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涉及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人们的生活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车辆的安全性能受到人们的重视。
[0003]下车体框架组件作为受力的主要部件,其结构设计在车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乘用车下车体框架结构多为钢制结构,如图1所示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传力通道如箭头所示,其特点为前机舱吸能梁所传递的力可分为多条传力路径向后分散。另一种为钢铝混合结构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如图2所示,其传力通道如箭头所示,这类结构存在钢铝连接点多,连接工序复杂的问题。这两类结构使得结构较复杂,零件个数较多,框架结构所需的零件数量约少则50个,多达100多个。零件个数越多,生产工序越复杂,生产效率就越低,从低碳高效方面来看,存在天然的劣势。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白车身及车辆,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下车体框架组件的零件数量较多,结构较复杂的问题。
[0005]为了实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框架结构(10),所述主框架结构(10)包括四根梁,所述四根梁首尾相连形成长方形框架;前舱吸能梁结构(20),所述前舱吸能梁结构(20)为两个,所述两个前舱吸能梁结构(20)连接在所述长方形框架的第一侧,所述两个前舱吸能梁结构(20)相间隔地设置,各所述前舱吸能梁结构(20)包括连接件(21)和前舱吸能梁(22),所述连接件(21)的第一端与所述主框架结构(10)相连,所述连接件(21)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件(21)相连,所述前舱吸能梁(22)的连接处突出于所述连接件(21)在所述主框架结构(10)上的正投影的两侧;后地板一体件结构(30),所述后地板一体件结构(30)连接在所述长方形框架的第二侧,所述长方形框架的第一侧与所述长方形框架的第二侧相对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各所述连接件(21)设置有凹槽(21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211)的开口朝外,所述凹槽(211)在沿垂直所述长方形框架的方向通透。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车体框架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21)包括上下两个钢板、连接竖板和第一加强板,所述连接竖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钢板的内侧,所述第一加强板固定连接在所述两个钢板之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车跃光,王远宏,栾爱东,姚善明,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