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8415499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8
本申请涉及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涉及生态护坡的技术领域,生态护坡结构包括水下护岸和水上护岸,水上护岸和水下护岸分别覆盖在河道水面上下的河岸上,水下护岸内开设有容纳水生动物居住的第一洞穴,水下护岸内开设有进出通道,第一洞穴和河道通过进出通道相互连通。本申请通过水上护岸和水下护岸的组合结构形式可以起到护坡作用,防止河水冲刷河岸;第一洞穴的开设可作为穴居动物的居住场所;进出通道作为穴居动物进入第一洞穴的通道;第一洞穴和进出通道的设置保证了虾蟹等穴居动物的居住空间,从而在保证对河岸的保护的前提下,能够降低对虾蟹等穴居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的影响。的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


[0001]本申请涉及生态护坡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生态护坡,是综合、土壤学、生态学和植物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斜坡或边坡进行支护,形成由植物或工程和植物组成的综合护坡系统的护坡技术。开挖边坡形成以后,通过种植植物,利用植物与岩、土体的相互作用(根系锚固作用)对边坡表层进行防护、加固,使之既能满足对边坡表层稳定的要求,又能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是一种有效的护坡、固坡手段。
[0003]目前,实心混凝土河堤工程的实施,减轻了流水对岸堤的冲刷,使河流景观产生洁净美观的效果。但是在河道修葺新型的护岸之后会对河道的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在河道刚开始建立护岸的时候,周围的泥土、砂石等都会被重新翻出或整平,使得原始的河岸上的生态环境被破坏。
[000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实心混凝土河堤工程忽视了河流生态多样性的要求,没有考虑鱼、虾、蟹等水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使虾蟹等穴居动物没有居住空间,从而不利于虾蟹等穴居动物生存和发展,不利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对水生动物生存影响的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0007]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包括水下护岸和水上护岸,所述水上护岸和水下护岸分别覆盖在河道水面上下的河岸上,所述水下护岸内开设有容纳水生动物居住的第一洞穴,所述水下护岸内开设有进出通道,所述第一洞穴和河道通过所述进出通道相互连通。
[000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上护岸和水下护岸的组合的结构形式可以起到护坡作用,防止河水冲刷堤岸;第一洞穴的开设可作为穴居动物的居住场所;进出通道作为穴居动物进入第一洞穴的通道;第一洞穴和进出通道的设置保证了虾蟹等穴居动物的居住空间,从而在保证对河岸的保护的前提下,能够降低对虾蟹等穴居动物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0009]可选的,所述进出通道开设有若干个,每一个所述第一洞穴均连通有若干个进出通道。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每一个第一洞穴均连通有若干个进出通道,从而使得不同种类以及生活在不同水层的动物均能够进入到第一洞穴内,能够为多种动物提供居住空间。
[0011]可选的,所述水下护岸上端设置有盖板,所述盖板沿水平方向一侧与所述水上护
岸相互连接。
[00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的设置将水下护岸和水上护岸相互连接,保证了护坡结构表面的平整。
[0013]可选的,所述水下护岸上开设有爬升通道,所述爬升通道在竖直方向上由上至下从靠近水上护岸向远离水上护岸的方向延伸,所述爬升通道上端贯穿所述水下护岸上侧面,所述爬升通道下端连通河道且所述爬升通道下端靠近河床表面开设。
[00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爬升通道的设置使得两栖动物能够通过爬升通道从河床上移动至水下护岸上,保证两栖动物能够移动至水下护岸进行正常生存和觅食活动。
[0015]可选的,所述爬升通道与所述第一洞穴相互连通。
[00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生存在第一洞穴内的穴居生物中的两栖动物能够直接爬上水下护岸上进行觅食。
[0017]可选的,所述水下护岸内开设有第二洞穴,所述第二洞穴位于所述第一洞穴靠近河床的一侧,所述第二洞穴与河道相互连通。
[00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洞穴靠近河床开设,使得生存在河道内最下层水域的动物能够进入第二洞穴中进行生存,降低护坡机构的建设对生物的影响。
[0019]可选的,所述第二洞穴内填入有泥土。
[00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二洞穴内填入泥土,使得第二洞穴可以模拟天然岩石洞穴,让穴居动物接触岸边泥土,增加穴居动物生存环境的适宜性。
[0021]可选的,所述水上护岸包括若干个砌石,若干个所述砌石在河道水面之上的河岸上相互拼接。
[00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砌石的拼接能够保证水上护岸的平整和施工的便捷性。
[00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0024]1. 水上护岸和水下护岸的组合的结构形式可以起到护坡作用,防止河水冲刷堤岸。
[0025]2. 第二洞穴的开设可以模拟天然岩石洞穴,让穴居动物接触岸边泥土,第一洞穴的开设可作为穴居动物的居住场所,从而第一洞穴和第二洞穴的开设提供了多种不同水上动物的生存空间。
[0026]3.爬升通道可作为两栖动物爬上河堤的通道,为两栖动物夜间上岸觅食提供行走路线。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中生态护坡机构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中,1、水下护岸;2、水上护岸;3、砌石;4、盖板;5、第一洞穴;6、进出通道;7、第二洞穴;8、进入通道;9、爬升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1,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参照图1,包括水下护岸1和水上护岸2,水上护岸2覆盖在河道水面之上的河岸斜坡上,水上护岸2包括若干个砌石3,若干个砌石3相互
拼接且覆盖在河岸斜坡上,从而砌石3的拼接能够保证水上护岸2的平整,同时也便于水上护岸2的施工,水上护岸2的设置能够对水面之上河岸进行防护;水下护岸1覆盖在河道水面下的河岸上,水下护岸1采用混凝土浇筑在河道内靠近河岸的一侧,从而水下护岸1的设置能够对水面之下河岸的进行保护;水下护岸1的上侧面水平设置,在水下护岸1上侧面上盖设有盖板4,盖板4靠近水上护岸2的一侧与水上护岸2相互连接,另一侧延伸至凸出水下护岸1,从而盖板4的设置将水下护岸1和水上护岸2相互连接,保证了护坡结构表面的平整。
[0031]水下护岸1内开设有若干个第一洞穴5和若干个进出通道6,每一个第一洞穴5均连通有若干个进出通道6,进出通道6一端与对应的第一洞穴5相互连通,另一端与河道相互连通,且进出通道6倾斜设置,保证了鱼类生物能够通过进出通道6游入第一洞穴5内进行生存,同时蟹类生物能够通过进出通道6倾斜的内壁爬入第一洞穴5中进行生存,从而第一洞穴5的开设为水生动物提供了居住空间,降低了护坡结构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连通同一个第一洞穴5的若干个进出通道6在连通河道的一端沿竖直方向间隔设置,使得河道内不同水层的生物均能够进入第一洞穴5进行生存。
[0032]水下护岸1内开设有第二洞穴7,第二洞穴7开设在水下护岸1上第一洞穴5靠近河床的一侧,第二洞穴7一侧内壁水平开设有进入通道8,进入通道8一端连通河道,另一端连通第二洞穴7,且进入通道8靠近河床开设,使得生存在河道内最下层水域的动物能够进入第二洞穴7中进行生存,降低护坡机构的建设对生物的影响;在第二洞穴7内沿填入有泥土,从而能够模拟正常的穴居生物的生存环境,降低护坡机构的建设对穴居生物的影响。
[0033]水下护岸1上开设有若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水下护岸(1)和水上护岸(2),所述水上护岸(2)和水下护岸(1)分别覆盖在河道水面上下的河岸上,所述水下护岸(1)内开设有容纳水生动物居住的第一洞穴(5),所述水下护岸(1)内开设有进出通道(6),所述第一洞穴(5)和河道通过所述进出通道(6)相互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进出通道(6)开设有若干个,每一个所述第一洞穴(5)均连通有若干个进出通道(6)。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护岸(1)上端设置有盖板(4),所述盖板(4)沿水平方向一侧与所述水上护岸(2)相互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适应鱼蟹寄居的生态护坡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水下护岸(1)上开设有爬升通道(9),所述爬升通道(9)在竖直方向上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文平周玉风黄鹏白忠杰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兵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