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96392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6
一种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热泵系统包括用于检测热泵系统的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器和用于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器,包括以下步骤:热泵系统启动制热模式,压缩机启动运行5秒后;热泵系统的中控器按照每1.2s一次的频率进行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并将首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1;中控器根据适时获取的实际环境温度d0从热泵系统的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中查到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盘管温度的前后实际差值与理论差值的比较,来控制热泵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压缩机保护,具有安全可靠的特点。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对于热泵系统在使用定速风机时,当定速风机失效后,使得热泵系统出现蒸发能力不足,导致液态制冷剂回到压缩机,使压缩机容易出现液击而损坏。
[0003]中国专利文献号CN106765903A于2017年05月31日公开了一种用于空调系统的外风机的控制方法,包括:判断空调系统的运行模式并获取室内侧管路温度;若室内侧管路温度小于第一预设防高温,则提高室外风机的档位以提高冷媒的制热量;若所述室内侧管路温度大于等于所述第二预设防高温,则使得室外风机降档或停止运行以降低冷媒的制热量;获取压缩机的实际油温过热度,若所述实际油温过热度小于所述预设油温过热度,则使得所述室外风机升档或重新开启运行。所述第一预设防高温为所述空调系统处于防高温状态的临界值;所述第二预设防高温为所述空调系统处于防高温状态的最大值。这种控制方法不够理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旨在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
[0005]按此目的设计的一种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热泵系统包括位于冷媒侧的盘管换热器和位于水侧的水氟换热器,以及用于检测热泵系统的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器和用于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器,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热泵系统启动制热模式,压缩机启动运行5秒后,进入步骤二;步骤二,热泵系统的中控器按照每1.2s一次的频率进行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并将首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1,进入步骤三;步骤三,中控器根据适时获取的实际环境温度d0从热泵系统的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中查到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理论差值表由热泵系统的中控器预先设置在数据库内;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
[0006]其中,C21的取值范围为8.5℃~13.5℃,C22的取值范围为11.5℃~15.5℃,C23的
取值范围为12.5℃~16.5℃,C24的取值范围为14.5℃~18.5℃;进入步骤四;步骤四,中控器继续检测并记录当前盘管温度,总共检测并记录C1次,并将第C1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2;同时将所有检测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温度数据库,其中,C1取值范围5~60;进入步骤五;步骤五,计算t1与t2的实际差值,并将实际差值与理论差值进行比较,当实际差值小于理论差值时,热泵系统的压缩机继续运行,进入步骤二;否则进入步骤六;步骤六,压缩机停机。
[0007]本专利技术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能够快速的依据前后检测的盘管温度的实际差值与预设的理论差值表中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进行比较,然后根据比较结果来判断热泵系统的压缩机是否继续运行,从而切实的保护压缩机,延长了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0008]本专利技术仅适用于热泵系统采用制热模式运行之后,当热泵系统进入制冷模式或除霜模式时,均不能适用。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不适用于热泵系统退出除霜模式后,压缩机启动60秒内。
[0009]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盘管温度的前后实际差值与理论差值的比较,来控制热泵系统制热模式下的压缩机保护,判断本产品是否失效,采用上述的技术方案能够减少零部件、降低制作成本,消除压缩机液击风险,提升整机可靠性,其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控制流程图。
实施方式
[0011]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描述。
[0012]参见图1,一种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热泵系统包括位于冷媒侧的盘管换热器和位于水侧的水氟换热器,以及用于检测热泵系统的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器和用于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器,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热泵系统启动制热模式,压缩机启动运行5秒后,进入步骤二。
[0013]在本实施例中,当热泵系统启动制热模式,并且当压缩机启动运行5秒后,本专利技术的控制方法才开始启用,否则,所述的控制方法不执行。
[0014]所述第一温度检测器的温度检测范围为

30℃至80℃。
[0015]步骤二,热泵系统的中控器按照每1.2s一次的频率进行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并将首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1,进入步骤三;步骤三,中控器根据适时获取的实际环境温度d0从热泵系统的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中查到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理论差值表由热泵系统的中控器预先设置在数据库内;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
[0016]其中,C21的取值范围为8.5℃~13.5℃,C22的取值范围为11.5℃~15.5℃,C23的取值范围为12.5℃~16.5℃,C24的取值范围为14.5℃~18.5℃;进入步骤四;步骤四,中控器继续检测并记录当前盘管温度,总共检测并记录C1次,并将第C1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2;同时将所有检测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温度数据库,其中,C1取值范围5~60;进入步骤五;步骤五,计算t1与t2的实际差值,并将实际差值与理论差值进行比较,当实际差值小于理论差值时,热泵系统的压缩机继续运行,进入步骤二;否则进入步骤六;步骤六,压缩机停机。
[0017]也就是说,所述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中,当实际环境温度0 ℃<d0≤9℃时,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为C21所代表的摄氏度;当实际环境温度9 ℃<d0≤17℃时,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为C22所代表的摄氏度;当实际环境温度17 ℃<d0≤25℃时,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为C23所代表的摄氏度;当实际环境温度25 ℃<d0时,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为C24所代表的摄氏度。
[0018]当压缩机停机时,应该通过中控器显示故障信号。
[0019]所述步骤五,当进入步骤二时,d0、t1和t2都应该根据检测结果重新赋值。下面通过应用例进行详细说明。
[0020]第一应用例热泵系统通过第一温度检测器适时检测到实际环境温度d0=23℃,此时,热泵系统启动制热模式,压缩机启动运行5秒后,热泵系统的中控器按照每1.2s一次的频率进行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并将首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1,有t1=16℃。
[0021]热泵系统的中控器根据实际环境温度d0=23℃以及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查到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为C23,也就是12.5℃~16.5℃。
[0022]接下来,经过15次检测并记录当前盘管温度,此时的C1取值为15。热泵系统的中控器将第15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2;有t2=10℃。
[0023]t1与t2的实际差值为16℃

10℃=6℃。
[0024]然而,实际差值=6℃ <理论差值C23;于是,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热泵系统检测定速风机失效时的控制方法,热泵系统包括位于冷媒侧的盘管换热器和位于水侧的水氟换热器,以及用于检测热泵系统的环境温度的第一温度检测器和用于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的第二温度检测器,其特征是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热泵系统启动制热模式,压缩机启动运行5秒后,进入步骤二;步骤二,热泵系统的中控器按照每1.2s一次的频率检测盘管换热器的当前盘管温度,并将首次检测得到的当前盘管温度记录为t1,进入步骤三;步骤三,中控器根据适时获取的实际环境温度d0从热泵系统的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中查到对应的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理论差值表由热泵系统的中控器预先设置在数据库内;其中,所述预设环境温度对应盘管温度的理论差值表中,当实际环境温度0 ℃<d0≤9℃时,对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一帆曹鲲鹏阳辉童风喜
申请(专利权)人:热立方科技佛山市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