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39386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5 17: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所述换热结构包括换热板和连通件,所述换热板具有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一通道及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二通道;连通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区域及靠近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区域,所述连通件在所述第一区域处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连通件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的强化换热结构,和/或,所述连通件在所述第二区域处设置有用于减弱所述连通件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的弱化换热结构。本申请主要解决现有的换热结构存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的温差较大的技术问题。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的温差较大的技术问题。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的温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热交换的
,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的换热结构包括供物体冷却及供物体加热两种,换热结构上通常设计有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入的进液通道以及用于供换热介质向外流出的出液通道,换热介质在换热结构内流动时将会和换热结构进行热量交换,使得进液通道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和出液通道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相差较大,具体理解请参阅以下两段:
[0003]当换热结构应用在冷却的使用场景时,作为冷却液的换热介质从进液通道进入并最终从出液通道向外流出,此时作为冷却液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将随着冷却作用而在流动方向上逐渐升高,从而使得进液通道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低于出液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温度;
[0004]当换热结构应用在加热的使用场景时,作为热源的换热介质从进液通道进入并最终从出液通道向外流出,此时作为热源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将随着加热作用而流动方向上逐渐降低,从而使得进液通道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高于出液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温度;
[0005]综上可知,现有的换热结构存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温差较大的技术问题,若使用现有的换热结构给电池的正极及负极降低时,则会存在电池正极温度和电池负极温度相差较大的问题,电池两电极的温差较大不利于电池性能的发挥,且还会对电池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结构及电池包,主要解决现有的换热结构存在进液通道和出液通道的温差较大的技术问题。
[0007]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换热结构,包括:
[0009]换热板,具有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一通道及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二通道;
[0010]连通件,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连通通道,所述连通通道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区域及靠近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区域,所述连通件在所述第一区域处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连通件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的强化换热结构,和/或,所述连通件在所述第二区域处设置有用于减弱所述连通件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的弱化换热结构。
[0011]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连通件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管件、第二管件及连通管;
[0012]所述第一管件内具有第一流道、所述第二管件内具有第二流道,所述连通管内具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的连通流道,所述第一流道、所述第二流道及所述连通流道共同构成所述连通通道;
[0013]所述第一管件及所述第二管件分别与所述换热板连接,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所述第二通道相连通。
[0014]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强化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件的第一流道内,所述弱化换热结构设置于所述连通管远离所述第一管件的端部。
[0015]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强化换热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件内壁的凸起结构,所述凸起结构在远离所述第一管件内壁的一侧形成凹陷结构。
[0016]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管件的内壁设置有至少两排沿所述第一管件的轴向方向布置的凸起结构组,每排所述凸起结构组至少包括一个凸起结构,相邻所述凸起结构组的凸起结构之间沿所述第一管件的轴向方向互相错开。
[0017]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各排所述凸起结构组内的相邻两个所述凸起结构之间的最短间距大于所述凸起结构最大的外形尺寸。
[0018]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凸起结构沿所述第一管件的轴向方向延伸,多个所述凸起结构沿着所述第一管件的周向间隔设置。
[0019]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弱化换热结构包括圆弧结构,所述圆弧结构的内壁直径与所述连通管的内径相等。
[0020]在其中一个技术方案中,所述换热板上开设有用于限制所述第一管件位置的第一限位槽及用于限制所述第二管件位置的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管件的部分插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槽内并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底,所述第二管件的部分插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槽内并抵接于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底,所述第一限位槽的槽底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一通道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二限位槽的槽底开设有用于连通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第二通孔。
[0021]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池包,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及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所述换热结构,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一电极直接或间接抵接于所述换热板设有的所述第一通道的外壁上,所述电池单体的第二电极直接或间接抵接于所述换热板设有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外壁上,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相邻且平行设置,所述连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的一端。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结构至少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23]本方案的第一通道相当于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进液通道,第二通道相当于
技术介绍
中提到的出液通道,本方案的连通件用于连通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本方案的连通件在靠近第一通道的第一区域设置了强化换热结构,强化换热结构能够增强连通件和第一区域内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本方案的连通件还在靠近第二通道的第二区域设置了弱化换热结构,弱化换热结构能够减弱连通件和第二区域内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具体分析可参阅如下两段内容:
[0024]当换热结构用于冷却物体时,强化换热结构由于强制换热而提高了第一区域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由于第一区域和第一通道相邻布置,因此适当提高了第一通道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弱化换热结构由于弱化换热而降低了第二区域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由于第二区域和第二通道相邻布置,因此适当降低了第二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从而缩小了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温差;
[0025]当换热结构用于加热物体时,强化换热结构由于强制换热而降低了第一区域内的
换热介质的温度,由于第一区域和第一通道相邻布置,因此适当降低了第一通道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弱化换热结构由于弱化换热而提高了第二区域内的换热介质的温度,由于第二区域和第二通道相邻布置,因此适当提高了第二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温度,从而缩小了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温差;
[0026]当对于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内的换热介质温差可允许的范围较大时,第一区域处的强化换热结构和第二区域处的弱化换热结构可以择一采用。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0028]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换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2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结构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3为图1中所示的换热结构的俯视图;
[0031]图4为图3中A

A处的剖视图;
[0032]图5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换热板(10),具有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入的第一通道(101)及用于供换热介质流出的第二通道(102);连通件(20),具有连通所述第一通道(101)和所述第二通道(102)的连通通道(204),所述连通通道(204)包括靠近所述第一通道(101)的第一区域(205)及靠近所述第二通道(102)的第二区域(206),所述连通件(20)在所述第一区域(205)处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连通件(20)和位于所述第一区域(205)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的强化换热结构(30),和/或,所述连通件(20)在所述第二区域(206)处设置有用于减弱所述连通件(20)和位于所述第二区域(206)的换热介质的对流换热的弱化换热结构(4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件(2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管件(201)、第二管件(202)及连通管(203);所述第一管件(201)内具有第一流道(2011)、所述第二管件(202)内具有第二流道(2021),所述连通管(203)内具有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流道(2011)和所述第二流道(2021)的连通流道(2031),所述第一流道(2011)、所述第二流道(2021)及所述连通流道(2031)共同构成所述连通通道(204);所述第一管件(201)及所述第二管件(202)分别与所述换热板(10)连接,且所述第一流道(2011)与所述第一通道(101)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2021)与所述第二通道(102)相连通。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换热结构(30)设置于所述第一管件(201)的第一流道(2011)内,所述弱化换热结构(40)设置于所述连通管(203)远离所述第一管件(201)的端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化换热结构(30)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第一管件(201)内壁的凸起结构(301),所述凸起结构(301)在远离所述第一管件(201)内壁的一侧形成凹陷结构(2012)。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件(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艳峰刘春艳彭虹荃金佺良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