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及电源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52504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及电源系统,包括电源管理单片机、电压调节模块和输出接口,电源管理单片机用于生成控制信号并发送;电压调节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电压调节模块接口,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和电池组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所述电池组的电压进行调节;输出接口包括至少两个输出端接口,所述输出端接口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接口一一连接,所述输出接口用于将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调节完成的电压输出以供用电器使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提供锂离子电池储能电路多种电源,以及输出大功率电源。输出大功率电源。输出大功率电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及电源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电池管理
,特别是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

技术介绍

[0002]现有DCDC电源电路能解决USB充电问题,使锂离子电池电源能提供给手机,平板电脑等匹配供电,但所能提供的电路较单一,无法提供多种电源以供使用,且不能提供大功率电源供电动工具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通过多个控制模块和转换器以及多种输入输出模块,使得能提供多种不同电源进行充电,还能提供大功率电源。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包括:
[0005]电源管理单片机,用于生成控制信号并发送;
[0006]电压调节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电压调节模块接口,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和电池组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所述电池组的电压进行调节;
[0007]输出接口,包括至少两个输出端接口,所述输出端接口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接口一一连接,所述输出接口用于将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调节完成的电压输出以供用电器使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包括第一调节单元,和/或第二调节单元,和/或第三调节单元,和/或第四调节单元;所述输出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和/或第三接口,和/或第四接口;所述第一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四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四接口连接。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USB接口协议芯片、第一升降压电路和第一MOS管,所述第一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分别与所述USB接口协议芯片和所述第一升降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升降压电路与所述第一MOS管连接。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升降压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六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电池组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六
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双向同步芯片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包括第二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第二升降压电路和第二MOS管,所述第二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与所述第二升降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二升降压电路与所述第二MOS管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升降压电路包括第七MOS管、第八MOS管、第九MOS管和第十MOS管;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电池组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七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十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双向同步芯片连接。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调节单元包括第一降压转换器,所述第一降压转换器和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四调节单元包括第二降压转换器,所述第二降压转换器和所述第四接口连接。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接口与所述第一调节单元中的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连接;所述第二接口与所述第二调节单元中的第二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电源单片机连接。
[0015]进一步地,还包括输入接口,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连接,所述输入接口用于输入电压给所述电池组充电。
[0016]第二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电源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以及BMS模块和电池组。
[0017]相对现有技术,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通过多个控制模块和转换器以及多种输入输出模块,使得能提供多种规格的电流电压,输出多种高品质电源,还能提供大功率电源以供电动工具使用。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及电源系统的工作框架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及电源系统的工作框架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1]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个实施例,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包括电源管理单片机1、电压调节模块、输出接口和输入接口。
[0022]电源管理单片机1能选用STM8S005C6T6芯片,用于生成控制信号并发送。
[0023]电压调节模块分别与电源管理单片机1和电池组VBAT13连接,电压调节模块包括
第一调节单元,第二调节单元,第三调节单元和第四调节单元,电压调节模块用于接收电源管理单片机1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对电池组VBAT13的电压进行调节;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电压调节模块接口能依据电压调节模块中的调节单元的数量进行调整,电压调节模块接口的数量可以是两个接口、三个接口或者多个接口。
[0024]第一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2、USB接口协议芯片4、第一升降压电路5和第一MOS管14,第一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2分别与USB接口协议芯片4和第一升降压电路5连接,第一升降压电路5与第一MOS管14连接;第一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2能选用SC8815QDER芯片,USB接口协议芯片能选用满足以下三个输出技术协议要求的UPD350PPSPD协议芯片:(1)USB

C:5V/3A、9V/3A、12V/3A、15V/3A、20V/3A输出;(2)USB

A 5V/2.4A输出;(3)Quick Charge 3.0:5V/3A,9V/2A,12V/1.5A输出。
[0025]第一升降压电路5能选用SRTO4N037L MOSFET组成Buck/Boost电路;第一升降压电路5包括第三MOS管5

1、第四MOS管5

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源管理单片机,用于生成控制信号并发送;电压调节模块,包括至少两个电压调节模块接口,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和电池组连接,所述电压调节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所述控制信号对所述电池组的电压进行调节;输出接口,包括至少两个输出端接口,所述输出端接口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接口一一连接,所述输出接口用于将所述电压调节模块调节完成的电压输出以供用电器使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压调节模块包括第一调节单元,和/或第二调节单元,和/或第三调节单元,和/或第四调节单元;所述输出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或第二接口,和/或第三接口,和/或第四接口;所述第一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一接口连接;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二接口连接;所述第三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三接口连接,所述第四调节单元分别与所述电源管理单片机以及所述第四接口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单元包括第一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USB接口协议芯片、第一升降压电路和第一MOS管,所述第一双向同步升降压芯片分别与所述USB接口协议芯片和所述第一升降压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升降压电路与所述第一MOS管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锂离子电池储能用DCDC电源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升降压电路包括第三MOS管、第四MOS管、第五MOS管、第六MOS管;所述第三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电池组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三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相互连接,所述第四MOS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一双向同步芯片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相互连接,所述第五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蒋仁海林小毅王永东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巨江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