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850952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采用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纱技术,双组分混纺纱由第一组分纤维片段和第二组分纤维片段交替排列构成;首先设定双组分混纺纱中第一组分纤维片段的长度L1与第二组分纤维片段的长度L2的比值S,S≠1,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种类或者颜色不同;然后计算第一组分对应的出纤口与转杯回转轴线的垂线C1和第二组分对应的出纤口与转杯回转轴线的垂线C2之间的夹角λ;最后控制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喂入质量比为1:1,按计算得到的夹角λ进行纺制,即得双组分混纺纱。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实现纱体表面的两组分纤维段间隔距离比例的精准调控,且制得纱线强力和条干均匀度均较好。均匀度均较好。均匀度均较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纺纱及其制造
,涉及一种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表观双组分间隔分布的纱线具有鲜明的外观特点,色彩变化多样,手感丰富,可设计性强。主要是以两种不同种类或者颜色的纤维为原料进行纺制,由其制得的面料可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追求,具有很大的经济附加值。
[0003]现有技术中纺制表观双组分间隔分布纱线主要有四种方式:印染法、主辅式法、交替式法、双喂入双分梳法。
[0004](1)印染法(例如CN202011577504.1)是利用染液对绞纱段进行间隔染色,由其制得的纱线属于段彩纱的一种,受实际生产的限制,每个彩节的长度偏长且两种彩节的间隔距离的比例不能精确调控,还存在纱线色牢度差的问题,同时印染法后续会存在印染废水排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环境的污染;
[0005](2)主辅式法(例如文献(多功能三罗拉牵伸装置[C].第十五届全国花式纱线及其织物技术进步研讨会论文集.2009:122

123.))是在环锭纺细纱机上设置两根粗纱,主粗纱通过中罗拉钳口持续喂入,辅粗纱在后罗拉变频运动下间断喂入,其工艺特征是:一种颜色粗纱连续运动、另一种颜色粗纱间歇运动,其纺制的纱线在条干上就会产生明显的粗细变化;该方法利用环锭纺纱机进行纺制纱线,环锭纺纱技术具有纺纱速度偏低、卷装容量小、自动化程度低,以及工艺流程长等劣势;
[0006](3)交替式法(例如文献(两通道差动牵伸环锭纺成纱原理及纱线结构研究[D].江南大学,2019.))是在改造后的环锭细纱机上,通过两对罗拉交替式喂入两种不同组分的粗纱进行纺制成纱,第一根粗纱在后牵伸区通过牵伸作用被拉断,实现两根粗线的交替,再通过两个通道的差动牵伸配合使前粗纱尾端和后粗纱头端有重叠部分,然后利用集聚纺技术将两根粗纱在纱线截面方向汇聚、加捻成单根须条,实现两根粗纱的搭接,但是该方法利用环锭纺纱机进行纺制纱线,环锭纺纱技术具有纺纱速度偏低、卷装容量小、自动化程度低,以及工艺流程长等劣势,同时该方法的共组分粗纱停止喂给后所处位置不稳定,且难以保证重新喂入的粗纱精确搭接,因此该方法纺制纱线时在交替处容易形成粗节或出现纺纱断头;
[0007](4)双喂入双分梳法(例如CN202010285094.7)是利用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纱技术,可实现2路条子的独立喂给和分梳,形成2股独立的纤维流从各自对应的输纤通道进入同一个转杯,纤维经凝聚槽集聚后加捻成纱;当两种组分纤维的喂入质量比为1:1时,在成纱表观上呈现出的是两种组分纤维段等距间隔分布的特征;
[0008]现有的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纱技术具有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成本低、生产环境净化程度高、转杯纱强力和条干均匀度较好的优点;然而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纱技术中,两个喂给罗拉对应的左右两个出纤口在转杯内均匀分布,左右两个出纤口的中心连线过转杯回转轴线,即两个出纤口的夹角为180
°
,在成纱的表观上来看,两种组分的纤维段的间隔
长度相等,不能实现到精确调控两种纤维段的间距比例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9]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两组分纤维段的间隔距离的比例在纱线表观上不能实现精确调控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通过该方法可以精确调控纱线表观上两种组分纤维段的间隔距离的比例,因此本专利技术制得的纱线具有鲜明的外观特点,并且纱线强力好,条干性能优越。
[0010]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方案如下:
[0011]一种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采用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纱技术,双组分混纺纱的表面呈现出两种组分的纤维集聚式间隔分布的特点,由第一组分纤维片段和第二组分纤维片段交替排列构成,首先设定双组分混纺纱中第一组分纤维片段的长度L1与第二组分纤维片段的长度L2的比值S,S≠1,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种类或者颜色不同;第一组分对应的出纤口a1与第二组分对应的出纤口a2之间的连线与转杯凝聚槽所在的平面平行;
[0012]然后根据下式计算C1与C2的夹角λ,C1为a1与转杯回转轴线的垂线,C2为a2与转杯回转轴线的垂线;
[0013][0014]式中,λ的单位为
°

[0015]最后控制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喂入质量比为1:1,按计算得到的夹角λ进行纺制,即得双组分混纺纱。
[0016]为了验证本专利技术的方法是否可以精确调控纱线表观上两种组分纤维段的间隔距离的比例,本专利技术首先进行间距比例S的设定,从而知道在纱线表面上的第一组分纤维片段的长度占总纱线长度的百分比M然后通过肉眼可见成纱表面是整体呈现出两种纤维组分间隔分布的效果;接着通过高清摄影仪器拍摄连续的纱线照片,利用数字图像处理工具对这一系列的照片进行图像前期处理,获得二值图像;最后编写算法程序,获得沿纱线轴向上第一组分纤维的像素值占纱线长度方向总像素值的百分比M1,将M与M1进行比较,二者的相对误差在合理范围之内,说明纱线的设定间距比例与实际间距比例接近。
[0017]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是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技术,具有两个对称分布的喂入装置以及分梳装置,使得转杯内的气流场呈现中心对称分布的特征。相对传统的单分梳转杯纺纱技术,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技术的涡流偏小,对纤维排列改善和混合的限制更小,而且也减少了纤维缠结和断裂的机会,因此,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所纺纱线的成纱性能会更好。
[0018]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
[0019]如上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纺制过程中,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和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自条筒中引出后,分别通过两个喂给喇叭口,由喂给罗拉与喂给板握持,并积极向前输送后,分别通过两个独立的分梳辊进行梳理形成两股纤维流,两股纤维流通过各自的输纤通道的运输后,分别从两个出纤口进入转杯的凝聚槽,通过转杯的高
速旋转加捻后引出,卷绕成纱;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喂入质量比为1:1即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和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定量与两个喂给罗拉的转速的乘积一致,可通过纺纱机的控制面板进行相应数值设置。
[0020]如上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或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纤维长度为18~76mm。
[0021]如上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和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纤维长度的差值绝对值为0~13mm,当两种组分的纤维长度差异过大时,长度偏长的那一组分的纤维容易成为包缠纤维,这样会影响纱线的外观。
[0022]如上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或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纤维平均细度为0.5~5dtex。
[0023]如上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纤维平均细度为D1,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纤维平均细度为D2,E=|D1‑
D2|/D1×
100%,E的取值范围为0~20%;如果两种纤维的细度差异过大会导致纱线在加捻之后,发生纤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采用双喂入双分梳转杯纺纱技术,双组分混纺纱的表面呈现出两种组分的纤维集聚式间隔分布的特点,由第一组分纤维片段和第二组分纤维片段交替排列构成,其特征在于,首先设定双组分混纺纱中第一组分纤维片段的长度L1与第二组分纤维片段的长度L2的比值S,S≠1,第一组分和第二组分的种类或者颜色不同;第一组分对应的出纤口a1与第二组分对应的出纤口a2之间的连线与转杯凝聚槽所在的平面平行;然后根据下式计算C1与C2的夹角λ,C1为a1与转杯回转轴线的垂线,C2为a2与转杯回转轴线的垂线;式中,λ的单位为
°
;最后控制第一组分与第二组分的喂入质量比为1:1,按计算得到的夹角λ进行纺制,即得双组分混纺纱。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纺制过程中,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和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自条筒中引出后,分别通过两个喂给喇叭口,由喂给罗拉与喂给板握持,并积极向前输送后,分别通过两个独立的分梳辊进行梳理形成两股纤维流,两股纤维流通过各自的输纤通道的运输后,分别从两个出纤口进入转杯的凝聚槽,通过转杯的高速旋转加捻后引出,卷绕成纱。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或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纤维长度为18~76mm。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和第二组分对应的纤维条子的纤维长度的差值绝对值为0~13mm。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组分混纺纱的纺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组分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玲汪军丁倩周非凡陈毅王一凝
申请(专利权)人:东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