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8505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7:01
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其包括反光板和支撑组件,反光板位于相邻两排光伏板的间隙处,支撑组件包括立柱和支撑杆,支撑杆连接于立柱的顶端且支撑杆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光伏板位于支撑杆上,立柱上连接有连杆,反光板连接于连杆上,反光板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反光板的最低端靠近光伏板的最低端,反光板的反光面和光伏板的迎光面相对设置,反光板最低端与光伏板最低端之间的角度大于或等于九十度。本申请具有提高阳光利用率的效果。具有提高阳光利用率的效果。具有提高阳光利用率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光伏技术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具有安全可靠、清洁无污染及资源充足等多种优点,光伏发电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气象、通讯及交通等多个领域。光伏发电技术主要利用光伏系统将光能转变为电能。
[0003]相关技术中,光伏系统包括若干块排列设置的光伏板。使用时,光伏板安装于支撑光伏板的支架上,沿光伏板的长度方向设置为排,沿光伏板的宽度方向设置为列,形成规则排列的光伏系统。由于在同一区域,组件阵列安装方向大体是一致的,为了避免前后排组件阵列相互遮挡太阳光,阵列之间会保留一定的间隙,以保证光伏系统能获得充足的太阳光照、产生更多电能。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上述阵列间隙占用了较多的安装空间,然而间隙处的阳光未被加以有效利用,导致阳光利用率较低,影响光电转化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提高阳光利用率,本申请提供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包括反光板和支撑组件,所述反光板位于相邻两排光伏板的间隙处,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立柱和支撑杆,所述支撑杆连接于立柱的顶端且支撑杆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光伏板位于支撑杆上,所述立柱上连接有连杆,所述反光板连接于连杆上,所述反光板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反光板的最低端靠近光伏板的最低端,所述反光板的反光面和光伏板的迎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反光板最低端与光伏板最低端之间的角度大于或等于九十度。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阳光照射到反光板的反光面上后反射到光伏板的迎光面上,可以实现对每两排阵列的光伏板的间隙处的阳光进行有效利用,从而能够减少阳光浪费,提高阳光利用率;反光板最低端与光伏板最低端之间的角度大于或等于九十度,减少了反光板阻碍光伏板正常接收阳光的可能性。
[0009]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和立柱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伸缩杆、固定组件和补偿件,所述伸缩杆的顶端通过补偿件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的底端固定于地面或屋面上;
[0010]当所述支撑杆转动至所需位置时,所述固定组件将伸缩杆固定;
[0011]所述补偿件用于补偿伸缩杆在水平方向上的行程。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和立柱转动连接能够调节光伏板的倾斜角度,使光伏板的迎光面更好的接收阳光,伸缩杆随支撑杆的转动而升降,当支撑杆转动至所需位置时,使用固定组件将伸缩杆固定,伸缩杆和固定组件配合使用提高了光伏板转动时的稳定性;由于支撑杆在转动时,支撑杆和伸缩杆的连接处会产生水平方向上的位移,利用补偿
件能够补偿伸缩杆在水平方向上的行程。
[0013]可选的,所述伸缩杆包括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所述第一杆体和第二杆体滑移连接,所述第二杆体远离第一杆体的一端通过补偿件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杆体中空设置,所述第一杆体靠近第二杆体的一面上开设有容纳口,所述容纳口的开口面积和第二杆体的横截面积相适配,所述容纳口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杆体内底壁的面积,所述容纳口和第一杆体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杆体于第一杆体内滑移;
[0014]所述第二杆体位于第一杆体内的一端上设置有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周侧壁和第一杆体的内壁接触,所述限位块于第一杆体内滑移。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少了第二杆体滑移时脱离第一杆体的可能性,提高了第二杆体滑移时的稳定性,还提高了支撑杆转动时的稳定性。
[0016]可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固定螺栓和固定螺母,所述第一杆体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一让位通槽,所述第一让位通槽为腰形槽,所述限位块的侧壁上开设有第二让位通槽,所述第一让位通槽和第二让位通槽连通,所述固定螺栓的一端穿过第一让位通槽和第二让位通槽后和固定螺母螺纹连接,所述第一杆体的侧壁同时与固定螺栓的螺帽、固定螺母抵接。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伸缩杆伸缩至所需位置时,将固定螺栓穿过第一让位通槽和第二让位通槽,然后将固定螺母螺纹连接于固定螺栓上,使得第一杆体的侧壁同时与固定螺栓的螺帽、固定螺母抵接,以实现伸缩杆伸缩后的固定;第一让位通槽为腰形槽以适应第二杆体于第一杆体内的滑移。
[0018]可选的,所述第一杆体内设置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和第一杆体的内底壁连接,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和限位块远离第二杆体的一面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缓冲弹簧对第二杆体的滑移起到缓冲的作用,从而对伸缩杆的伸缩起到缓冲作用,进一步提高了第二杆体滑移时的稳定性,进一步提高了支撑杆转动时的稳定性。
[0020]可选的,所述连杆与立柱转动连接,所述立柱上设置有同步组件,所述同步组件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同步带,所述主动轮和支撑杆的转动轴固定连接,所述从动轮和立柱转动连接,所述从动轮和连杆靠近立柱上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连杆通过从动轮和立柱转动连接,所述同步带同时套设于主动轮和从动轮上。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杆转动带动主动轮转动,带动同步带转动,带动从动轮转动,带动连杆位于立柱上的一端转动,使得反光板转动,以调节反光板的倾斜角度,且反光板和光伏板同步转动,保持反光板和光伏板之间的角度不易发生变化,减少工作人员对反光板的调节工作;同时,利用支撑杆的转动带动反光板转动,还节约了能源,绿色环保。
[0022]可选的,所述补偿件为补偿杆,所述第二杆体通过补偿杆和支撑杆转动连接,所述补偿杆的一端和第二杆体转动连接,所述补偿杆的另一端和支撑杆固定连接。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杆体在竖直方向上滑移时,补偿杆远离第二杆体的一端随支撑杆的转动而转动,使得补偿杆和第二杆体相对转动,实现了补偿杆对伸缩杆水平方向上的形成,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补偿杆的长度,以满足支撑杆的转动角度。
[0024]可选的,所述立柱位于支撑杆长度方向的中部,每根所述支撑杆上对应两根伸缩杆,两根伸缩杆分别位于支撑杆长度方向的两端。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立柱位于支撑杆长度方向的中部提高了支撑杆转动时的
受力均匀程度,两根伸缩杆分别位于支撑杆长度方向的两端,使得支撑杆的中部和两端均有支撑,进一步提高支撑杆转动时的稳定性。
[002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7]1.阳光照射到反光板的反光面上后反射到光伏板的迎光面上,可以实现对每两排阵列的光伏板的间隙处的阳光进行有效利用,从而能够减少阳光浪费,提高阳光利用率;反光板最低端与光伏板最低端之间的角度大于或等于九十度,减少了反光板阻碍光伏板正常接收阳光的可能性。
[0028]2.支撑杆和立柱转动连接能够调节光伏板的倾斜角度,使光伏板的迎光面更好的接收阳光,伸缩杆随支撑杆的转动而升降,当支撑杆转动至所需位置时,使用固定组件将伸缩杆固定,伸缩杆和固定组件配合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光板(1)和支撑组件(2),所述反光板(1)位于相邻两排光伏板(3)的间隙处,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立柱(21)和支撑杆(22),所述支撑杆(22)连接于立柱(21)的顶端且支撑杆(22)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光伏板(3)位于支撑杆(22)上,所述立柱(21)上连接有连杆(23),所述反光板(1)连接于连杆(23)上,所述反光板(1)沿竖直方向倾斜设置,所述反光板(1)的最低端靠近光伏板(3)的最低端,所述反光板(1)的反光面和光伏板(3)的迎光面相对设置,所述反光板(1)最低端与光伏板(3)最低端之间的角度大于或等于九十度。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22)和立柱(21)转动连接,所述支撑杆(22)上设置有伸缩机构(5),所述伸缩机构(5)包括伸缩杆(51)、固定组件(52)和补偿件,所述伸缩杆(51)的顶端通过补偿件和支撑杆(22)转动连接,所述伸缩杆(51)的底端固定于地面或屋面上;当所述支撑杆(22)转动至所需位置时,所述固定组件(52)将伸缩杆(51)固定;所述补偿件用于补偿伸缩杆(51)在水平方向上的行程。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光伏系统的反光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51)包括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所述第一杆体(511)和第二杆体(512)滑移连接,所述第二杆体(512)远离第一杆体(511)的一端通过补偿件和支撑杆(2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杆体(511)中空设置,所述第一杆体(511)靠近第二杆体(512)的一面上开设有容纳口(5111),所述容纳口(5111)的开口面积和第二杆体(512)的横截面积相适配,所述容纳口(5111)的开口面积小于第一杆体(511)内底壁的面积,所述容纳口(5111)和第一杆体(511)内部连通,所述第二杆体(512)于第一杆体(511)内滑移;所述第二杆体(512)位于第一杆体(511)内的一端上设置有限位块(5121),所述限位块(5121)的周侧壁和第一杆体(511)的内壁接触,所述限位块(5121)于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心民张岳文方纯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睿纯佳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