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器热控制和液体动量轮一体化执行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4522 阅读:3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航天器热控制与液体动量轮一体化执行机构,包括:储液器;循环泵组件,用于驱动液态工质流动;散热公用回路,其包括第一流量分配阀和并列连接的第一热交换装置和第一旁通支路;加热组件,给所述加热公用回路的流体工质加热;加热公用回路,包括第二流量分配阀和并连的第二热交换装置和第二旁通支路;辐射器/动量发生器一体化装置,包括并连的至少两条不同管路和控制液态工质在所述不同管路中分配的装置,用于将热量散发到航天器之外和提供足够大且能够变化的角动量;散热公用回路、加热公用回路和辐射器/动量发生器一体化装置顺次连接,再与储液器和循环泵组件串联连接构成工质循环回路,在工质循环回路中流动有液态工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航天器控制,特别是涉及航天器的热控制和姿态控制,更具体 地说,本专利技术提供了 一种模块化的航天器热控系统与能提供姿控力矩的液体动 量轮一体化的装置。
技术介绍
航天器热控分系统的功能是在空间环境下维持星上设备在合适的温度范围 内,以保证星上设备正常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有多种成熟、有效的航天器热控制技术,主要可分为被动式和主动式两类被动式热控主要依靠合 理的航天器总体布局,选取不同热物理性能的材料,正确地组织航天器内外的 热交换过程,使航天器的设备在高低温运行工况下都不超出允许的温度范围。 被动式热控技术主要有热控涂层、多层隔热组件、热管和相变材料等应用形式。 主动热控方法是指当航天器内、外热流状况发生变化时,通过某种自动调节系 统的动作使航天器的设备温度保持在指定范围内的热控技术,具有可调节的热 交换特性和热控制能力等优势。主动式热控技术主要包括百叶窗和可变发射率 热控器件等辐射式热控技术、接触导热开关和可控热管等导热式主动热控技术、 利用气体或流体的对流换热作用对航天器进行整体或局部热控制的对流式主动 热控技术以及闭式循环机械制冷机以及热电制冷系统等。然而,随着航天技术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对微小型航天 器及新概念航天器的迫切需求,对航天器热控制提出了更高要求,具体体现在(1) 传统上以被动式热控为主的航天器热控系统,为实现热控制目标,星上 设备需要按照热设计的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如发热量大的设备装在容易散热的 壁板上。然而,微小型航天器结构尺寸小和重量轻,难以提供足够的可散热壁 面用于发热设备布局,导致其热控系统设计极为困难;(2) 传统上以被动式热控为主的航天器热控系统,对航天器各设备布局、运 行轨道以及飞行任务等密切相关,各航天器热控系统都需要专门设计与研制。国民经济发展与国防建设对各类型微小型航天器需求日益增加,为达到其"快、 好、省"的设计目标,热控系统需要改变每个航天器都要重新设计、重新研制 的传统设计方法,亟需设计一种具有很强适应能力的通用化热控系统,能够适应飞行任务的变化所引起的结构布置和热环境的改变;(3)航天器的标准模块化设计是降低研制成本、缩短研制周期、提高快速响 应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标准模块化实现航天器的快速设计、集成、测试与发 射甚至是在轨维修与组装,能够快速响应重大自然灾害或局部战争等突发事件 对航天监测的需求。然而,标准模块设计时由于并不能确定其安装位置及所面 临的热环境,难以实现热控系统的模块化,进而降低了航天器的快速响应能力。传统的航天热控技术,无论是主动式还是被动式,都无法满足上述需求, 亟需探索一种新的能够在未知热环境下可靠工作的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 航天器热控系统。以机械泵为驱动的流体循环热控是利用单相流体在管路及换热装置中的强 迫对流换热,对航天器内设备的热量进行收集、输运、排散和利用的主动热控 装置,具有热控能力强以及易于实现对分散在较大范围内的多个设备热管理等 优势,为解决上述热控制问题提供了 一条可行的技术途径。航天器姿态控制系统的功能是根据任务需求控制航天器正确指向、保持指 向轴的稳定,并根据需要改变航天器指向。姿态控制执行机构是对航天器产生 控制力矩,改变航天器姿态运动的装置,其按照姿态控制器给出的控制指令, 产生作用于航天器的力矩。目前,可用于航天器主动姿态控制的执行机构根据 原理可分为质量排出式、动量交换式以及环境场式等。其中,动量交换式是利 用航天器内部的动量发生装置与航天器星体之间的角动量交换来实现姿态控 制,具有无工质消耗、无污染以及对航天器质心运动不产生干扰等优点,以飞 轮为典型代表的动量交换式姿态控制执行机构在微小航天器上得到广泛应用。与飞轮原理类似,以机械泵为驱动的流体工质能够产生一定的角动量,若 能够控制流体回路中流体工质的流量与流速,即可改变其角动量,进而产生航 天器姿态控制力矩,上述装置可称之为液体动量轮。从上述分析可知,无论航天器通用化热控制还是液体动量轮,都需要机械 泵驱动的液体回路,因此若能够该部分实现共享,则将会实现航天器组部件的 多功能化,提高航天器的功能密度。但是现有技术中 航天器的热控制和姿态 控制执行机构是两套相对独立的系统,并无直接关联。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专利技术人思及(1)利用以机械泵为驱动的流体循环系统构成航天器热 控制公用回路,将尺寸与散热能力均可裁剪的管板式换热器集成于需要控温的 设备表面,并通过热开关/阀门将管板式换热器接入公用回路,将航天器热控系 统的模块化、通用化,摆脱发热设备布局时对散热面的依赖,可以实现在星体 内立体布局,进而提高航天器的集成度;(2)通过热控公用回路将流体回路收集 的热量给发热量很少的设备加热,对航天器热量进行综合利用,既能减少为保 持低温设备温度所需的电加热功率,又可减少辐射器的热负荷,进而减轻辐射 器的重量;(3)通过热控公用回路将分系统排散的热量传输到辐射器,在辐射器 表面涂有热致可变发射率热控涂层,利用涂层热发射率随温度变化的特性进行 辐射器自主温度调节,有效地实现了自适应散热,从而使辐射器具有较大的调 节能力,可排散不同的发热量;(4)在热控公用回路增加流体工质的电加热组件, 以解决由于发热设备关机或周围环境温度过低等原因导致的航天器整体温度过 低的问题,提高热控系统适应热环境变化的能力;(5)以机械泵为驱动的流体回 路能够产生一定的角动量,若能够精确控制流体回路中流体工质的流量与流速, 即可改变其角动量,进而产生航天器姿态控制力矩,可实现动量轮功能。基于上述思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航天器模块化、标准化、通用化的热控制系 统与液体动量轮一体化的创新方案。从仅用一套设备同时解决姿态控制和热控 制的角度来说,本专利技术在构思上属于开创性的专利技术。其目的包括但不限于以下 各个方面1、 提高航天器功能的集成化,通过机械泵为驱动的流体回路、流体回路散 热器等的共用,实现航天器热控制系统与姿态控制执行机构的一体化,从而提 高航天器的功能密度;2、 提高航天器结构布局的集成化,提供一种主动散热方式,解决上述现有 散热方式中发热设备布局过度依赖散热面的问题,实现在星体内设备的立体布 局;3、 提供一种具有加热功能的热控系统,通过热控公用回路将流体回路收集 的热量给发热量很少的设备加热,实现航天器热量综合利用的目的,减少为保 持低温设备温度所需的电加热功率;4、 提高热控系统适应热环境变化的能力,通过在热控公用回路中增加流体 工质电加热组件,解决由于发热设备关机或周围空间环境温度过低等原因导致的航天器整体温度过低的问题;通过在辐射器表面喷涂热致可变发射率热控涂 层,利用热控涂层热发射率随温度变化的自主调节,从而在不消耗功率的情况 下,实现辐射器的自适应散热,显著改善航天器的热环境;5、 提供一种新的动量交换式航天器姿态控制执行机构;6、 提供一种具有散热与加热功能的模块化、标准化和通用化的航天器热控 制系统并同时能够提供单轴控制力矩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的一体化装置。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航天器热控制和液体动量轮一体化执 行^li构,包括以下部分储液器,其内存储有液态工质;循环泵组件,用于驱动液态工质以 一定流速和流量在循环回路中流动; 散热公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航天器热控制和液体动量轮一体化执行机构,包括以下部分: 储液器,其内存储有液态工质; 循环泵组件,用于驱动液态工质以一定流速和流量在循环回路中流动; 散热公用回路,其包括第一流量分配阀和并列连接的第一热交换装置和第一旁 通支路,其中第一热交换装置用于集成到需要散热的设备表面,对所述设备进行散热; 加热组件,其包括电路上串联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控制单元、电压控制单元及电加热器,温度传感器测量加热公用回路中工质温度,控制单元根据温度传感器测量结果与预先设定 的温度值控制所述电压控制单元的输出,进而控制电加热器给所述加热公用回路的流体工质加热; 加热公用回路,其包括第二流量分配阀和并列连接的第二热交换装置和第二旁通支路,其中热交换装置用于集成到需要加热的设备表面,对其进行加热; 辐射 器/动量发生器一体化装置,其包括并列连接的至少两条不同管路和控制液态工质在所述不同管路中分配的装置,用于将热量散发到航天器之外和提供足够大且能够变化的角动量; 其中,所述散热公用回路、加热公用回路和所述辐射器/动量发生器一体化装置顺次 连接,再与所述储液器和循环泵组件串联连接构成工质循环回路,在所述工质循环回路中流动有液态工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世杰黄荣曹喜滨孔宪仁司君田单晓微刘润兵
申请(专利权)人:哈尔滨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3[中国|哈尔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