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2111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该滑轮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下滑轮组件无法对不同粗细的电梯钢丝绳进行上下和前后防护,防护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该滑轮组件包括两组基座,两组所述基座通过连接组件进行连接,两组所述基座内部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上限位滑轮,所述基座的内部且位于上限位滑轮的下方设置有下限位滑轮,两组所述下限位滑轮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套环,所述基座的四个侧边均固定连接有侧板,四组所述套环与侧板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调节组件,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计使得该滑轮组件能够对不同粗细的电梯钢丝绳进行上下和前后防护,提高防护效果。提高防护效果。提高防护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梯滑轮
,具体涉及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

技术介绍

[0002]现有电梯轿厢系统中的钢丝绳双槽滑轮组件主要由滑轮支架、双槽滑轮以及双槽滑轮轴三部分组成,其中,所述的双槽滑轮上设有两条平行沟槽,其能够绕双槽滑轮轴转动,上述结构的双槽滑轮组件在电梯轿厢系统中具体使用后,电梯轿厢系统中的电梯传动钢丝绳分别从上述双槽滑轮的两条沟槽内跨过后连接两扇电梯轿厢门。考虑到电梯轿厢门在安装后其具体安装位置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存在角度倾斜的情况,或者是电梯轿厢系统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因长期受到外力撞击或者推搡,在空间垂直方向上发生偏置的情况,上述的两者情况均会导致电梯钢丝绳往双槽滑轮的单向槽壁贴近,从而导致双槽滑轮局部磨损严重,影响使用寿命;
[0003]经检索,公开号:CN206458203U,公开了一种电梯轿厢系统中的钢丝绳双槽滑轮组件,包括滑轮支架、双槽滑轮轴和双槽滑,上述的双槽滑轮由单独的两个单槽滑轮组成,在上述双槽滑轮轴上嵌设有划分该双槽滑轮轴的橡胶垫环,在橡胶垫环两侧的双槽滑轮轴段上均贯穿有一对碟簧组件,上述的两个单槽滑轮分别位于其中的一对碟簧组件之间,上述双槽滑轮轴的尾端形成铆合面,并且上述的碟簧组件在双槽滑轮轴的轴线反向上始终保持弹性复位趋势。其解决了延长电梯轿厢系统中的钢丝绳双槽滑轮的使用寿命的技术问题,其具有使用寿命长,经济效益好等优点;同时其在电梯轿厢系统中具体使用后,更能够有效保证用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存在以下缺陷:上述申请案中通过设置单槽滑轮,能够对电梯钢丝绳的进行限位,减小电梯钢丝绳产生位移的几率,使得电梯钢丝绳只能存在微量的位移偏置余量,但是上述申请案中的单槽滑轮只能够对电梯钢丝绳的两侧进行防护,防护效果较差;
[0005]因此对于现有电梯轿厢系统中的钢丝绳双槽滑轮组件的改进,设计一种新型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以改变上述技术缺陷,提高整体滑轮组件对钢丝绳的防护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6](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7]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该滑轮组件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下滑轮组件无法对不同粗细的电梯钢丝绳进行上下和前后防护,防护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
[0008](2)技术方案
[0009]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该滑轮组件包括两组基座,两组所述基座通过连接组件进行连接,两组所述基座内部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上限位滑轮,所述基座的内部且位于上限位滑轮的下方设置有下限位滑轮,两组所
述下限位滑轮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套环,所述基座的四个侧边均固定连接有侧板,四组所述套环与侧板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调节组件,所述基座内壁的一侧且位于两组上限位滑轮和两组下限位滑轮之间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侧限位滑轮,所述基座内壁的另一侧且与两组第一侧限位滑轮的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侧限位滑轮,两组所述第一侧限位滑轮和两组第二侧限位滑轮均通过第二调节组件与基座的进行连接。
[0010]使用本技术方案的滑轮组件时,首先将两组基座底部的插接块与两组套板的插接槽对应插接,从而将两组基座与连接组件进行组装,然后根据电梯轿厢顶部的长度对两组套板进行适宜推拉调节,使得调节后的连接组件与电梯轿厢顶部长度一致,通过将连接组件对应放置在电梯轿厢的顶部,使得两组套板的外边缘对应放置在电梯轿厢顶部的左右两侧,然后通过将多组螺丝或螺栓穿入至螺纹孔旋入至电梯轿厢顶壁内,从而对连接组件进行固定,从而将滑轮组件与电梯进行组装,然后将钢丝绳的一端横穿过两组基座内部,且使得钢丝绳不仅位于上限位滑轮和下限位滑轮之间,且位于上限位滑轮和下限位滑轮之间,然后利用第一调节组件对下限位滑轮进行适宜调节,使得四组下限位滑轮和四组上限位滑轮对钢丝绳上下贴合,进而通过四组上限位滑轮和四组下限位滑轮对钢丝绳上下限位防护,然后再利用第二调节组件对第一侧限位滑轮或第二侧限位滑轮进行调节,使得调节后的四组第一侧限位滑轮和四组第二侧限位滑轮与内侧的钢丝绳进行前后贴合,通过四组第一侧限位滑轮和四组第二侧限位滑轮对安装的钢丝绳进行前后防护,进而通过设计使得该滑轮组件能够对不同粗细的电梯钢丝绳进行上下和前后防护,提高防护效果。
[0011]优选地,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组套板,两组所述套板的内部均开设有两组插接槽,所述插接槽通过插接块与基座进行组装,两组所述套板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内置板,且两组所述套板远离内置板一侧的两个拐角处均开设有螺纹孔。通过连接组件的设置,不仅方便对两组基座进行拆装,且能够对两组基座之间的间距进行适宜调节。
[0012]进一步的,两组所述套板顶部一侧的上方且位于两组基座之间均设置有辅助滚轮,两组所述辅助滚轮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架,且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在基座的顶部。通过辅助滚轮的设置,通过辅助滚轮的顶部对钢丝绳进行辅助限位。
[0013]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套杆,所述套杆铰接在侧板的内侧壁上,所述套杆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套杆的一端与套环进行铰接。通过第一调节组件的设置,能够根据使用需求,对下限位滑轮进行移动调节。
[0014]更进一步的,所述连接杆的内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壁上对称固定安装有两组伸缩杆,两组所述伸缩杆的一端延伸至套杆的外侧均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两组所述伸缩杆的外侧均套设有复位弹簧,所述套杆的外圆周壁上与两组限位块相对应的位置处均等间距开设有多组限位孔。通过限位孔和限位块的设置,能够对调节后的连接杆和套杆进行固定。
[0015]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侧限位滑轮和第二侧限位滑轮结构相同,所述第一侧限位滑轮和第二侧限位滑轮的两端均固定连接有限位螺栓。通过限位螺栓的设置,能够对第一侧限位滑轮或第二侧限位滑轮进行防脱限位。
[0016]更进一步的,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限位板,所述第一侧限位滑轮的两端且位于两组限位螺栓的外侧均转动连接有限位板,两组所述限位板之间焊接有加强板,所述加强板通过调节杆与基座进行连接。通过第二调节组件的设置,能够根据不同粗细的钢丝绳,对
第一侧限位滑轮和第二侧限位滑轮进行适宜调节调节,使得第一侧限位滑轮和第二侧限位滑轮能够对不同粗细的钢丝绳进行限位防护。
[0017]更进一步的,所述基座的两侧开设有供多组限位板滑动连接的滑槽,所述调节杆与加强板的连接方式为转动连接,所述调节杆与基座的连接方式为螺纹连接,且所述调节杆的一端延伸至基座的外侧固定安装有旋钮。通过的设置,
[0018]更进一步的,所述上限位滑轮、下限位滑轮、第一侧限位滑轮以及第二侧限位滑轮的外部轮廓均呈“V”形结构设计。通过上限位滑轮、下限位滑轮、第一侧限位滑轮以及第二侧限位滑轮的设置,能够对不同粗细的钢丝绳进行前后和上下限位防护,提高防护效果,避免钢丝绳发生位移现象,进而对钢丝绳进行有效防护,从而提高该电梯使用安全性。
[0019]更进一步的,所述插接块的两侧均开设有三角槽,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该滑轮组件包括两组基座(1),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基座(1)通过连接组件(2)进行连接,两组所述基座(1)内部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上限位滑轮(3),所述基座(1)的内部且位于上限位滑轮(3)的下方设置有下限位滑轮(4),两组所述下限位滑轮(4)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套环(5),所述基座(1)的四个侧边均固定连接有侧板,四组所述套环(5)与侧板之间均连接有第一调节组件(6),所述基座(1)内壁的一侧且位于两组上限位滑轮(3)和两组下限位滑轮(4)之间对称设置有两组第一侧限位滑轮(7),所述基座(1)内壁的另一侧且与两组第一侧限位滑轮(7)的相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侧限位滑轮(8),两组所述第一侧限位滑轮(7)和两组第二侧限位滑轮(8)均通过第二调节组件(9)与基座(1)的进行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组件(2)包括两组套板(201),两组所述套板(201)的内部均开设有两组插接槽(202),所述插接槽(202)通过插接块(203)与基座(1)进行组装,两组所述套板(20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内置板(204),且两组所述套板(201)远离内置板(204)一侧的两个拐角处均开设有螺纹孔。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套板(201)顶部一侧的上方且位于两组基座(1)之间均设置有辅助滚轮(10),两组所述辅助滚轮(10)的两端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架,且所述支撑架固定安装在基座(1)的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梯系统的滑轮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6)包括套杆(601),所述套杆(601)铰接在侧板的内侧壁上,所述套杆(601)的内部滑动连接有连接杆(602),所述连接杆(602)远离套杆(601)的一端与套环(5)进行铰接。5.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杏俊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洪荒之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