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层叠体、物品以及图像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88989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3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耐擦伤性优异的光学层叠体、物品以及图像显示装置。该光学层叠体为透明基材、硬涂层、光学功能层以及防污层依次层叠而成的光学层叠体,所述硬涂层含有填料,所述硬涂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25μm以下,所述光学层叠体的表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为19nm以上且100nm以下。19nm以上且100nm以下。19nm以上且100nm以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光学层叠体、物品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是下述申请的分案申请:
[0002]专利技术名称:光学层叠体、物品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0003]母案申请号:202210271682.4。
[0004]优先权号:2021

051937。


[0005]本专利技术涉及光学层叠体、物品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6]例如,有时在平板显示器(FPD)、触摸面板、太阳电池等的表面设有防反射用的光学层叠体。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各种操作设备的触摸面板等的市场的增加,要求提高防反射用的光学层叠体的耐擦伤性。
[0007]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通过规定防反射层的动摩擦系数来控制耐擦伤性。此外,例如,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通过规定硬涂层的表面粗糙度和二氧化硅微粒径来控制耐擦伤性。此外,例如,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通过规定低折射率纳米微粒的平均粒径和低折射率层内的无机粒子的固体成分比率来控制机械特性。
[0008]现有技术文献
[0009]专利文献
[0010]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008877号公报
[0011]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9-136880号公报
[0012]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4-106240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0013]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
[0014]要求光学层叠体的耐擦伤性进一步提高,要求开发用于提高耐擦伤性的新的构成。
[0015]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耐擦伤性优异的光学层叠体、物品以及图像显示装置。
[0016]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0017]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以下的方案。
[0018](1)第一方案的光学层叠体为透明基材、硬涂层、光学功能层以及防污层依次层叠而成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硬涂层含有填料,所述硬涂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25μm以下,所述光学层叠体的表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为19nm以上且100nm以下。
[0019](2)在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中,也可以是,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所述光学层叠体的表面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所述填料的凝聚体的表观上的平均粒径为150nm以上且2200nm以下。
[0020](3)在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中,也可以是,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所述硬涂层的表面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所述填料的凝聚体的表观上的平均粒径为110nm以上且1600nm以下。
[0021](4)在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功能层至少包含低折射率层。
[0022](5)在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中,也可以是,所述光学功能层是低折射率层和高折射率层交替层叠而成的层。
[0023](6)在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中,也可以是,将钢丝棉滑动试验进行2000个循环后的水接触角的值为所述钢丝棉滑动试验前的水接触角的值的84%以上。
[0024](7)在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中,也可以是,所述防污层包含氟系化合物。
[0025](8)第二方案的物品具备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
[0026](9)第三方案的图像显示装置具备画面和在所述画面的表面形成的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
[0027]专利技术效果
[0028]上述方案的光学层叠体、物品以及图像显示装置的耐擦伤性优异。
附图说明
[0029]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0030]图2是制造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的制造装置的一个例子的示意图。
[0031]附图标记说明
[0032]1:透明基材;2:硬涂层;3:密合层;4:光学功能层;4a:高折射率层;4b:低折射率层;5:防污层;10:光学层叠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3]以下,适当参照附图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特征,有时为了方便而将成为特征的部分放大而示出,各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等有时与实际不同。以下的说明中所例示的材料、尺寸等是一个例子,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起到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范围内适当变更而实施。
[0034]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光学层叠体10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光学层叠体10依次层叠有透明基材1、硬涂层2、密合层3、光学功能层4以及防污层5。
[0035]透明基材1由能够透过可见光区域的光的透明材料构成。透明基材1例如是塑料膜。塑料膜的构成材料例如是聚酯系树脂、醋酸酯系树脂、聚醚砜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酰胺系树脂、聚酰亚胺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氯乙烯系树脂、聚偏氯乙烯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聚芳酯系树脂、聚苯硫醚系树脂。透明基材1是无机基材,可以是玻璃膜。
[0036]透明基材1的构成材料优选为聚酯系树脂、醋酸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聚烯烃系树脂。透明基材1例如优选三乙酰纤维素(TAC)基材。在塑料膜为TAC基材的情况下,在其一面形成有硬涂层2时,形成有构成硬涂层2的成分的一部分渗透而成的渗透层。其结果是,透明基材1与硬涂层2的密合性变得良好,并且能抑制由彼此的层间的折射率差引起的干涉条纹的产生。
[0037]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中所说的“透明材料”是指,在不损害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范围内,使用波长区域的光的透射率为80%以上的材料。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甲基)丙烯酸”是指甲基丙烯酸和丙烯酸。
[0038]在不显著损害光学特性的限度内,透明基材1也可以包含增强材料。增强材料例如是纤维素纳米纤维、纳米二氧化硅等。
[0039]透明基材1也可以是被赋予了光学功能和/或物理功能的膜。具有光学和/或物理功能的膜例如为偏光板、相位差补偿膜、热射线阻断膜、透明导电膜、亮度提高膜、阻隔性提高膜等。
[0040]透明基材1的厚度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为25μm以上,优选为40μm以上。当透明基材1的厚度为25μm以上时,会确保基材本身的刚性,即使对光学层叠体10施加应力也不易产生褶皱。此外,当透明基材1的厚度为25μm以上时,即使在透明基材1上连续形成硬涂层2,也不易产生褶皱,制造上的隐患少。当透明基材1的厚度为40μm以上时,褶皱更不易产生。
[0041]在制造时将光学层叠体10卷取成辊状并放卷的情况下,透明基材1的厚度优选为1000μm以下,更优选为600μm以下。当透明基材1的厚度为1000μm以下时,容易将制造中途的光学层叠体10和制造后的光学层叠体10卷绕成辊状,光学层叠体10的制造效率提高。此外,当透明基材1的厚度为1000μm以下时,能够实现光学层叠体10的薄膜化、轻量化。当透明基材1的厚度为600μm以下时,能更高效地制造光学层叠体10,并且能够进一步薄膜化、轻量化,因此优选。
[0042]也可以预先对透明基材1的表面实施溅射、电晕放电、紫外线照射、电子射线照射、化学转化、氧化等蚀刻处理和/或底涂处理。通过预先实施这些处理,形成于透明基材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学层叠体,其为透明基材、硬涂层、光学功能层以及防污层依次层叠而成的光学层叠体,其中,所述硬涂层含有填料,所述硬涂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25μm以下,所述光学层叠体的表面的10点平均粗糙度Rz为19nm以上且100nm以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所述光学层叠体的表面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所述填料的凝聚体的表观上的平均粒径为150nm以上且2200nm以下。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学层叠体,其中,利用原子力显微镜对所述硬涂层的表面进行测定而得到的所述填料的凝聚体的表观上的平均粒径为110nm以上且1600nm以下。4.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小野哲哉中西大地木伏祐子
申请(专利权)人:迪睿合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