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液自升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843978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注液自升压装置,包括控制腔、输液腔,控制腔内设有缩径阀芯,输液腔包括左腔、右腔,内部设有变截面活塞,左腔设有出液口,控制腔设有进液口和回液口;左腔与控制腔之间设有注液输液孔,右腔与控制腔之间设有增压输液孔;通过顶杆和复位弹簧控制缩径阀芯在控制腔内的滑动,能控制注液输液孔和增压输液孔与进液口或回液口之间的导通或关闭,进而控制该装置实现注液和增压双工位控制,操作简便可靠,既能利用低功率液压泵输送较低压液体,又能对低压液体进行升压输出高压液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注液自升压装置
技术介绍
在工农业生产中,经常会通过液压传动原理进行高压容器或液压装置进行注液从而 实现推拉、支撑、蓄能等作用,而这一过程,绝大部分是通过液压泵作为动力源,当给 定液压泵的功率,液压装置的输出功率就等于液压泵的输入功率。然而在很多情况下, 当需要支撑、推拉的载荷增大的时候,往往需要更换更大功率的液压泵,这样给高效、 安全生产就会带来负面的因素。现有技术中,液压装置的工作过程(如矿山顶板支护)是先在零荷载条件下升柱, 达到支撑位置时再提升压力。其中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在升柱过程中所需压力很小,不 需大功率大扬程的液压泵;二是由于液压泵扬程的限制,液压装置的初撑力远小于其工 作压力,使设备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严重影响支护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利用低功率液压泵输送较低压液体,又能对低压液体 进行升压输出高压液体的注液自升压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专利技术的注液自升压装置,包括缸体,所述缸体内设有控制腔、输液腔,所述控制 腔内设有缩径阀芯,所述縮径阀芯中部的直径小于两端部的直径,且两端部的外壁与所 述控制腔的内壁吻合,并能在控制腔内滑动;所述输液腔包括左腔、右腔,内部设有变截面活塞,所述左腔与右腔之间设有隔 层,所述变截面活塞的大截面端设于所述右腔内,小截面端穿过所述隔层设于所述左腔 内;所述左腔设有出液口 ,所述控制腔设有进液口和回液口 ;所述左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设有注液输液孔,所述右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设有增压 输液孔;所述縮径阀芯在所述控制腔内的滑动能控制所述注液输液孔和所述增压输液孔与所4述进液口或回液口之间的导通或关闭。由上述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注液自升压装置,由于缸体 内设有控制腔、输液腔,控制腔内设有縮径阀芯,输液腔内设有变截面活塞。通过縮径 阀芯在控制腔内的滑动能控制注液输液孔和增压输液孔与进液口或回液口之间的导通或 关闭,进而实现注液和增压双工位控制,操作简便可靠。既能利用低功率液压泵输送较 低压液体,又能对低压液体进行升压输出高压液体。附图说明图la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工位一的结构示意图lb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一的工位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2a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二的工位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b为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二的工位二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注液自升压装置,其较佳的具体实施例一,如图la、图lb所示,包括缸体 1,缸体1内设有控制腔10、输液腔2、 7,控制腔10内设有縮径阀芯12,縮径阀芯12中部 的直径小于两端部的直径,且两端部的外壁与控制腔10的内壁吻合,并能在控制腔10内 滑动,可以通过滑动对液口进行控制;输液腔2、 7包括左腔2、右腔7,内部设有变截面活塞3,左腔2与右腔7之间设有隔 层,变截面活塞3的大截面端设于右腔7内,小截面端穿过隔层设于左腔2内,可以通过变 截面活塞3的增压作用实现增压。输液腔的左腔2设有出液口S,控制腔10设有进液口P和回液口T;左腔2与控制腔10之 间设有注液输液孔A,右腔7与控制腔10之间设有增压输液孔B;縮径阀芯12在控制腔10内 的滑动能控制注液输液孔A和增压输液孔B与进液口P或回液口T之间的导通或关闭,实现 对要求的工位的控制,具体可以控制该注液自升压装置实现两个工位注液工位该工位时,进液口P通过注液输液孔A与出液口S连通;且增压输液孔B与 回液口T连通;增压工位该工位时,注液输液孔A关闭;且进液口P与增压输液孔B连通。 上述两个工位通过縮径阀芯12在控制腔10内的滑动进行转换,具体是在注液工位时,縮径阀芯12左移,进液口P通过该縮径阀芯12中部的縮径处与注液输液孔A连通;同时,增压输液孔B通过控制腔10右端空间与所述回液口T连通;在增压工位时,縮径阀芯12右移,注液输液孔A被该縮径阀芯12的左端部关闭;同时,进液口P通过该縮径阀芯12中部的縮径处与增压输液孔B连通。具体可以在縮径阀芯12—端与控制腔10的端部内壁之间设有复位弹簧8;另一端设有 顶杆9,顶杆9的一端伸出控制腔10的端壁,通过顶杆9与复位弹簧8的联合作用控制縮径 阀芯12的移动。在上述的具体实施例一中,是一种常闭式结构,艮P:在常态下,如图la所示,縮径阀芯12处于控制腔10右端,注液输液孔A关闭,此时, 该自升压装置处于增压工位;在动作态下,如图lb所示,縮径阔芯12处于控制腔10左端,注液输液孔A打开,此 时,该自升压装置处于注液工位。上述的常闭式结构,可以在縮径阀芯12的左端设有复位弹簧8;右端设有顶杆9。在 复位弹簧8的作用下,縮径阀芯12常处于控制腔10右端;当推动顶杆9时,縮径阔芯12左 移,实现工位转换。具体实施例二,如图2a、图2b所示,是一种常开式结构,艮P:在常态下,如图2a所示,縮径阀芯12处于控制腔10左端,注液输液孔A打开,此时, 该自升压装置处于注液工位;在动作态下,如图lb所示,縮径阀芯12处于控制腔10右端,注液输液孔A关闭,此 时,该自升压装置处于增压工位。上述的常开式结构,可以在縮径阀芯12的右端设有复位弹簧8;左端设有顶杆9。在 复位弹簧8的作用下,縮径阔芯12常处于控制腔10左端;当推动顶杆9时,縮径阀芯12右 移,实现工位转换。在上述的两个实施例中,控制腔10的左端可以设有与外部相通的气孔5。输液腔的右 腔7靠近隔层的一端也可以设有与外部相通的气孔5。用于在縮径阀芯12及变截面活塞3在 移动过程中吸气、排气。输液腔的右腔7的两端部与变截面活塞3的大截面端之间可以分别设有限位弹簧6,用 于对变截面活塞3的移动进行缓冲和限位。变截面活塞3的大截面端与输液腔的右腔7的侧壁之间、小截面端与隔层的侧壁之间 及縮径阀芯12两端部与控制腔10的侧壁之间可以分别设有密封圈4,起到密封作用。本专利技术用于在液压支架的液压装置中时,可以利用低功率液压泵输送较低压液体,泵压只需满足升柱要求,根据液压装置的工作压力调整自升压装置的升压比输出高压液体,使液压装置的初撑力达到工作压力。本专利技术通过縮径阀芯和变截面活塞的联合运动,可以实现液压输送和液压自升压两种功能,分为常开式和常闭式两种,常开和常闭是针对进液口P是否与出液口S导通和截 断而言。本专利技术的注液自升压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对于常闭式而言,在不工作的情况下,如图la所示,进液口P与增压输液孔B导通, 流体到达变截面活塞3的右腔,变截面活塞3移动到左死点,压力液与外界隔绝。当要对液压支架(液压支柱、千斤顶)进行输液时,需要动力触动顶杆9,如图lb所 示,顶杆9推动縮径阀芯12向左运动,从而导通注液输液孔A与进液口P的通路对液压支架 进行注液,同时推动变截面活塞3向右运动,与此同时增压输液孔B与回液口T导通,变截 面活塞2右端液腔中的液体通过回液口T流出。当液压装置已上升到指定位置且压力达到与泵压相平衡时,通过复位弹簧8推动縮径 阀芯回到正常位置(常闭状态),关闭注液输液孔A及回液口T,进液口P与增压输液孔B 导通,流体到达变截面活塞3的右腔,推动变截面活塞3向左移动。根据活塞力的平衡, 变截面活塞3右腔压力与泵提供的压力相同,而变截面活塞3左腔及出液口S的流体压力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注液自升压装置,包括缸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缸体内设有控制腔、输液腔,所述控制腔内设有缩径阀芯,所述缩径阀芯中部的直径小于两端部的直径,且两端部的外壁与所述控制腔的内壁吻合,并能在控制腔内滑动; 所述输液腔包括左腔、右腔,内部设有变截面活塞,所述左腔与右腔之间设有隔层,所述变截面活塞的大截面端设于所述右腔内,小截面端穿过所述隔层设于所述左腔内; 所述左腔设有出液口,所述控制腔设有进液口和回液口; 所述左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设有注液输液孔,所述右腔与所述控制腔之间设有增压输液孔; 所述缩径阀芯在所述控制腔内的滑动能控制所述注液输液孔和所述增压输液孔与所述进液口或回液口之间的导通或关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秦跃平杨小彬聂百胜宋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