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25010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7: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属于有机溶剂脱水领域,包括吸附塔A和吸附塔B,还包括使吸附塔B和吸附塔A再生的循环风机、加热器、旋液分离器以及水冷却器,吸附塔A、吸附塔B的出料口均与后置过滤器物料入口相连,吸附塔A、吸附塔B的进料口均与原料入口相连,后置过滤器物料出口与原料入口相连,有机介质循环脱水,大大提高了脱水效率;且加热器冷介质出口分别与吸附塔A、吸附塔B的出料口相连,吸附塔A、吸附塔B的进料口分别与水冷却器的热介质入口相连,氮气通过壳程预热,大大降低加热器能耗,解决了现有的脱水装置有机介质脱水时脱水效果差,脱水能耗高的问题。问题。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有机溶剂脱水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全氟己酮在使用中必须为无水条件下才有活性,而正常氟混合有机介质在室温条件下极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在使用前需要进行脱水处理。中国专利CN 114588663A公开了一种有机溶剂深度脱水装置,其对四氢呋喃进行脱水,有机溶剂先通过吸附塔对吸附水分,进入到后置过滤器输出,经过吸附后的有机溶剂会进入到储液罐内储存起来。吸附塔在吸附的时候液体从上到下进入到吸附塔内,当上层的吸附剂吸附到饱和后下层的吸附剂很难做到效率最大化,脱水的过程耗时耗力,且采用其对乙腈

全氟己酮有机介质的脱水效果不显著。针对以上问题,本技术专利技术人在CN 114588663 A公开的一种有机溶剂深度脱水装置基础上提出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本技术提供的脱水装置对有机介质(乙腈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包括吸附塔A、吸附塔B、后置过滤器、加热器、循环风机、液气分离器、水冷却器,氮气入口与循环风机气体入口相连,循环风机气体出口与加热器冷介质入口相连,水冷却器的热介质出口与液气分离器物料入口相连,液气分离器气体出口与循环风机气体入口相连,其特征在于,吸附塔A、吸附塔B的出料口均与后置过滤器物料入口相连,吸附塔A、吸附塔B的进料口均与原料入口相连,后置过滤器物料出口与原料入口相连,后置过滤器杂质出口与排污口相连;加热器冷介质出口分别与吸附塔A、吸附塔B的出料口相连,吸附塔A、吸附塔B的进料口分别与水冷却器的热介质入口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塔A、吸附塔B均由壳体与滤芯组成;所述壳体由上盖、下盖以及壳体组成,壳体位于上盖、下盖之间,下盖上设有进料口,上盖上设有出料口,壳体的两侧分别设有壳体入口、壳体出口,壳体出口的位置低于壳体入口;所述滤芯由上下管板、上下管帽、管束组成;上管板位于壳体与上盖之间,下管板位于壳体与下盖之间,管束位于上下管板之间,管束与上下管板接触部位均设有管帽,管束内部装填瓷球与分子筛。3.如权利要求2所述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其特征在于,管束底部铺设有细不锈钢网,细不锈钢网网眼直径小于瓷球及管帽空直径。4.如权利要求2所述氮气闭路循环再生有机介质脱水装置,其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伟吕鹏飞
申请(专利权)人:滨州黄海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