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3264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长度超出溃口宽度的封堵管道,封堵管道两端超出于堤岸内侧的溃口两端外,封堵管道向上堆聚形成封堵墙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封堵效果好,封堵结构稳定性好,同时便于结构施工形成,封堵施工过程效率高,稳定性和可靠性好等优点。稳定性和可靠性好等优点。稳定性和可靠性好等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水利工程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当河道或水库等水域位置高于周边居住区时,就需要修建堤岸进行保护,防止居住区被淹。当遇到暴雨天气或河流涨水以及堤岸老旧等情形时就容易产生堤岸溃口,导致水流冲出堤岸形成灾害,需要及时对堤岸进行封堵。
[0003]现有技术中解决堤岸溃口的封堵方案,通常是采用投放封堵物的方式进行封堵。申请人曾申请过的专利CN107447728B曾公开过一种基于阵列火箭钻地锚的江河溃口抢堵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发射火箭锚,锚索与岸上固定桩连接,在溃口形成“生根据点”:(2)通过火箭锚索滑投钢网石笼组,快速形成溃口堵复的“中流砥柱”:(3)利用锚固点阵,滑投钢网石笼,联片成群,形成溃口堵复的“扩张主体”。该技术利用激光制导精准布阵,同时借助感应触发扩张锚具,“先单点生根,再扩展成群”,在溃口快速形成预设锚阵,能够提高石笼的固定效果。
[0004]上述方法虽然可以沿锚索成串地投放石笼,但石笼仍然是沿垂直于堤岸的方式投放,投放过程中无法立即在沿整个溃口宽度发方向上形成有效封堵,投放完毕后,整个封堵结构在溃口的宽度方向上也仍然是分离的个体,无法在溃口宽度方向上形成整体的封堵强度。故无论是在投放石笼进行封堵的过程中,还是石笼投放完毕形成封堵结构后,均仍然存在石笼容易被高速水流冲乱或冲走,造成封堵效果不佳的缺陷。
[0005]故如何设计一种封堵效果较佳且结构更加简单,施工更加方便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考虑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怎样提供一种封堵效果更好,更稳定,同时利于施工形成,提高施工效率的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
[0007]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8]一种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长度超出溃口宽度的封堵管道,封堵管道两端超出于堤岸内侧的溃口两端外,封堵管道向上堆聚形成封堵墙体。
[0009]本方案中采用管道形成封堵墙体实现封堵,施工时每根管道投放入溃口内侧河道后,即使受水流冲击移动,也会被堤岸拦截贴紧在堤岸侧边,并不会降低阻流封堵效果。故具有封堵效果好,施工便捷等优点。本技术可以适用于在河道或者水库等各种水域堤岸实施,尤其特别适用于河道堤岸,后续主要以用于河道情况为例说明。
[0010]进一步地,所述封堵管道的内腔两端贯通设置。
[0011]这样,封堵管道为空心结构,质量相对石笼较轻,降低了投放困难度,提高了封堵效率。而且封堵管道是顺河水方向布置的,往下流动的河水可以从管道内部穿过,极大地降
低顺水河水对管道的冲击力,提高了封堵结构的稳定性。
[0012]进一步地,所述封堵管道为圆管。
[0013]这样从溃口方向冲出的河水是沿管道横向冲击,由于管道横截面自身是圆形,故可以最大长度减缓河水对管道的冲击力,提高封堵的稳定性,尤其是极大地提高了封堵管道在投放过程中以及投放初期阶段的稳定性,避免了封堵装置在投放过程中即非常容易被河水冲走的缺陷。
[0014]进一步地,还包括分别固定在堤岸的溃口两端河道底部的基桩阵列,最底排的封堵管道卡接在基桩阵列之间并逐层向上堆砌形成封堵墙体。
[0015]这样,封堵墙体底部靠基桩阵列固定受力,同时封堵墙体外侧可以直接和溃口两侧堤岸侧边接触受力。极大地提高了封堵效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0016]进一步地,各层封堵管道沿垂直于堤岸方向的铺设宽度从下到上逐渐减小。
[0017]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封堵墙体的整体稳定性。
[0018]进一步地,基桩阵列中从临岸侧到远岸侧各排基桩之间相隔一个封堵管道直径的距离,基桩上端直径小于封堵管道直径。
[0019]这样,最下端一排或多排封堵管道可以卡接在各排基桩之间,直到封堵管道上表面超出基桩上表面,再上方一排封堵管道方便卡接到下层封堵管道的间隔内,并依次向上堆砌形成封堵墙体,更好地提高稳定性。
[0020]进一步地,溃口两端的基桩阵列左右对称设置,且基桩阵列临岸侧侧边和堤岸相接,远岸侧侧边呈靠近溃口位置宽度更大的阶梯状。
[0021]这样,即使在封堵的过程中,溃口收河水长期冲击逐渐扩大,仍然能够很好地保证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0022]进一步地,基桩阵列临岸侧侧边和堤岸相隔一个封堵管道直径的距离。
[0023]这样,方便沿堤岸内侧侧边下方第一根封堵钢管并卡接到基桩阵列和堤岸之间,并以此为基础,逐步完成封堵墙体的铺设。
[0024]进一步地,远岸侧位置的封堵管道长度大于溃口宽度但小于近岸侧封堵管道长度。
[0025]这样,可以更好地减轻封堵墙体的重量,减轻对堤岸的侧压力,同时也可以很好地和阶梯状的基桩阵列配合。
[0026]进一步地,基桩为下端为尖端的钻地锚下端插入到河床底部构成。
[0027]这样结构简单,固定可靠,实施时可以采用弹射装置从堤岸上投射钻入河床底部。另外实施时,基桩也可以采用申请人曾申请专利CN107447728B

一种基于阵列火箭钻地锚的江河溃口抢堵方法以及专利CN107587507A

火箭钻地锚中的相同功能的结构实现。还可以采用其它方便固定到河床底部的锚定装置实现。
[0028]进一步地,钻地锚下端头部为三棱针状的尖端,锚杆表面具有三条螺旋状设置的棱边。这样,可以更好地钻入河床底部,提高封堵效率。
[0029]进一步地,基桩阵列中,至少位于上游端端部的各基桩尾部还分别固定连接有锚索,锚索上端固定到堤岸,各斜向竖排的封堵管道端部夹设于对应的相邻锚索之间(实施时可上下游端同时具有该结构)。
[0030]这样,可以方便封堵管道更加有序地放入河底。同时,基于该锚索对封堵管道投放
的辅助,可以方便实现对各封堵管道铺设顺序的控制调整。使得封堵时,可以先完成最底层的和堤岸侧边相贴的第一根封堵管道的铺设,然后再在完成和堤岸侧边相贴的该竖排钢管铺设的同时逐渐往远岸侧完成各横排钢管的铺设。这样不仅有利于溃口的快速封堵,尽早降低泄水流量,而且能够保持铺设封堵管道的过程中封堵墙体截面始终呈类似三角形布置,极大地提高了铺设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0031]作为一种选择,所述封堵管道为整体式单管管道,基桩阵列中在上游和下游端端部的各基桩尾部均分别固定连接有锚索,所述封堵管道上游端和下游端还分别固定有穿环,穿环可滑动地套在对应的锚索上。
[0032]这种结构更加适合在溃口宽度不大(小于10米)的情况下实施,实施时可以直接在堤岸上将封堵管道下端传递到溃口下游端,再将封堵管道上下两端的穿环穿到对应的锚索上,然后完成封堵管道的投放。这样可以对封堵管道投放的顺序和过程实现稳定的控制,极大的提高了溃口封堵施工效率和可靠性。
[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根长度超出溃口宽度的封堵管道,封堵管道两端超出于堤岸内侧的溃口两端外,封堵管道向上堆聚形成封堵墙体;还包括分别固定在堤岸的溃口两端河道底部的基桩阵列,最底排的封堵管道卡接在基桩阵列之间并逐层向上堆砌形成封堵墙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基桩阵列中从临岸侧到远岸侧各排基桩之间相隔一个封堵管道直径的距离,基桩上端直径小于封堵管道直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溃口两端的基桩阵列左右对称设置,且基桩阵列临岸侧侧边和堤岸相接,远岸侧侧边呈靠近溃口位置宽度更大的阶梯状;基桩阵列临岸侧侧边和堤岸相隔一个封堵管道直径的距离;远岸侧位置的封堵管道长度大于溃口宽度但小于近岸侧封堵管道长度。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管道的堤岸溃口封堵结构,其特征在于,基桩为下端为尖端的钻地锚下端插入到河床底部构成;钻地锚下端头部为三棱针状的尖端,锚杆表面具有三条螺旋状设置的棱边;基桩阵列中,至少位于上游端端部的各基桩尾部还分别固定连接有锚索,锚索上端固定到堤岸,各斜向竖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俊国张晓雷刘书瑜
申请(专利权)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