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552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9 16: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支撑结构技术领域,且公开了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解决了现有燃机支撑结构在与燃机进行安装拆卸时十分不便的问题,其包括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安装板,安装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四个安装杆,四个安装杆的顶部之间固定安装有燃机本体,安装板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装置底座顶部的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部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均固定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螺纹套筒的左右两侧均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杆;本支撑结构可以快速便捷的完成对燃机本体的安拆,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提高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支撑结构
,具体为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燃气轮机是以空气为介质,靠高温燃气推动涡轮机械连续做功的大功率、高性能动力机械;它主要是由压气机、燃烧室和涡轮三大部件组成,再配以进气、排气、控制、传动和其他辅助系统;当燃气轮机机组启动成功后,燃气轮机就会开始进入稳定的热力学循环过程;压气机连续不断地从外界大气中吸入空气并增压,这个过程可以认为是压气机动能向空气热能和势能的转换,被压缩后的空气温度升高有利于与燃料进行更猛烈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速度和程度与温度成正比),更大的膨胀比也有利于压缩空气燃烧后释放更大的能量;现有燃机支撑结构在与燃机安装链接时以及需要将燃机拆卸下来维修时十分不便,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技术提供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燃机支撑结构在与燃机进行安装拆卸时十分不便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包括装置底座,所述装置底座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安装板,安装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四个安装杆,四个安装杆的顶部之间固定安装有燃机本体,安装板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装置底座顶部的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内部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均固定安装有螺纹杆,螺纹杆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螺纹套筒的左右两侧均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杆,第一传动杆远离螺纹套筒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传动杆,第二传动杆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夹持杆,第二传动杆远离夹持杆的一端均转动安装有定位转轴,定位转轴的两端均与第一安装槽的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板的顶部且位于通槽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接槽,卡接槽与夹持杆相匹配。
[0005]优选的,所述螺纹套筒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旋转接头,旋转接头远离螺纹套筒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辅助杆,辅助杆远离旋转接头的一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滑块,第一安装槽的前后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第一滑块均安装在第一滑槽的内部。
[0006]优选的,所述装置底座底部的两侧均对称开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槽,四个第二安装槽沿装置底座底部的四角分布,第二安装槽内部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驱动气缸,驱动气缸的传动端均固定安装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万向轮。
[0007]优选的,所述连接块的两侧均固定安装有连接杆,连接杆远离连接块的一端均固定安装有第二滑块,第二安装槽的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二滑槽,第二滑块均安装在第二滑槽的内部。
[000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09](1)、在安装时,操作人员将安装板放置在装置底座上,且将通槽与第一安装槽对
齐,而后启动驱动电机带动螺纹杆正转,螺纹杆转动时带动螺纹套筒上移,螺纹套筒上移时通过辅助杆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增加了螺纹套筒移动时的稳定性,螺纹套筒上移时通过第一传动杆推动第二传动杆沿着定位转轴向外侧转动,第二传动杆向外侧转动时带动夹持杆卡入卡接槽的内部,进而可以快速的完成对燃机本体的安装;拆卸时,启动驱动电机带动螺纹杆反转,螺纹杆转动时带动螺纹套筒下移,螺纹套筒下移时通过辅助杆带动第一滑块在第一滑槽的内部滑动,增加了螺纹套筒移动时的稳定性,螺纹套筒下移时通过第一传动杆拉动第二传动杆沿着定位转轴向内侧转动,第二传动杆向内侧转动时带动夹持杆退出卡接槽的内部,进而可以快速的完成对燃机本体的拆卸;从而可以快速便捷的完成对燃机本体的安拆,减少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
[0010](2)、需要移动燃机本体时,操作人员启动驱动气缸伸展,驱动气缸通过连接块带动万向轮下移,连接块下移时通过连接杆带动第二滑块在第二滑槽的内部滑动,增加了其移动时的稳定性,万向轮下移至与地面相接触并将装置整个撑起,进而操作人员通过推动万向轮滚动即可带动燃机本体进行移动,使用时十分便捷。
附图说明
[0011]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
[0012]在附图中:
[0013]图1为本技术支撑结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图1的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图1的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6]图4为本技术支撑结构局部结构示意图;
[0017]图中:1、装置底座;2、安装板;3、安装杆;4、燃机本体;5、通槽;6、第一安装槽;7、驱动电机;8、螺纹杆;9、螺纹套筒;10、第一传动杆;11、第二传动杆;12、夹持杆;13、定位转轴;14、卡接槽;15、旋转接头;16、辅助杆;17、第一滑块;18、第一滑槽;19、第二安装槽;20、驱动气缸;21、连接块;22、万向轮;23、连接杆;24、第二滑块;25、第二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由图1至图4给出,本技术包括装置底座1,装置底座1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安装板2,安装板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四个安装杆3,四个安装杆3的顶部之间固定安装有燃机本体4,安装板2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5,装置底座1顶部的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6,第一安装槽6内部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均固定安装有螺纹杆8,螺纹杆8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9,螺纹套筒9的左右两侧均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杆10,第一传动杆10远离螺纹套筒9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传动杆11,第二传动杆11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夹持杆12,第二传动杆11远离夹持杆12的一端均转动安装有定位转轴
13,定位转轴13的两端均与第一安装槽6的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板2的顶部且位于通槽5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接槽14,卡接槽14与夹持杆12相匹配;螺纹套筒9的前后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旋转接头15,旋转接头15远离螺纹套筒9的一侧均转动安装有辅助杆16,辅助杆16远离旋转接头15的一端均转动安装有第一滑块17,第一安装槽6的前后两侧内壁均开设有第一滑槽18,第一滑块17均安装在第一滑槽18的内部。
[0020]在安装时,操作人员将安装板2放置在装置底座1上,且将通槽5与第一安装槽6对齐,而后启动驱动电机7带动螺纹杆8正转,螺纹杆8转动时带动螺纹套筒9上移,螺纹套筒9上移时通过辅助杆16带动第一滑块17在第一滑槽18的内部滑动,增加了螺纹套筒9移动时的稳定性,螺纹套筒9上移时通过第一传动杆10推动第二传动杆11沿着定位转轴13向外侧转动,第二传动杆11向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包括装置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底座(1)的顶部活动安装有安装板(2),安装板(2)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四个安装杆(3),四个安装杆(3)的顶部之间固定安装有燃机本体(4),安装板(2)表面的两侧均开设有通槽(5),装置底座(1)顶部的两侧表面均开设有第一安装槽(6),第一安装槽(6)内部的底部均固定安装有驱动电机(7),驱动电机(7)的输出端均固定安装有螺纹杆(8),螺纹杆(8)的表面均螺纹连接有螺纹套筒(9),螺纹套筒(9)的左右两侧均转动安装有第一传动杆(10),第一传动杆(10)远离螺纹套筒(9)的一端均转动连接有第二传动杆(11),第二传动杆(11)的顶部均固定安装有夹持杆(12),第二传动杆(11)远离夹持杆(12)的一端均转动安装有定位转轴(13),定位转轴(13)的两端均与第一安装槽(6)的前后两侧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板(2)的顶部且位于通槽(5)的两侧均开设有卡接槽(14),卡接槽(14)与夹持杆(12)相匹配。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增加燃机稳固性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青生余家平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兴业汽轮机配件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