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及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3391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与限位组件,上模与下模相互扣合,并合围形成容纳导线的注塑型腔,注塑型腔设有供导线末端穿出并阻挡注塑材料外流的出线端口;限位组件包括卡针、垫块以及拉线装置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其中,卡针固定设置在下模当中,卡针末端位于注塑型腔内部,用于限制导线横向偏移;垫块凸出设置在注塑型腔底端面,用于支撑导线;拉线装置相对固定于下模,用于固定导线穿出出线端口的两末端,并拉直导线。在此基础之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采用上述线束注塑模具的线束注塑生产工艺。本发明专利技术用于生产线束产品时,可促使导线保持居中状态,产出防护外层包覆均匀,导线外露较少的线束,线束产品质量较佳。量较佳。量较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及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线束制造
,特别涉及一种线束注塑模具以及一种线束注塑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是连接汽车的电子电气部件,现有的线束基本包括导线以及包覆在导线外侧的防护外层结构,部分线束的防护外层可由聚氨酯发泡材料之类的注塑材料固化形成,在生产当中,这一工序通常采用注塑模具进行制作。采用注塑模具生产可快速包覆导线,形成防护外层。
[0003]但在生产时,由于液态的注塑材料固化需要时间,在注塑材料固化之前,导线在注塑型腔内容易侧向偏移或者受重力影响弯曲下沉,无法保持居中状态,使得产出的线束出现防护外层包覆不均匀、导线大面积裸露等质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注塑模具以及一种线束注塑生产工艺,旨在改善线束注塑生产时导线不居中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线束注塑模具,用于生产线束,所述线束包括导线以及由注塑材料注塑形成在导线外侧的防护外层,该线束注塑模具包括上模、下模与限位组件,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相互扣合,并合围形成容纳导线的注塑型腔,所述注塑型腔设有供导线末端穿出并阻挡注塑材料外流的出线端口;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卡针、垫块以及拉线装置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所述卡针固定设置在下模当中,卡针末端位于注塑型腔内部,用于限制导线横向偏移;所述垫块凸出设置在注塑型腔底端面,用于支撑导线;所述拉线装置相对固定于下模,用于固定导线穿出出线端口的两末端,并拉直导线。
[0007]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型腔由多段型腔支路相互交汇形成,所述卡针位于型腔支路相互交汇的位置处,并将任意相邻的两条型腔支路中的导线相互分隔开。
[0008]进一步的,所述卡针位于注塑型腔弯折的位置处,并沿注塑型腔弯折路径间隔设置若干个。
[0009]进一步的,所述下模包括下模芯与下模板,所述下模芯顶部开设所述注塑型腔,底部连接下模板,下模芯上开设有贯通注塑型腔的安装通孔;所述卡针一端通过安装通孔穿入注塑型腔内,另一端限位固定在下模芯与下模板之间。
[0010]进一步的,所述垫块位于导线正下方,且整体呈圆弧状,垫块的顶端面为轴向与注塑型腔轴线方向一致的圆弧面;所述卡针末端穿出垫块顶端面,且相对设置在导线两侧。
[0011]进一步的,所述拉线装置包括固定座、移动座、弹簧以及直线状的限位杆;所述固定座与下模之间相对固定;所述移动座位于固定座与出线端口之间,用以固定导线末端;所述限位杆活动穿过固定座,并可沿自身长度方向水平移动,限位杆两末端当中的一端限位
在固定座背离出线端口的一侧,另一端固定连接移动座,所述限位杆的长度方向与导线末端的出线方向一致;所述弹簧套设在限位杆外侧,且位于固定座背离出线端口的一侧,弹簧呈压缩状态,且两末端分别抵住限位杆末端与固定座。
[0012]进一步的,所述移动座顶部开设有呈U形的卡线口,用以卡放导线。
[0013]进一步的,所述上模底部与所述下模顶部相对开设有止流槽,所述止流槽位于出线端口处,且内部嵌设有硅胶块,所述上模中的硅胶块与所述下模中的硅胶块上下压紧导线,并截断出线端口。
[0014]进一步的,所述注塑型腔的内侧面凸出设置有螺旋线状的凸纹,所述凸纹沿注塑型腔径向布设;定义所述注塑型腔的直径为d,所述凸纹的螺距为P,所述凸纹的螺距与注塑型腔直径之间的关系式为:P=C*d;式中,C为常数,且0.60≤C≤0.65。
[0015]一种线束注塑生产工艺,使用如上所述的线束注塑模具,具体步骤如下:
[0016]S1.向所述注塑型腔内部均匀喷涂脱模剂,并吹干脱模剂;
[0017]S2.将导线置入注塑型腔内,并通过所述限位组件进行限位;
[0018]S3.扣合上模与下模以闭合所述注塑型腔,并将注塑材料注入所述注塑型腔内,所述注塑材料为发泡材料;
[0019]S4.所述注塑材料发泡固化后,取出线束,并去除线束上的毛边。
[0020]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该线束注塑模具的注塑型腔内部设有可调整限制导线位置的限位组件,该限位组件包括卡针、垫块以及拉线装置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当模具设有卡针时,可通过卡针阻挡导线横向偏移,使导线在横向上趋近注塑型腔轴线位置,当模具设有垫块时,可承托导线,使导线在纵向上趋近注塑型腔轴线位置,当设有拉线装置时,可拉直导线,避免导线弯曲下沉,在横向与纵向上使导线趋近注塑型腔轴线位置,可见,通过上述任一种限位组件,都可促使导线在注塑材料固化前保持居中状态。
[0022]2、该线束注塑生产工艺采用上述线束注塑模具,生产时导线比较容易保持居中状态,所产出的线束产品防护外层包覆均匀,导线外露较少,质量较佳。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束注塑模具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上模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上模底部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图3当中A部分局部放大示意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下模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8]图6为本专利技术下模顶部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垫块与卡针配合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0]图8为垫块与卡针配合结构示意图之一。
[0031]图9为本专利技术型腔支路交汇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2]图10为本专利技术型腔支路弯折处部分结构示意图。
[0033]图11为本专利技术拉线装置结构示意图。
[0034]图12为本专利技术拉线装置使用状态图。
[0035]图13为本专利技术生产的线束结构示意图。
[0036]主要组件符号说明:1、上模;2、下模;3、下模板;4、下模芯;5、安装通孔;6、注塑型腔;7、出线端口;8、型腔支路;9、卡针;10、垫块;11、拉线装置;12、固定座;13、移动座;14、卡线口;15、弹簧;16、限位杆;17、止流槽;18、凸纹;19、线束;20、导线;21、防护外层;22、螺旋线槽;23、折线凹槽;H、垫块凸出注塑型腔底端面的高度;W、防护外层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0038]实施例一
[0039]如图1

13所示,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线束19注塑模具,用于生产线束19。该线束19包括导线20以及由注塑材料注塑形成在导线20外侧的防护外层21。该线束19注塑模具包括上模1、下模2与限位组件,其中,上模1与下模2相互扣合,并合围形成容纳导线20的注塑型腔6,因此,各附图当中所标识出的仅为部分注塑型腔6,该注塑型腔6设有供导线20末端穿出并阻挡注塑材料外流的出线端口7。
[0040]限位组件包括卡针9、垫块10以及拉线装置11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具体组合根据实际纠偏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可仅设置卡针9或者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注塑模具,用于生产线束,所述线束包括导线以及由注塑材料注塑形成在导线外侧的防护外层,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下模与限位组件;所述上模与所述下模相互扣合,并合围形成容纳导线的注塑型腔,所述注塑型腔设有供导线末端穿出并阻挡注塑材料外流的出线端口;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卡针、垫块以及拉线装置当中的一种或者多种组合;所述卡针固定设置在下模当中,卡针末端位于注塑型腔内部,用于限制导线横向偏移;所述垫块凸出设置在注塑型腔底端面,用于支撑导线;所述拉线装置相对固定于下模,用于固定导线穿出出线端口的两末端,并拉直导线。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型腔由多段型腔支路相互交汇形成,所述卡针位于型腔支路相互交汇的位置处,并将任意相邻的两条型腔支路中的导线相互分隔开。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卡针位于注塑型腔弯折的位置处,并沿注塑型腔弯折路径间隔设置若干个。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包括下模芯与下模板,所述下模芯顶部开设所述注塑型腔,底部连接下模板,下模芯上开设有贯通注塑型腔的安装通孔;所述卡针一端通过安装通孔穿入注塑型腔内,另一端限位固定在下模芯与下模板之间。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垫块位于导线正下方,且整体呈圆弧状,垫块的顶端面为轴向与注塑型腔轴线方向一致的圆弧面;所述卡针末端穿出垫块顶端面,且相对设置在导线两侧。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线装置包括固定座、移动座、弹簧以及直线状的限位杆;所述固定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黎志强陈世杰张力立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广成精密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