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74412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5 16: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沿河道水流方向依次包括:前置沉淀区,所述前置沉淀区用于通过自然沉降作用和吸附作用去除微污染水体中较大颗粒的悬浮物质以及部分颗粒态氮磷;生态净化区,所述生态净化区用于在好氧曝气条件下经过人工介质表面生物膜的氧化作用和光催化降解的共同作用去除微污染水体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以及生态涵养区,所述生态涵养区用于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对微污染水体进行生物净化处理,以抑制微污染水体中的藻类增殖,稳定水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工艺简单有效,使微污染水体水质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生态修复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微污染水体是指水体中部分水质检测项,如浑浊度、COD、氨氮、总磷、有毒有害物质等,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

2002)中Ⅲ类水质所规定限值的水体。微污染水体的表观特征为浑浊度增大、有异味、色泽加深等问题。此类水体较复杂,污染物种类繁多,但污染程度相对较低。
[0003]微污染水体生态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一的措施难以控制水体持续向富营养化方向发展,目前主要的治理技术可分为物理、化学、生物和生态四类方法。物理方法主要是指疏挖底泥、机械除藻、引水冲淤和调水、人工增氧等,这些方法往往治标不治本,污染物只是得到了转移并没有消除,而且有些耗水、耗电量大,有些时间长见效慢。化学方法如混凝沉淀、药剂杀藻、化学除磷脱氮等,这类方法见效快但具有成本高、治标不治本等不足之处,还易引发二次污染,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生物与生态方法是新世纪以来发展迅猛的新技术,通过恢复水体自净能力,提高其水质稳定性的同时减少对周围其他环境的影响,具有处理效果好、造价低、耗能低、运行成本低等优点。
[0004]目前,城市微水体污染严重制约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但尚未形成适合国内实际需求的关键技术突破和成套技术方案,因此研究微污染水体生态治理、绿色净化成套新技术对我国水环境治理具有一定的重大意义及应用价值。
[0005]为此,本申请人经过有益的探索和研究,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方法,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工艺简单有效、绿色环保、建设成本低、运维操作简单、出水效果稳定的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
[0007]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沿河道水流方向依次包括:
[0009]前置沉淀区,所述前置沉淀区用于通过自然沉降作用和吸附作用去除微污染水体中较大颗粒的悬浮物质以及部分颗粒态氮磷;
[0010]生态净化区,所述生态净化区用于在好氧曝气条件下经过人工介质表面生物膜的氧化作用和光催化降解的共同作用去除微污染水体中的氨氮、BOD等污染物;以及
[0011]生态涵养区,所述生态涵养区用于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对微污染水体进行生物净化处理,以抑制微污染水体中的藻类增殖,稳定水质。
[0012]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沉淀区包括:
[0013]自然沉淀区,所述自然沉淀区形成在所述前置沉淀区的前半段区域内,所述自然沉淀区的底部处沿水流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储泥深塘凹坑;以及
[0014]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所述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形成在所述前置沉淀区的后半段区域内,所述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内沿水流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道生物填料栅。
[0015]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前置沉淀区的停留时间为1

3天。
[0016]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生态净化区内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有前段导流区、中段净化区和后段光催化区;所述前段导流区内布置有导流屏;所述中段净化区内沿水流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生物填料帘,所述中段净化区的底部处沿水流方向设置有若干微孔曝气管设备,所述中段净化区内间隔设置有若干混合造流设备;所述后段光催化区内间隔设置有若干光催化网。
[0017]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屏为由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的导流屏,所述生物填料帘内填充的生物填料为碳素纤维草,所述光催化网为由黑色二氧化钛和三维石墨烯复合制成的网体结构。
[0018]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生态净化区的停留时间为2

4天。
[0019]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涵养区的两岸浅水区构建有以挺水植物为主的浅滩湿地,其中间深水区构建有以沉水植物为主的水下植被。
[0020]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生态涵养区的停留时间为2

4天。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例中,在所述前置沉淀区与生态净化区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堰;在所述生态净化区与生态涵养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溢流堰。
[0022]由于采用了如上技术方案,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1.本技术的工艺简单有效,使微污染水体水质进一步提高;
[0024]2.本技术的水体净化设施绿色环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0025]3.本技术的建设成本低,利用河道自身空间布设水体净化设施,在河道自然的推流作用下净化水质,低碳节能;
[0026]4.本技术的后续运维操作简便,部分水生植物的收割可以结合还田或者作为鱼饲料进行消纳处理;
[0027]5.本技术的出水效果稳定,对于进水水量和水质不稳定的情况有较强的缓冲能力;
[0028]6.本技术对新型光催化剂材料进行示范应用,该技术具有低成本、高效的特点。
附图说明
[002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0]图1是本技术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0031]图2是本技术的纵断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0033]参见图1和图2,图中给出的是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沿河道水流方向依次包括前置沉淀区100、生态净化区200以及生态涵养区300。
[0034]前置沉淀区100用于通过自然沉降作用和吸附作用去除微污染水体中较大颗粒的悬浮物质以及部分颗粒态氮磷。具体地,前置沉淀区100包括自然沉淀区110和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120。
[0035]自然沉淀区110形成在前置沉淀区100的前半段区域内,其主要是通过自然沉淀作用部分去除微污染水体中大颗粒无机悬浮物质,起到初沉作用,同时也去除微污染水体中大部分磷及部分COD和氨氮。自然沉淀区110区的底部处沿水流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储泥深塘凹坑111,以增加储泥空间,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清淤处理。
[0036]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120形成在前置沉淀区100的后半段区域内,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120内沿水流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道生物填料栅121,利用生物填料栅121过滤、接触沉淀作用及吸附作用快速去除微污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河道水流方向依次包括:前置沉淀区,所述前置沉淀区用于通过自然沉降作用和吸附作用去除微污染水体中大颗粒的悬浮物质以及部分颗粒态氮磷;生态净化区,所述生态净化区用于在好氧曝气条件下经过人工介质表面生物膜的氧化作用和光催化降解的共同作用去除微污染水体中的氨氮、BOD污染物;以及生态涵养区,所述生态涵养区用于通过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对微污染水体进行生物净化处理,以抑制微污染水体中的藻类增殖,稳定水质;在所述前置沉淀区与生态净化区之间设置有第一溢流堰;在所述生态净化区与生态涵养区之间设置有第二溢流堰。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沉淀区包括:自然沉淀区,所述自然沉淀区形成在所述前置沉淀区的前半段区域内,所述自然沉淀区的底部处沿水流方向间隔设置有若干储泥深塘凹坑;以及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所述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形成在所述前置沉淀区的后半段区域内,所述生物过滤吸附沉淀区内沿水流方向间隔布置有若干道生物填料栅。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流型微污染水体多级生态治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沉淀区的停留时间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雅奇王波杰崔晨王侃睿赵昕叶骐张尧谭明军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水利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