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载端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5653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载端头,包括伸缩架、第一端部钢构件、第二端部钢构件、调节杆、第一连接钢板、第二连接钢板、第一连接钢构件和第二连接钢构件,所述调节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调节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间隔设置,且所述调节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一固定螺母与所述调节杆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螺母,所述第二固定螺母与所述调节杆螺纹配合。本技术方案用于解决现有拟静力加载试件用加载端头存在不可重复利用和可调节性差的问题。存在不可重复利用和可调节性差的问题。存在不可重复利用和可调节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载端头


[0001]本技术属于测试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加载端头。

技术介绍

[0002]拟静力试验是目前研究结构(或构件)抗震性能应用最为广泛的有效方法,可揭示结构的破坏机制、滞回行为、耗能能力等,为改进结构设计方法和抗震构造措施提供依据。在拟静力试验中,对平面外刚度相对较小或存在较小截面尺寸的结构或构件,如剪力墙、异形柱等,常需要设计和制作用于施加轴力和推覆力的加载端头,以提高荷载从千斤顶到试件传递时的均匀性,减小千斤顶与试件接触处的局部异常应力,同时也能够提高加载过程中试件的稳定性。常见的加载端头为一个与试件端(顶)部一同制作、面积大于试件的现浇钢筋混凝土部件。因在试验过程中不允许加载端头发生破坏,需要在端头内配置较多钢筋来保证其强度和刚度,浪费材料。此外,试验结束后,完好无损的加载端头被丢弃成为建筑废料,不符合我国绿色发展的理念。随着对拟静力试验加载要求的复杂化,现有的各类加载端头装置主要考虑功能性的提升,如多向加载、均匀轴力和实现特殊加载要求的改进等,但仍然依赖与试件一同制作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加载端头实现,不能被重复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载端头,以解决现有拟静力加载试件用加载端头存在不可重复利用和可调节性差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加载端头可调节尺寸和重复使用,替代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加载端头,减少试验费用和材料浪费。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加载端头,包括伸缩架、第一端部钢构件、第二端部钢构件、调节杆、第一连接钢板、第二连接钢板、第一连接钢构件和第二连接钢构件,所述调节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调节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间隔设置,且所述调节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一固定螺母与所述调节杆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螺母,所述第二固定螺母与所述调节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上朝向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钢板,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上朝向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钢板,所述伸缩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钢板和所述第二连接钢板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顶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钢板上,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间距可调;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上,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顶面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接钢板上,且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间距可调。
[0005]进一步的,所述伸缩架包括伸缩架本体、多个顶板和多个底板,所述伸缩架本体的
底部两端分别设置有轴承座,两个所述轴承座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钢板和所述第二连接钢板上,多个所述顶板平行设置于所述伸缩架本体的顶端,多个所述底板平行设置于所述伸缩架本体的底端,且多个所述底板位于两个所述轴承座之间。
[0006]进一步的,所述加载端头还包括有刚性垫块,所述刚性垫块位于多个所述顶板的顶部。
[0007]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接钢板上平行设置有多个第一横向槽孔,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上朝向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的侧面平行设置有多个第二横向槽孔,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顶面通过设置螺栓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一横向槽孔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侧面通过设置螺栓连接于所述多个所述第二横向槽孔上,所述第二连接钢板上平行设置有多个第三横向槽孔,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上朝向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的侧面平行设置有多个第四横向槽孔,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顶面通过设置螺栓连接于多个所述第三横向槽孔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侧面通过设置螺栓连接于所述多个所述第四横向槽孔上。
[0008]相比于现有加载端头,本技术提供的加载端头具有以下优势:
[0009](1)所述加载端头,区别于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加载端头,在不同结构或构件的拟静力试验中,无需多次进行加载端头的设计和施工,且安装简单方便。
[0010](2)所述加载端头,区别于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加载端头,试验结束后可拆卸重复使用,材料利用率高,节能环保,符合绿色发展理念。
[0011](3)所述加载端头,中部设置伸缩架,第一端部钢构件、第二端部钢构件第一连接钢板和第二连接钢板开设横向槽孔(第一横向槽孔、第二横向槽孔、第三横向槽孔和第四横向槽孔),区别于现有的加载端头,可以通过拉伸或收缩伸缩架适配不同横截面长度的试件,通过移动第一连接钢构件、第二连接钢构件的螺栓在横向槽孔的位置适配不同横截面宽度的试件,具有可调节尺寸的功能,适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3]图1为一种加载端头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一种加载端头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5]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加载端头,本技术提供的加载端头可调节尺寸和重复使用,替代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加载端头,减少试验费用和材料浪费。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中的附图,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加载端头,包括伸缩架7、第一端部钢
构件3、第二端部钢构件11、调节杆10、第一连接钢板19、第二连接钢板9、第一连接钢构件16和第二连接钢构件14,所述调节杆1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调节杆10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3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11间隔设置,且所述调节杆10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3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11,所述调节杆10在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3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母1,所述第一固定螺母1与所述调节杆10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杆10在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1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螺母13,所述第二固定螺母13与所述调节杆10螺纹配合,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3上朝向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1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钢板19,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11上朝向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3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钢板9,所述伸缩架7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钢板19和所述第二连接钢板9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16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16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16的侧面连接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载端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伸缩架、第一端部钢构件、第二端部钢构件、调节杆、第一连接钢板、第二连接钢板、第一连接钢构件和第二连接钢构件,所述调节杆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调节杆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间隔设置,且所述调节杆依次穿过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和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母,所述第一固定螺母与所述调节杆螺纹配合,所述调节杆在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螺母,所述第二固定螺母与所述调节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上朝向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连接钢板,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上朝向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的侧面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二连接钢板,所述伸缩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钢板和所述第二连接钢板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一端部钢构件上,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顶面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钢板上,且两个所述第一连接钢构件的间距可调;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侧面连接于所述第二端部钢构件上,所述第二连接钢构件的顶面连接于所述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思杰左志亮杭世杰杨健明张华健邬学文杨哲叶文定林华炜
申请(专利权)人:华南理工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