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73121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装置包括:外套筒、传动轴、外固定板、挡环、音圈电机、支撑底座、外连接键槽、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运动构件、第三摩擦片、第四摩擦片、内连接键槽和旋转体;传动轴、外套筒、外固定板、可移动挡板、挡环套依次套接;支撑底座、旋转体套在传动轴上,传动轴与旋转体、旋转体与支撑底座连接;轴承支撑架安装有第三摩擦片、推力轴承;可移动挡板安装有第二摩擦片;挡环与运动构件配合连接;音圈电机设置在传动轴两侧;外固定板安装有第一摩擦片;旋转体安装有第四摩擦片。本发明专利技术体积小、机构简单、可靠性高、摩擦力大、可实现离合与制动双功能,完成离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车辆离合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及运用。

技术介绍

[0002]离合器是传递或分离动力源与执行机构之间传动的一种装置,其作为一种动力传递的开关,根据《中国离合器制造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分析,离合器分为电磁离合器、磁粉离合器、摩擦式离合器和液力离合器四种。制动器是具有使运动部件(或运动机械)减速、停止或保持停止状态等功能的装置,制动器因现代工业机械的发展而出现多种新的结构形式,其中钳盘式制动器、磁粉制动器以及电磁制动器的应用最为广泛。就现阶段发展状况来看,离合器与制动器的相关技术成熟,但无法通过一种装置同时实现离合/制动功能。
[0003]如今,战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小型移动机器人依托其体积小、机动灵活的优势可快速进入搜救人员无法到达的危险区域完成搜救,单一的轮式、履带式、腿式机器人已无法适应灾后/战后复杂的地形环境,而且机器人平台体积小与高地形适应性本就相悖,所以,提升小型机器人平台的地形适应性一直是当今各位学者研究的重点,为此异形轮、重构轮、仿生轮等结构应运而生,但复杂的机构变形需要一种离合

制动装置进行控制,虽通过已有的制动器、离合器可以实现其功能,但此类机器人一直处于实验室阶段,无法实现工程化与落地应用。根据小型机器人机构变换的迫切需求,重点解决变换过程中的离合与制动问题,设计了一种共线(共轴)内轴

外筒之间的离合与制动装置,可实现内轴旋转时外筒固定、内轴与外筒同步旋转的功能,此装置体积小、安装方便,可广泛应用于复杂机构变换中的离合/制动系统中,推动地形高适应性小型机器人的发展。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小型移动机器人中异性轮、重构轮、仿生轮等复杂结构变换问题,以共线(共轴)内轴

外筒的为结构模型,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包括:
[0005]外套筒、传动轴、外固定板、挡环、音圈电机、支撑底座、外连接键槽、第一摩擦片、第二摩擦片、运动构件、第三摩擦片、第四摩擦片、内连接键槽和旋转体;
[0006]所述运动构件包括可移动挡板、推力球轴承和轴承支撑架;
[0007]所述外套筒套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外套筒靠近所述传动轴第二端;
[0008]所述外固定板套在所述外套筒上,所述外固定板靠近所述外套筒第一端;
[0009]所述可移动挡板套在所述外套筒上,所述可移动挡板靠近所述外套筒第一端,所述外套筒与可移动挡板能够同步旋转;
[0010]所述挡环套在所述可移动挡板上;
[0011]所述支撑底座套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支撑底座靠近所述传动轴第一端;
[0012]所述传动轴设置有所述内连接键槽,所述内连接键槽靠近所述传动轴第一端;
[0013]所述旋转体套在所述传动轴上,所述传动轴通过所述内连接键槽与所述旋转体连接,所述传动轴能够带动所述旋转体旋转;
[0014]所述旋转体第一端与支撑底座第二端结构匹配,所述旋转体第一端与支撑底座第二端连接;
[0015]所述轴承支撑架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可移动挡板第一端,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可移动挡板第一端,所述第一凹槽固定安装有第三摩擦片,所述第二凹槽安装有推力轴承;
[0016]所述可移动挡板第一端与轴承支撑架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可移动挡板第二端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摩擦片;
[0017]所述挡环与运动构件配合连接;
[0018]所述音圈电机有两个,两个所述音圈电机对称设置在所述传动轴两侧;所述音圈电机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底座连接,所述音圈电机第二端与所述挡环固定连接,所述音圈电机能够沿轴线做往复直线运动,所述音圈电机能够带动挡环进行运动;
[0019]所述外固定板远离所述传动轴第二端一侧设置有第四凹槽,所述第四凹槽内安装有第一摩擦片,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相对配合;
[0020]所述旋转体第二端设置有第五凹槽,所述第五凹槽内固定安装有所述第四摩擦片,所述第三摩擦片与第四摩擦片相对配合。
[0021]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挡板第一端与轴承支撑架第二端通过螺栓固定连接。
[0022]进一步地,所述可移动挡板第二侧内壁设置有导向键槽,所述外套筒第一端设置有外连接键槽,所述导向键槽与所述外连接键槽配合连接。
[002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凹槽设置有螺丝孔,所述第三摩擦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一凹槽内。
[0024]进一步地,所述第五凹槽设置有螺丝孔,所述第四摩擦片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所述第五凹槽内。
[0025]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相对面分别设置有摩擦纹,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能够产生摩擦。
[0026]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相对面分别设置有锯齿纹,所述第一摩擦片与所述第二摩擦片能够啮合。
[0027]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摩擦片与第四摩擦片相对面分别设置有摩擦纹,所述第三摩擦片与第四摩擦片能够产生摩擦。
[002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摩擦片与第四摩擦片相对面分别设置有锯齿纹,所述第三摩擦片与第四摩擦片能够啮合。
[0029]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在机器人上的运用。
[0030]本专利技术所设计的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体积小、机构简单、可靠性高、摩擦力大、可实现离合与制动双功能,完成离合

制动的过程时间短,效率高。
附图说明
[0031]图1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三维结构示意图;
[0032]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侧示图;
[0033]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主示图;
[0034]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剖面图。
[0035]图中:1、外套筒;2、传动轴;3、外固定板;4、挡环;5、音圈电机;6、支撑底座;7、外连接键槽;8、第一摩擦片;9、第二摩擦片;10、可移动挡板;11、推力球轴承;12、轴承支撑架;13、第三摩擦片;14、第四摩擦片;15、内连接键槽;16、旋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0037]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所述离合与制动装置包括:外套筒1、传动轴2、外固定板3、挡环4、音圈电机5、支撑底座6、外连接键槽7、第一摩擦片8、第二摩擦片9、运动构件、第三摩擦片13、第四摩擦片14、内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实现共轴轴筒离合与制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与制动装置包括:外套筒(1)、传动轴(2)、外固定板(3)、挡环(4)、音圈电机(5)、支撑底座(6)、外连接键槽(7)、第一摩擦片(8)、第二摩擦片(9)、运动构件、第三摩擦片(13)、第四摩擦片(14)、内连接键槽(15)和旋转体(16);所述运动构件包括可移动挡板(10)、推力球轴承(11)和轴承支撑架(12);所述外套筒(1)套在所述传动轴(2)上,所述外套筒(1)靠近所述传动轴(2)第二端;所述外固定板(3)套在所述外套筒(1)上,所述外固定板(3)靠近所述外套筒(1)第一端;所述可移动挡板(10)套在所述外套筒(1)上,所述可移动挡板(10)靠近所述外套筒(1)第一端,所述外套筒(1)与可移动挡板(10)能够同步旋转;所述挡环(4)套在所述可移动挡板(10)上;所述支撑底座(6)套在所述传动轴(2)上,所述支撑底座(6)靠近所述传动轴(2)第一端;所述传动轴(2)设置有所述内连接键槽(15),所述内连接键槽(15)靠近所述传动轴(2)第一端;所述旋转体(16)套在所述传动轴(2)上,所述传动轴(2)通过所述内连接键槽(15)与所述旋转体(16)连接,所述传动轴(2)能够带动所述旋转体(16)旋转;所述旋转体(16)第一端与支撑底座(6)第二端结构匹配,所述旋转体(16)第一端与支撑底座(6)第二端连接;所述轴承支撑架(12)设置有第一凹槽,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靠近所述可移动挡板(10)第一端,所述第一凹槽远离所述可移动挡板(10)第一端,所述第一凹槽固定安装有第三摩擦片(13),所述第二凹槽安装有推力轴承(11);所述可移动挡板(10)第一端与轴承支撑架(12)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可移动挡板(10)第二端设置有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内固定安装有第二摩擦片(9);所述挡环(4)与运动构件配合连接;所述音圈电机(5)有两个,两个所述音圈电机(5)对称设置在所述传动轴(2)两侧;所述音圈电机(5)第一端与所述支撑底座(6)连接,所述音圈电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卫华
申请(专利权)人:国科卫华天津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