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300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包括主体单元、内收缩单元、网篮单元、抓钳单元、保护单元和推拉单元。其中,主体单元用于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到达异物所在消化道处;内收缩单元滑动地设置于主体单元的内部,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主体单元的外侧,用于在主体单元的内部沿主体单元的轴向往复运动;网篮单元的第二端与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兜住异物。其优点在于,通过推拉单元可拉动内收缩单元在主体单元内运动;并根据抓钳单元抓取异物,由网篮单元兜住抓取的异物,最后通过保护单元将抓取后的异物包裹在其内,以起到保护消化道粘膜。以起到保护消化道粘膜。以起到保护消化道粘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相关
,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吸入异物或吞食异物的患者,采用异物钳配合内窥镜取异物是临床上常用的方法之一,异物钳是一种医疗耗资,是消化内科常用的医疗器械,它主要用于辅助医生从患者的消化器官内取出异物,以及辅助医生对患者的消化器官内部进行检查,异物钳作为一种常用的医疗器械,已广泛应用于人体消化道以及其他器官内部钳取和清除异物,在急救门诊以及临床手术中发挥巨大。
[0003]目前随着内镜的普及以及操作技术的成熟胃镜下取出异物即安全又简单。然而,对于较大且不规则异物,采用异物钳在取出时,容易出现异物抓持力不够,导致异物刮脱;此外,在取出尖锐异物时可能对消化道粘膜造成损伤,而放弃内镜下微创取出异物并改为外科手术,又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损伤,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针对增加对异物抓持力度和取出时对消化道保护的手段,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对于较大且不规则异物,采用异物钳在取出时,容易出现异物抓持力不够,导致异物刮脱,且在取出尖锐异物时可能对消化道粘膜造成损伤,而放弃内镜下微创取出异物并改为外科手术,又会对患者造成更大的损伤,不利于使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包括:
[0007]主体单元,所述主体单元用于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到达异物所在消化道处;
[0008]内收缩单元,所述内收缩单元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外侧,用于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沿所述主体单元的轴向往复运动;
[0009]网篮单元,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兜住异物;
[0010]抓钳单元,所述抓钳单元与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抓取异物;
[0011]保护单元,所述保护单元与所述主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并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设置,用于在所述网篮单元位于所述保护单元的内部的情况下包裹异物;
[0012]推拉单元,所述推拉单元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收缩单元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
[001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单元包括:
[0014]外管元件,用于进入消化道内;
[0015]安装元件,所述安装元件开设于所述外管元件的内部,且与所述内收缩单元滑动连接;
[0016]第一连接元件,所述第一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外管元件的第一端,并与所述保护单元连接。
[0017]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单元还包括:
[0018]限位元件,所述限位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端部,用于防止所述内收缩单元与所述外管元件分离。
[0019]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单元还包括:
[0020]弹性元件,所述弹性元件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的内部且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所述弹性元件的一端与一所述限位元件连接,所述弹性元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连接。
[0021]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收缩单元包括:
[0022]内管元件,所述内管元件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所述内管元件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单元的外侧,所述内管元件的第二端与所述推拉单元连接,用于在所述推拉单元的作用下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沿所述主体单元的轴向往复运动;
[0023]活动元件,所述活动元件设置于所述内管元件的外缘面,并与所述主体单元滑动连接;
[0024]第二连接元件,所述第二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内管元件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网篮单元连接。
[0025]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网篮单元包括:
[0026]第三连接元件,所述第三连接元件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0027]若干第一网篮元件,若干所述第一网篮元件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连接元件的第一端连接;
[0028]若干第二网篮元件,若干所述第二网篮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篮元件连接;
[0029]若干第四连接元件,若干所述第四连接元件分别与对应的所述第一网篮元件的第一端连接,并与所述抓钳单元连接。
[0030]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抓钳单元包括:
[0031]若干抓钳元件,若干所述抓钳元件设置于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一端;
[0032]若干第五连接元件,所述第五连接元件设置于对应的所述抓钳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网篮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0033]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保护单元包括:
[0034]保护元件,所述保护元件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的第一端;
[0035]第六连接元件,所述第六连接元件设置于所述保护元件的第二端,并与所述主体单元的第一端连接。
[0036]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拉单元包括:
[0037]推拉元件,所述推拉元件的第一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收缩单元在所述主体单元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
[0038]在其中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推拉单元还包括:
[0039]握持元件,所述握持元件与所述推拉元件的第二端连接
[0040]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技术效果:
[0041]本技术的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利用网篮单元和抓钳单元之间的配合使用可对异物进行抓取作业,并且由抓取过后通过网篮单元对抓取的异物兜住,从而增加了抓钳与异物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更好的抓取住异物;通过保护单元将抓取后的异物包裹在其内,而保护单元采用柔软制品制成,使得将异物包裹后,最大限度的保护消化道粘膜,使得异物能够顺利从内镜下取出,提高了实用性。
附图说明
[0042]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异物取出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3]图2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异物取出装置的另一状态下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图3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异物取出装置的部分内部结构示意图;
[0045]图4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主体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6]图5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收缩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7]图6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网篮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8]图7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抓钳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9]图8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保护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0]图9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推拉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51]其中的附图标记为:100、主体单元;101、外管元件;102、安装元件;103、第一连接元件;104、限位元件;105、弹性元件;
[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内镜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主体单元(100),所述主体单元(100)用于通过内镜活检孔道到达异物所在消化道处;内收缩单元(200),所述内收缩单元(200)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均位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外侧,用于在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沿所述主体单元(100)的轴向往复运动;网篮单元(300),所述网篮单元(300)的第二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连接,用于兜住异物;抓钳单元(400),所述抓钳单元(400)与所述网篮单元(300)的第一端连接,用于抓取异物;保护单元(500),所述保护单元(500)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第一端连接,并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一端设置,用于在所述网篮单元(300)位于所述保护单元(500)的内部的情况下包裹异物;推拉单元(600),所述推拉单元(600)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的第二端连接,用于驱动所述内收缩单元(200)在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进行往复运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单元(100)包括:外管元件(101),用于进入消化道内;安装元件(102),所述安装元件(102)开设于所述外管元件(101)的内部,且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滑动连接;第一连接元件(103),所述第一连接元件(103)设置于所述外管元件(101)的第一端,并与所述保护单元(500)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单元(100)还包括:限位元件(104),所述限位元件(104)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102)的端部,用于防止所述内收缩单元(200)与所述外管元件(101)分离。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单元(100)还包括:弹性元件(105),所述弹性元件(105)设置于所述安装元件(102)的内部且套设所述内收缩单元(200),所述弹性元件(105)的一端与位于一所述限位元件(104)连接,所述弹性元件(105)的另一端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异物取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收缩单元(200)包括:内管元件(201),所述内管元件(201)滑动地设置于所述主体单元(100)的内部,所述内管元件(2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利杰穆世魁景欣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