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4962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11 14:2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继电器,包括绝缘罩、静触点引出端、固定构件、活动件、第一导磁体和可动构件,绝缘罩具有接触腔室和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接触腔室连通;静触点引出端穿设于第一通孔;固定构件包括连接件和固定件,连接件为筒状结构,连接件的轴向一端与绝缘罩连接,连接件的轴向另一端与固定件连接;活动件设于接触腔室内,可活动地连接于固定件;第一导磁体设于接触腔室,与活动件连接;可动构件包括动簧,且可动地设于接触腔室内,动簧用于与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第一导磁体设于动簧朝向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第一导磁体通过活动件而相对于可动构件为可移动的,用于根据流通动簧的电流值大小,调整第一导磁体与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间的距离。间的距离。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000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电子控制器件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因此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0003]高压直流继电器是继电器中的一种,为了解决高压直流继电器的触头因为短路电流产生的电动斥力而发生的触头弹开问题,相关技术中通常是设置抗短路环电磁结构。根据抗短路环的上导磁体的设置位置进一步区分为随动式结构和固定式结构。具体来说,随动式结构是指上导磁体设置在继电器的可动组件上,固定式结构是指上导磁体设置在除可动组件以外的固定位置。然而,虽然固定式抗短路结构的抗短路能力得到大大加强,但由于短路能力与分断能力呈现负相关性,导致分断能力减弱。而,随动式抗短路结构存在受动铁芯保持力影响,当短路电流较高时铁芯会脱开导致触点断开,而增大动铁芯的保持力,需增大线圈,这与小体积轻量化相矛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继电器,以兼顾抗短路能力和极限分断能力。
[0005]本技术实施例的继电器,包括:
[0006]绝缘罩,具有接触腔室和一对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接触腔室连通;
[0007]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分别穿设于一对所述第一通孔内;
[0008]固定构件,包括连接件和固定件,所述连接件为筒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轴向一端与所述绝缘罩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轴向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0009]活动件,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件;
[0010]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与所述活动件连接;以及
[0011]可动构件,可动地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所述可动构件包括动簧,所述动簧用于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动簧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
[0012]其中,所述第一导磁体通过所述活动件而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为可移动的,用于根据流通所述动簧的电流值大小,调整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
[00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通过所述活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0014]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距,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00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
构件之间的所述第二间距等于零。
[001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动簧流通的电流值小于等于一阈值电流;
[0017]当所述动簧流通的电流值大于所述阈值电流时,所述第一导磁体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
[001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继电器还包括:
[0019]第一弹性件,用于向所述活动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第一导磁体具有向远离所述可动构件的方向移动的趋势。
[002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具有朝向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一侧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侧表面相反设置的第二侧表面;
[0021]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可动构件设于所述第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之间;
[0022]所述活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
[002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贯穿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
[0024]所述活动件呈杆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
[002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二穿孔;
[0026]所述活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
[002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活动件包括杆体和设于所述杆体的一端的抵压帽,所述抵压帽抵压于所述第二穿孔的背向所述第一导磁体一侧的周缘。
[002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设有与所述第一穿孔、所述第二穿孔的位置对应的第三穿孔,所述杆体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穿孔、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三穿孔;
[0029]所述杆体的外周设有台阶结构,所述杆体朝向所述可动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磁体固定连接,所述台阶结构与所述第三穿孔的朝向所述第一弹性件一侧的周缘抵接。
[003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通过所述活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距,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
[0031]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第一侧表面抵接,且所述活动件的一端抵压所述第一弹性件,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弹性预压力。
[0032]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所述固定件和所述第一弹性件均设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
[003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弹性件包括簧片或弹簧。
[003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导磁体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的移动方向为沿着所述动簧与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接触分离方向。
[003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活动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可动构件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且所述活动件位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之间。
[003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活动件由金属材料制成。
[003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绝缘罩包括陶瓷罩,一对所述第一通孔开设于所述陶瓷罩;
[0038]所述连接件的轴向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陶瓷罩。
[003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陶瓷罩设有第三通孔;所述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且所述连接件的轴向一端与所述第三通孔的周缘连接。
[0040]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连接件包括:
[0041]穿插部,为筒状结构,所述穿插部穿设于所述第三通孔,所述穿插部的一端与所述固定件连接;
[0042]凸缘,凸设于所述穿插部远离所述固定件的一端的外周面,所述凸缘与所述第三通孔的周缘连接。
[004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筒状结构的底部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所述凸缘自所述筒状结构的开口边缘沿径向向所述筒状结构的外部延伸。
[004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所述可动构件还包括:
[0045]第二导磁体,所述第二导磁体固定连接于所述动簧背离所述第一导磁体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罩,具有接触腔室和一对第一通孔,各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接触腔室连通;一对静触点引出端,分别穿设于一对所述第一通孔内;固定构件,包括连接件和固定件,所述连接件为筒状结构,所述连接件的轴向一端与所述绝缘罩固定连接,所述连接件的轴向另一端与所述固定件连接;活动件,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可活动地连接于所述固定件;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且与所述活动件连接;以及可动构件,可动地设于所述接触腔室内,所述可动构件包括动簧,所述动簧用于与一对所述静触点引出端接触或分离,所述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动簧朝向所述静触点引出端的一侧;其中,所述第一导磁体通过所述活动件而相对于所述可动构件为可移动的,用于根据流通所述动簧的电流值大小,调整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通过所述活动件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一间距,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距离为第二间距,所述第一间距大于所述第二间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第一导磁体与所述可动构件之间的所述第二间距等于零。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磁体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动簧流通的电流值小于等于一阈值电流;当所述动簧流通的电流值大于所述阈值电流时,所述第一导磁体由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移动。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继电器还包括:第一弹性件,用于向所述活动件提供弹性力,以使所述第一导磁体具有向远离所述可动构件的方向移动的趋势。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朝向所述可动构件的第一侧表面以及与所述第一侧表面相反设置的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侧表面,所述第一导磁体和所述可动构件设于所述第一侧表面,且所述第一导磁体设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可动构件之间;所述活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弹性件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磁体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具有第一穿孔,所述第一穿孔贯穿所述第一侧表面和所述第二侧表面;所述活动件呈杆状,且可移动地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具有与所述第一穿孔对应的第二穿孔;所述活动件穿设于所述第一穿孔和所述第二穿孔。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件包括杆体和设于所述杆体的一端的抵压帽,所述抵压帽抵压于所述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叔明王萌代文广陈松生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电力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