作缺乏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务人员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依赖自动化对患者个体体征等多方面的判断,科学调整每一位患者所需的最佳加压压力,规范术后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包括:压迫单元(100),用于向患者施加术后压力;供压单元(200),用于给所述压迫单元(100)进行供压;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系统还包括监测单元(300),其中,所述监测单元(300)包括监测部(301)和处理模块(302),所述监测部(301)被配置为监测患者的术后施压数据并发送至所述处理模块(302),在患者进行术后加压并且佩戴有所述压迫单元(100)的情况下,所述处理模块(302)通过建立压力调整模型向所述供压单元(200)发送与所述术后施压数据对应的调整压力的调节信号。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302)基于所述术后施压数据建立所述压力调整模型并且控制所述供压单元(200)进行的压力参数调节。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术后施压数据至少包括术后特征等级、所述压迫单元(100)的内压强变化、患者个体特征以及病情发展进程,其中,响应于所述术后施压数据的获取,所述处理模块(302)将所述术后施压数据处理为所述压力调整模型,以使得在患者受所述监测部(301)实时监测的情况下动态调整所述供压单元(200)的压力参数。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压单元(200)的压力参数调节包含逐级加压调节和时序降压调节,其中,所述逐级加压调节是指按照时间序列逐步施加不同等级的压力,所述时序降压是指按照时间序列渐变泄压。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压力调整模型的压力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处理模块(302)判断所述压力调整模型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所述处理模块(302)基于所述压力调整模型所发生变化的变化特征控制所述供压单元(200)对患者下肢施加的压力参数,其中,所述处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娜马春梅孟凡慧宋玉晶王妍李艳
申请(专利权)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