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50070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所述马鞍形工件具有从左右两侧向中央逐渐凹陷形成的山谷部和位于前端的从前后两侧向中间隆起的山脊部。所述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和下模芯,所述下模芯能够相对所述下模板上下移动;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所述下模板具有弧形凹陷部,所述上模板具有与所述弧形凹陷部对应的弧形凸起;所述下模芯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导凸块和第二引导凸块,所述第一引导凸块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左侧最高点,第二引导凸块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右侧最高点。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对板材进行冲压形成马鞍形工件,工件的厚度均匀,表面平滑。面平滑。面平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尤其涉及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

技术介绍

[0002]冲压模具是在冷冲压加工中,将材料(金属或非金属)加工成零件(或半成品)的一种特殊工艺装备。现有的冲压模具一般是通过平面的金属板材的冲压,使之形成不同形状和具有不同弧度的表面。对于带有多个不同弧面的工件成型,弧面部分由于原有的金属板材延伸不均匀,容易发生延伸过大的区域厚度低于工艺要求,材料聚集的部分发生皱褶,无法满足客户的部件成型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可对板材进行冲压形成马鞍形工件,工件的厚度均匀,表面平滑。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所述马鞍形工件具有从左右两侧向中央逐渐凹陷形成的山谷部和位于前端的从前后两侧向中间隆起的山脊部。所述成型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和下模芯,所述下模芯能够相对所述下模板上下移动;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所述下模板具有弧形凹陷部,所述上模板具有与所述弧形凹陷部对应的弧形凸起;所述下模芯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导凸块和第二引导凸块,所述第一引导凸块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左侧最高点,第二引导凸块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右侧最高点。
[0005]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模板中央设有模芯孔,所述下模芯设于所述模芯孔中,所述下模芯与模芯驱动机构连接。
[0006]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模板表面围绕所述模芯孔设有拉延筋。
[0007]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拉延筋包括设于所述模芯孔左右两侧的左拉延筋和右拉延筋;所述马鞍形工件前后边沿具有预设斜面,所述拉延筋还包括所述模芯孔前后两侧并与所述预设斜面平行的前拉延筋和后拉延筋。
[0008]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上模板包括上模成型腔,所述上模成型腔周边设有与所述拉延筋配合的拉延筋配合腔。
[0009]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引导凸块为T型,其包括横向延展部和位于所述横向延展部中央的纵向引导部,所述纵向引导部两侧为弧形,所述纵向引导部末端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前端连接。
[0010]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下模芯具有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轮廓匹配的成型表面,所述成型表面的前后边沿具有平滑过渡面,所述平滑过渡面与横向引导面连接。
[0011]作为上述方案的改进,所述第一引导凸块和第二引导凸块的上表面均具有预设弧度。
[0012]实施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3]本模具相对上下移动的下模芯和下模板,并在下模板设置弧形凹陷部,在合模过程先通过下模板的弧形凹陷部与上模板配合,进行第一次成型;再驱动下模芯向上模方向移动,对工件进行二次成型。工件二次成型后,可以移至另外的冲压模具将工件的核心部位冲出,得到最终成品。采用本模具,在一次成型时,使得工件形成与最终产品大致轮廓相近的形状,在二次成型时将工件的核心部位压制成最终产品的形状,通过两次压制,能够减少工件在二次成型时的形变量,即减少板材的拉伸率和堆积程度,提升冲压件的形状精度和力学性能。
[0014]另一方面,所述下模芯具有第一引导凸块和第二引导凸块,通过设置第一引导凸块和第二引导凸块,能够增大工件左右两侧的物料送入中部区域的阻力,减缓工件左右两侧的进料速度,避免工件左右端由于冲压形变较小而发生物料堆积。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压制形成的板材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马鞍形工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上模结构示意图;
[0019]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下模结构示意图;
[0020]图6是图5所示的下模芯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专利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专利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限定。
[0022]如图1

图6所示,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所述马鞍形工件100具有从左右两侧向中央逐渐凹陷形成的山谷部101和位于前端的从前后两侧向中间隆起的山脊部102。所述成型模具包括上模1和下模2,所述下模2包括下模板21和下模芯22,所述下模芯22能够相对所述下模板21上下移动;所述上模1包括上模板11;所述下模板21具有弧形凹陷部211,所述上模板11具有与所述弧形凹陷部211对应的弧形凸起111;所述下模芯22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导凸块221和第二引导凸块222,所述第一引导凸块221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100的左侧最高点,第二引导凸块222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100的右侧最高点。
[0023]本模具根据马鞍形工件100的整体特征,设计了与之匹配的模具,通过设计能够相对上下移动的下模芯22和下模板21,并在下模板21设置弧形凹陷部211,在合模过程先通过下模板21的弧形凹陷部211与上模板11配合,进行第一次成型;再驱动下模芯22向上模1方向移动,对工件进行二次成型。工件二次成型后,可以移至另外的冲压模具将工件的核心部位冲出,得到最终成品。采用本模具,在一次成型时,使得工件形成与最终产品大致轮廓相近的形状,在二次成型时将工件的核心部位压制成最终产品的形状,通过两次压制,能够减少工件在二次成型时的形变量,即减少板材的拉伸率和堆积程度,提升冲压件的形状精度和力学性能。
[0024]另一方面,所述下模芯22具有第一引导凸块221和第二引导凸块222,通过设置第一引导凸块221和第二引导凸块222,能够增大工件左右两侧的物料送入中部区域的阻力,减缓工件左右两侧的进料速度,避免工件左右端由于冲压形变较小而发生物料堆积。
[0025]为了实现上述设计,保证下模芯22和下模板21能够相对移动,所述下模板21中央设有模芯孔212,所述下模芯22设于所述模芯孔212中,所述下模芯22与模芯驱动机构连接。具体地,所述模芯驱动机构可以是独立设置的液压缸,所述液压缸通过模芯连接板23与下模芯22连接,驱动下模芯22独立升降。
[0026]由于本工件具有正向和反向的弧面,以及与之连接的平面部位,结构复杂,为了进一步保证成型后的工件厚度的均匀性。所述下模板21表面围绕所述模芯孔212设有拉延筋。所述上模板11包括上模成型腔112,所述上模成型腔112周边设有与所述拉延筋配合的拉延筋配合腔113。
[0027]具体地,所述拉延筋包括设于所述模芯孔212左右两侧的左拉延筋213和右拉延筋214;所述马鞍形工件100前后边沿具有预设斜面103,所述拉延筋还包括所述模芯孔212前后两侧并与所述预设斜面103平行的前拉延筋215和后拉延筋216。当上模板11和下模板21合模时,待压制的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所述马鞍形工件具有从左右两侧向中央逐渐凹陷形成的山谷部和位于前端的从前后两侧向中间隆起的山脊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和下模,所述下模包括下模板和下模芯,所述下模芯能够相对所述下模板上下移动;所述上模包括上模板;所述下模板具有弧形凹陷部,所述上模板具有与所述弧形凹陷部对应的弧形凸起;所述下模芯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引导凸块和第二引导凸块,所述第一引导凸块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左侧最高点,第二引导凸块高于所述马鞍形工件的右侧最高点。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中央设有模芯孔,所述下模芯设于所述模芯孔中,所述下模芯与模芯驱动机构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板表面围绕所述模芯孔设有拉延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马鞍形工件的成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延筋包括设于所述模芯孔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席闯伟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南海万圣锋模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