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流体、热管理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99911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8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集流体、热管理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集流体,用于电池的热管理组件,包括壳体和分隔部。壳体具有集流腔,所述集流腔用于与所述热管理组件的多个换热通道相连。在壳体上设置分隔部,将集流腔分隔成多个凹腔,多个换热通道通过多个凹腔串联连通,可改善集流体单一腔体导致的电池单体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集流体、热管理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电池
,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集流体、热管理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池单体广泛用于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电瓶车、电动汽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电动玩具汽车、电动玩具轮船、电动玩具飞机和电动工具等等。
[0003]在电池技术的发展中,如何降低电池的热失控风险,是电池技术中的一个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集流体、热管理组件、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其能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0005]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流体,用于电池的热管理组件,包括壳体和分隔部。壳体具有集流腔,集流腔用于与热管理组件的多个换热通道相连。分隔部设于集流腔中,集流腔包括多个凹腔,分隔部将多个凹腔隔开,各凹腔用于与至少一个换热通道连通。
[0006]在壳体上设置分隔部,将集流腔分隔成多个凹腔,多个换热通道通过多个凹腔串联连通,可改善集流体单一腔体导致的电池单体受热不均的现象,提高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0007]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和分隔部为一体形成结构。
[0008]一体形成的设置方式不仅可显著提高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而且也显著提高了分隔部和壳体在连接处的密封性,降低相邻的凹腔发生串流的风险,减轻换热液体的混合导致的温度上升或下降的情况,提高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0009]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腔包括容纳凹部,容纳凹部从壳体的面向换热通道的一端凹陷;多个凹腔从容纳凹部的底面向背离容纳凹部的一侧凹陷。
[0010]容纳凹部的底面可对具有换热通道的部件起到定位的作用,便于安装;容纳凹部的侧面可增大与具有换热通道的部件的连接面积,增加连接的可靠性。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容纳凹部的底面包括环形部,环形部位于凹腔的外周侧。
[0012]在凹腔的外周侧设置环形部,可进一步增大与凹腔连通的部件的作用面积,便于该部件的定位和安装。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凹腔包括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集流体包括第一接头,第一接头连接于壳体,集流体具有连通第一接头和第一凹腔的第一通道。
[0014]通过第一通道连通第一接头和第一凹腔,相比于将第一接头和第一凹腔直接相连通的方案来说,该种设置方式无需过多设计第一接头的形状,只需在壳体上设置第一通道将二者连通即可,为第一接头和第一凹腔的布置提供了方便。
[0015]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和第一接头一体设置。
[0016]壳体和第一接头采用一体设置的方式制作,可以显著提高二者在连接处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集流体使用的耐久性。并且,一体设置使得壳体和第一接头在连接处具有极高的密封性能,减少了换热液体流出的体积,从而提高了换热效果,降低了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0017]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体还包括第二接头,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分别安装于壳体的两侧,第二接头与第一接头连通。
[0018]第二接头用于将第一接头中的换热液体导出至相邻集流体中,实现换热液体在多个集流体中的流通,从而对多个电池单体进行换热。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设有定位部,定位部与外部的基准件配合。
[0020]通过在壳体上设置定位部,定位部与外部的基准件相配合,用于实现集流体的定位甚至固定,从而便于将多个集流体装配于一起。
[0021]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换热板和第一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集流体,换热板形成有多个换热通道,壳体连接于换热板的端部并封闭多个换热通道,各凹腔与至少一个换热通道连通。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板包括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板本体中的多个隔挡部,多个隔挡部用于将板本体分隔成多个换热通道。
[0023]多个隔挡部将板本体分隔成多个换热通道,使得多个换热通道彼此独立,降低了换热液体在相邻的换热通道中串流的风险,从而提高换热效果,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还包括挡板,挡板位于换热板和集流体之间,挡板用于将部分的换热通道与集流腔隔开。
[0025]挡板用于将部分的换热通道与集流腔隔开,即集流腔并不与其正对的所有换热通道连通,仅与部分的换热通道连通,对于换热板来说,其中的部分换热通道并不流通换热液体,如此一来,则可在满足换热要求的前提下,减少换热液体的体积,进而减轻电池的重量。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与集流体一体形成;和/或,挡板与换热板一体形成。将挡板与集流体和换热板中的至少一者一体形成,可简化后续的加工工艺,而且一体形成的两者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能。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流腔包括容纳凹部,容纳凹部从壳体的面向换热板的一端凹陷,多个凹腔从容纳凹部的底面向背离容纳凹部的一侧凹陷;挡板连接于容纳凹部的底面。
[0028]将挡板连接于容纳凹部的底面,可增大挡板与集流体的接触面积,容纳凹部对挡板起到定位作用,便于安装,并且,壳体可对挡板起到保护作用。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具有多个避让孔,凹腔通过对应的避让孔与换热通道连通。
[0030]设置避让孔连通凹腔和换热通道,相比于设置多个封堵板进行封堵的方式来说,避让孔的存在可使一个挡板替代多个封堵板,便于安装。
[0031]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的数量为二,两个挡板对应设置于换热通道的两端,两个挡板的避让孔在两个挡板的排列方向一一对应。
[0032]设置两个挡板对换热通道的两端进行封堵,相比于一端封堵、一端不堵的方式来说,可使得换热液体始终处于流通状态,改善因一端封堵、一端不堵导致的换热液体在一端
被封堵的换热通道中的滞留问题,进而提高换热效果,降低电池发生热失控的风险。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面向换热板,挡板包括凸出于第一表面的凸部,凸部与换热通道的侧壁插接配合。
[0034]设置与换热通道侧壁插接的凸部,使凸部与换热板贴合的更为紧密,方便二者的连接,也方便二者后续与集流体的连接。同时,凸部也在挡板装配于换热板时形成定位作用。
[0035]在一些实施例中,挡板包括凹部,凹部相对于第二表面凹陷,凹部与凸部相对设置。
[0036]设置凹部,可减轻挡板的重量,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
[0037]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电池单体和第二方面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热管理组件,热管理组件用于调节电池单体的温度。
[0038]在一些实施例中,热管理组件的数量有多个,多个热管理组件依次布置,相邻的热管理组件之间设有电池单体。如此一来,热管理组件的两侧均可对电池单体进行换热,换热效率较高,降低了电池的热失控风险。
[0039]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池还包括连接管,连接管用于连通相邻的热管理组件。
[0040]通过连接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集流体,用于电池的热管理组件,包括:壳体,具有集流腔,所述集流腔用于与所述热管理组件的多个换热通道相连;分隔部,设于所述集流腔中,所述集流腔包括多个凹腔,所述分隔部将多个所述凹腔隔开,各所述凹腔用于与至少一个所述换热通道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流体,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分隔部为一体形成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集流体,其中,所述集流腔包括容纳凹部,所述容纳凹部从所述壳体的面向所述换热通道的一端凹陷;多个所述凹腔从所述容纳凹部的底面向背离所述容纳凹部的一侧凹陷。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流体,其中,所述容纳凹部的底面包括环形部,所述环形部位于所述凹腔的外周侧。5.根据权利要求1

4任一项所述的集流体,其中,多个所述凹腔包括第一凹腔和第二凹腔;所述集流体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一接头连接于所述壳体,所述集流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一凹腔的第一通道。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流体,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第一接头一体设置。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集流体,还包括第二接头,所述第一接头和所述第二接头分别安装于壳体的两侧,所述第二接头与所述第一接头连通。8.根据权利要求1

7任一项所述的集流体,所述壳体设有定位部,所述定位部用于与外部的基准件配合。9.一种热管理组件,包括:换热板,形成有多个换热通道;如权利要求1

8任一项的所述集流体,所述壳体连接于所述换热板的端部并封闭所述多个换热通道,各所述凹腔与至少一个所述换热通道连通。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管理组件,其中,所述换热板包括板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板本体中的多个隔挡部,多个所述隔挡部用于将所述板本体分隔成多个所述换热通道。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热管理组件,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飞亭侯跃攀黄小腾陈智明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