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2451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包括手柄、旋接于手柄后端的套筒,电极贯穿于手柄及套筒内并伸出手柄前端,电极在套筒内与尾线相连,所述电极由外到内包括同心设置的控弯鞘管、负压吸引内管、筒芯电极,所述控弯鞘管固定连接于手柄前端的调节旋钮上,所述负压吸引内管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中段的调节块上,负压吸引内管与负压吸引外管相连通,所述筒芯电极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后段的套筒内并与尾线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为:结构设计合理,实现了高效精准治疗,本电极借助腹腔镜引导,从腹部小切口伸入直达病变组织表面,通过负压吸引锁定肿瘤组织与电极间的相对位置,操控电极穿刺进入肿瘤组织,对肿瘤组织进行高压电脉冲消融。压电脉冲消融。压电脉冲消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


[0001]本技术涉及腹腔镜手术
,具体涉及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高压脉冲电场用于治疗肝脏和胰腺肿瘤,一般在超声或CT引导下经皮穿刺进入肿瘤组织进行治疗。但是,某些复杂位置通过超声或CT并不能精准找到肿瘤,或者经皮穿刺位置较深有障碍物阻挡,或者穿刺过程中组织受力后退或偏移等情况,无法精准穿刺到所需位置,造成治疗不理想或不完全的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实现高效精准治疗的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
[0004]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5]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包括手柄、旋接于手柄后端的套筒,电极贯穿于手柄及套筒内并伸出手柄前端,电极在套筒内与尾线相连,所述电极由外到内包括同心设置的控弯鞘管、负压吸引内管、筒芯电极,所述控弯鞘管固定连接于手柄前端的调节旋钮上,所述负压吸引内管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中段的调节块上,负压吸引内管与负压吸引外管相连通,所述筒芯电极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后段的套筒内并与尾线相连。
[0006]进一步地,所述手柄包括呈圆锥状的前端和呈圆柱状并一体成型的前段及中后段,前段外径大于中后段外径,所述调节块可在手柄中段前后滑动,所述套筒可在手柄后段前后滑动。
[0007]进一步地,所述手柄中段与后段之间设有挡块。
[0008]进一步地,所述套筒上设有松紧旋钮。
[0009]进一步地,所述负压吸引内管前端呈伞状。
[0010]进一步地,所述筒芯电极包括芯极、筒极、芯极绝缘层、筒极绝缘层、铜芯绝缘隔套;芯极外侧包裹芯极绝缘层,筒极环设于芯极后段,筒极外侧包裹筒极绝缘层;芯极前段较粗并裸露在外,芯极顶端呈针尖状,筒极与芯极前段之间设有铜芯绝缘隔套,铜芯绝缘隔套包裹于芯极绝缘层外侧。
[0011]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0012]本技术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结构设计合理,实现了高效精准治疗。具体地,本电极借助腹腔镜引导,从腹部小切口伸入直达病变组织表面,通过负压吸引锁定肿瘤组织与电极间的相对位置,操控电极穿刺进入肿瘤组织,对肿瘤组织进行高压电脉冲消融。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手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本技术的负压吸引电极穿刺操作示意图(一)。
[0016]图4是本技术的负压吸引电极穿刺操作示意图(二)。
[0017]图5是本技术的负压吸引电极穿刺操作示意图(三)。
[0018]图6是本技术的筒芯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7是本技术的负压吸引内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8是本技术的负压吸引内管前端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9是本技术的手柄前端的结构连接关系示意图。
[0022]附图标记:1、手柄;11、调节旋钮;111、旋钮;112、固定杆;113、移块;114、软胶套;12、调节块;2、套筒;3、电极;31、控弯鞘管;32、负压吸引内管;33、筒芯电极;331、芯极;332、筒极;333、芯极绝缘层;334、筒极绝缘层;335、铜芯绝缘隔套;4、尾线;5、负压吸引外管;6、挡块;7、松紧旋钮。
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0024]如图1、2所示,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包括手柄1、旋接于手柄1后端的套筒2,电极3贯穿于手柄1及套筒2内并伸出手柄1前端,电极3在套筒2内与尾线4相连,所述电极3由外到内包括同心设置的控弯鞘管31、负压吸引内管32、筒芯电极33,所述控弯鞘管31固定连接于手柄1前端的调节旋钮11上,如图7、8所示,所述负压吸引内管32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1中段的调节块12上,负压吸引内管32前端呈伞状,负压吸引内管32与负压吸引外管5相连通,所述负压吸引外管5外连负压吸引装置,所述筒芯电极33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1后段的套筒2内并与尾线4相连,所述尾线4外连高压脉冲设备。
[0025]如图6所示,所述筒芯电极33包括芯极331、筒极332、芯极绝缘层333、筒极绝缘层334、铜芯绝缘隔套335;芯极331外侧包裹芯极绝缘层333,筒极332环设于芯极331后段,筒极332外侧包裹筒极绝缘层334;芯极331前段较粗并裸露在外,芯极331顶端呈针尖状,筒极332与芯极331前段之间设有铜芯绝缘隔套335,铜芯绝缘隔套335包裹于芯极绝缘层333外侧。其中,筒芯电极原理为:前端芯极331外露段和筒极332外露段之间施加高压电脉冲,形成球形或椭球形的电场,电场范围大小取决于筒极332、芯极331之间的绝缘长度和施加的电压大小;除筒极332、芯极331的两个外露段,其余部分都需要绝缘,保证不会在不需要的位置放电。
[0026]所述手柄1包括呈圆锥状的前端和呈圆柱状并一体成型的前段及中后段,前段外径大于中后段外径,所述调节块12可在手柄1中段前后滑动,所述套筒2可在手柄1后段前后滑动。具体地,所述手柄1中后段设有挡块6,挡块6作为调节块12滑动的限位,调节块12可在手柄1中后段起始与挡块6之间滑动;挡块6也可作为划分手柄1中段和后段的界线,所述套筒2可在挡块6之后的手柄1上滑动,即套筒2可在手柄1后段滑动。所述套筒2上设有松紧旋钮7:当套筒2需要滑动时,松开松紧旋钮7,套筒2可自由滑动;当套筒2滑动到预定位置后,拧紧松紧旋钮7,将套筒2固定于手柄1后段某个特定位置。
[0027]如图9所示,手柄1前端的所述调节旋钮11包括旋钮111、固定杆112、移块113、软胶套114,所述固定杆112固定套接于手柄1前段,固定杆112前段设有软胶套114,所述旋钮111套设于固定杆112外侧,旋钮111与固定杆112之间套接控弯鞘管31,所述控弯鞘管31末端的控弯金属丝固定连接于移块113内,所述移块113随旋钮111的旋转可沿固定杆112前后滑动。在操作过程中,手动旋转所述旋钮111,带动移块113沿固定杆112前后滑动,可拉动控弯鞘管31的控弯金属丝来调节控弯鞘管31的角度。
[0028]对于负压吸引电极穿刺操作,如图3、4、5所示。如图3所示,控弯鞘管31逐渐靠近肿瘤组织,如图4所示,靠近到一定程度后,负压吸引内管32伸出控弯鞘管31,负压吸引内管32前端的带伞状定型球囊吸附并锁定肿瘤组织,如图5所示,然后筒芯电极33向外伸出并穿刺进肿瘤组织,通过与筒芯电极33末端连通的高压脉冲设备对肿瘤组织进行高压电脉冲消融。
[0029]本技术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的工作原理如下:在腹腔镜引导下,手握手柄1将所述控弯鞘管31前端从腹部小切口伸入并靠近肿瘤组织,通过调节旋钮11调整控弯鞘管31至合适穿刺角度,然后沿手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包括手柄、旋接于手柄后端的套筒,电极贯穿于手柄及套筒内并伸出手柄前端,电极在套筒内与尾线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由外到内包括同心设置的控弯鞘管、负压吸引内管、筒芯电极,所述控弯鞘管固定连接于手柄前端的调节旋钮上,所述负压吸引内管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中段的调节块上,负压吸引内管与负压吸引外管相连通,所述筒芯电极末端固定连接于手柄后段的套筒内并与尾线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腹腔镜下负压吸引消融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呈圆锥状的前端和呈圆柱状并一体成型的前段及中后段,前段外径大于中后段外径,所述调节块可在手柄中段前后滑动,所述套筒可在手柄后段前后滑动。3.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刚张有干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睿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