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50687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该装置包括气缸总成、回位弹簧、扰流片移动活塞、扰流片和扰流片回退槽;气缸总成固定在液力缓速器壳体上;扰流片设置于液力缓速器定转子之间且位于液力缓速器定子外缘处;扰流片移动活塞布置于液力缓速器壳体上的圆柱导向孔中且与扰流片连接;扰流片移动活塞与气缸活塞固定连接;回位弹簧设置在扰流片移动活塞和气缸缸筒之间;扰流片回退槽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中,且平行于液力缓速器定子端面。该装置降低了液力缓速器空载能耗装置的制造难度,提高了降空载能耗装置的可靠性,降低了平均故障率,产品的总服务周期内的使用成本亦能有较大降低。务周期内的使用成本亦能有较大降低。务周期内的使用成本亦能有较大降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列车等的辅助制动总成液力缓速器,尤其是涉及一种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在国家节能减排的大环境下,国家对商用车、列车等的油耗指标提出了更严格要求,各个厂家采用轻量化设计、更经济的动力装置等。而加装了液力缓速器的车辆,尤其是在高速行驶时液力缓速器的空载能耗不能忽视,如不采用有效、可靠的降空载能耗办法,车辆燃油经济性会变差。
[0003]目前市场上采用的液力缓速器降低空载能耗的办法有两种,第一种是利用无自锁能力的螺旋花键结构,空载时压缩弹簧给液力缓速器转子一个轴向力,转子会沿着无自锁能力的螺旋花键轴向远离定子,即拉大了定转子的间隙,这样降低了空载时定转子之间的油雾循环,也就降低了空载能耗。但是第一种方法加工难度太大,螺旋花键拉刀制造成本是直花键的4倍以上,并且需要在更昂贵的立式拉床上加工,即其经济性较差;另外此螺旋花键副为保证能自由快速移动,花键副的侧隙较大,这就造成了长时间使用后,由于磨损较大,花键副间隙越来越大,导致传动花键副过早失效。 第二种办法是在定转子之间布置了空载扰流片,能有效阻扰了空载时油雾混合物在定转子之间的循环流动,即降低了空载功率损失。第二种办法扰流片移动的动力源来自液力缓速器工作时工作腔注入压力油,油压推动活塞运动,从而带动扰流片远离定转子的工作循环腔。但是在扰流片远离工作循环腔同时,扰流片两侧受高速高压油液冲击,即扰流片是在有较大载荷的工况下移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扰流片与工作腔壳体发生较大摩擦,造成工作壳体和扰流片过早失效。专利CN217081187U所涉及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由于其液压油路设计的不够完善,在极端寒冷天气条件下,在低速、小制动扭矩工况时,液力缓速器的制动响应时间会较长,达不到快速制动的理想预期效果。
[0004]目前市场上的液力缓速器的降空载能耗方案要么是制造难度大,要么是可靠性较低,平均故障率较高,维修拆解费用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鉴于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靠性高的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
[0006]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包括由气缸进排气通道、气缸盖、气缸活塞、活塞密封圈、气缸缸筒和活塞杆封圈组成的气缸总成,还包括回位弹簧、扰流片移动活塞、扰流片和扰流片回退槽;其中,所述气缸总成固定在液力缓速器壳体上;所述扰流片设置于液力缓速器定转子之间且位于液力缓速器定子外缘处;所述扰流片移动活塞布置于所述液力缓速器壳体上的圆柱导向孔中且与所述扰流片连接;所述扰流片移动活塞与气缸活塞固定连接;所述活塞密封圈嵌入气缸活塞
设有的密封槽里;所述回位弹簧设置在所述扰流片移动活塞和气缸缸筒之间;所述扰流片回退槽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中,且平行于液力缓速器定子端面。
[0007]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设计降低了液力缓速器空载能耗装置的制造难度,提高了降空载能耗装置的可靠性,降低了平均故障率,产品的总服务周期内的使用成本也能有较大降低。
附图说明
[0008]图1是本技术安装在液力缓速器的空载状态截面图;
[0009]图2是本技术安装在液力缓速器的工作状态截面图;
[0010]图3是图2中B部分的放大图;
[0011]图4是图2中A

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0013]如图1至图4所示,一种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气缸进排气通道1、气缸盖2、气缸活塞3、活塞密封圈4、气缸缸筒5和活塞杆封圈6组成的气缸总成,还包括回位弹簧7、扰流片移动活塞8、扰流片9和扰流片回退槽11;其中,气缸总成通过螺栓固定在液力缓速器壳体10上;扰流片9设置于液力缓速器定子12与转子13之间且位于液力缓速器定子12外缘处;扰流片移动活塞8布置于液力缓速器壳体10上的圆柱导向孔中且与扰流片9连接;扰流片移动活塞8与气缸活塞3采用螺栓固定连接;活塞密封圈4嵌入气缸活塞3设有的密封槽里;回位弹簧7设置在扰流片移动活塞8和气缸缸筒5之间;扰流片回退槽11设置在液力缓速器壳体10中,且平行于液力缓速器定子12端面。
[0014]本实施例的扰流片9上设置两个导向部位,两个导向部位为第一导向部位9.1和第二导向部位9.2,第一导向部位9.1和第二导向部位9.2在扰流片9伸出状态下位于扰流片回退槽11中。
[0015]本实施例的扰流片9上设有T型卡槽9.3,扰流片移动活塞8通过扰流片9上的T型卡槽9.3与扰流片9柔性连接;扰流片移动活塞8沿其轴线8.1任意旋转而不会带动扰流片9旋转。
[0016]本技术工作原理:本设计具有两种状态:液力缓速器工作状态和液力缓速器空载状态。液力缓速器工作时,扰流片9退回至扰流片回退槽11中;液力缓速器空载状态时,扰流片9在回位弹簧7推动下从扰流片回退槽11中伸出,插入定子12与转子13之间的间隙当中,且与定转子无接触。当液力缓速器关闭时,气缸内部的高压气体通过气缸进排气通道1排至大气环境中,回位弹簧7处于压缩状态,在回位弹簧7推力下,扰流片移动活塞8在液力缓速器壳体10的圆柱导向孔中,沿着径向往液力缓速器轴心方向移动,进而带动扰流片9进入定子12与转子13之间的间隙中。扰流片9移入定转子之间的间隙中后,有效阻碍了定转子之间的油雾混合物循环流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液力缓速器空载时的燃油消耗。
[0017]当液力缓速器工作时,同时有车辆储气罐的高压气体通过气缸进排气通道1进入气缸总成,气缸活塞3在气控力作用下迅速远离液力缓速器轴心方向移动,同时带动扰流片移动活塞8也迅速移动,最终扰流片9在扰流片移动活塞8的作用下被迅速带入扰流片回退
槽11中。由于车辆储气罐的高压气体的传输速度极快,扰流片9从定转子之间退回至扰流片回退槽11的这个过程中,液力缓速器的工作压力油仍未被注入定转子之间。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扰流片9未受到液力缓速器的工作压力油的高速冲击,即扰流片在空载状态下往复移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扰流片9和液力缓速器壳体10之间的摩擦,也就大大提高了该降空载能耗装置的使用寿命。
[0018]尤其是用于机动车传动系的液力减速器,例如用于载重汽车或者有轨车辆的液力减速器,该液力减速器具有本设计的降空载能耗装置就可以有效降低由加装液力缓速器额外引起的燃油消耗,同时也能有效降低液力缓速器维修成本,液力缓速器使用可靠性大大提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控驱动扰流片结构的液力缓速器降空载能耗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气缸进排气通道(1)、气缸盖(2)、气缸活塞(3)、活塞密封圈(4)、气缸缸筒(5)和活塞杆封圈(6)组成的气缸总成,还包括回位弹簧(7)、扰流片移动活塞(8)、扰流片(9)和扰流片回退槽(11);其中,所述气缸总成固定在液力缓速器壳体(10)上;所述扰流片(9)设置于液力缓速器定转子之间且位于液力缓速器定子(12)外缘处;所述扰流片移动活塞(8)布置于所述液力缓速器壳体(10)上的圆柱导向孔中且与所述扰流片(9)连接;所述扰流片移动活塞(8)与气缸活塞(3)固定连接;所述活塞密封圈(4)嵌入气缸活塞(3)设有的密封槽里;所述回位弹簧(7)设置在所述扰流片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鸿强郭晓鹏张卫国杨森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裕峻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