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平联合开发井区井间流动关系自动识别的方法及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77664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6: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直平联合开发井区井间流动关系自动识别的方法及系统,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收集水平井的井型、井轨迹数及射孔数据;步骤2:根据水平井的井型、井轨迹数及射孔数据构建水平井虚拟井点;步骤3:计算注入井与直井生产井、水平井虚拟井点之间的最小阻力路径;步骤4:根据最小阻力路径识别直平联合开发井区的井间流动关系。所述系统包括:收集模块、构建模块、计算模块和识别模块。该方法和系统可以快速识别注水井和直井生产井及水平井生产井之间的连通关系和流动关系,提升了直平联合开发井区井间流动关系的识别速度和精度;克服了其它方法需要依靠人为因素的局限,为后续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续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续开发调整方案的制定和剩余油挖潜提供依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直平联合开发井区井间流动关系自动识别的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油气田开发
,特别涉及一种直平联合开发井区井间流动关系自动识别的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某油田渗透率低,采用直井

水平井联合开发的效果显著优于直井开发,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仍然存在平面及层间注采差异大、水平井与直井注采不均衡、部分水平井受效后含水上升幅度较大等问题。井间注采关系识别是调整注采关系、改善水驱开发效果和剩余油挖潜的基础。因此,准确快速识别直平联合开发井区的井间流动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0003]连通是流动的前提条件之一。目前识别注采井间连通性的方法很多,包括地层对比、储层精细描述等静态识别方法;试井分析、示踪剂测试、油藏数值模拟等动态识别方法。静态识别方法是根据砂体之间的连通性来分析井间的连通性,这种方法不能真实反映井间的流动关系,不能完全作为识别注采井间的流动关系的依据。而试井分析、示踪剂测试等动态识别方法需要关井测试,影响油田生产,且只能对部分测试井进行分析,不能在大范围内进行流动关系的识别。油藏数值模拟方法虽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直平联合开发井区井间流动关系自动识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收集水平井的井型、井轨迹数及射孔数据;步骤2:根据水平井的井型、井轨迹数及射孔数据构建水平井虚拟井点;步骤3:计算注入井与直井生产井、水平井虚拟井点之间的最小阻力路径;步骤4:根据最小阻力路径识别直平联合开发井区的井间流动关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具体为:步骤21:对常规水平井构建水平井虚拟井点;步骤22:对阶梯水平井构建水平井虚拟井点。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1具体为:步骤211:根据常规水平井的实钻井轨迹数据,将常规水平井的各个射孔段的顶底深折算成对应的坐标数据;步骤212:将每个射孔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为两个常规水平井虚拟井点;步骤213:判断同一射孔段的两个常规水平井虚拟井点之间的距离,若距离大于设置的最大连通井距的一半,则新增一个常规水平虚拟井点。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22具体为:步骤221:根据阶梯水平井实钻的井轨迹数据,将阶梯水平井的两个小层的各个射孔段的顶底深折算成对应的坐标数据;步骤222:分别将两个小层每个射孔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作为两个阶梯水平井虚拟井点;步骤223:分别判断上下两个小层同一射孔段的两个阶梯水平井虚拟点之间的距离,若距离大于设置的最大连通井距的一半,则新增一个阶梯水平井虚拟井点。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3具体为:步骤31:根据三维地质模型计算直平联合开发井区的拟渗流阻力场;步骤32:构建注入井和生产井间单砂体可视图;步骤33:计算注入井和直井生产井、水平井各虚拟井点之间的最小阻力路径。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31具体为:步骤311:提取直平联合开发井区的三维地质模型中每个网格的地质静态属性;步骤312:计算注采井点之间的渗流阻力,公式如下:;其中,为注采井点i和注采井点j之间的阻力;为注采井点i和注采井点j之间的距离;分别为注采井点i和注采井点j位置处的有效厚度;分别为注采井点i和注采井点j位置处的渗透率;步骤313:计算注采井点之间的拟渗流阻力,公式如下:;其中,为t时刻、第k层注采井点i和注采井点j之间的拟渗流阻力;为t时刻、第k层注采井点i和注采井点j之间的渗流阻力;为t时刻、第k层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德利张吉群平晓琳常军华李夏宁吴丽王利明崔丽宁王全宾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