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和工艺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8411166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8-07 1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和工艺,该系统包括:燃烧蓄热工区、裂解反应工区、初馏工区、二氧化碳回收工区、脱酸工区、C2/C3分馏工区、C2加氢工区、深冷工区、冷分离工区;其中,所述裂解反应工区包括锥形反应器本体,以及与所述锥形反应器本体下端连通的急冷换热器。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使裂解原料与高温烟气直接接触并采用锥形反应器,缩短反应停留时间,提高裂解反应的温度和压力,降低后续分离所需压缩能耗以及热交换能耗。缩能耗以及热交换能耗。缩能耗以及热交换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和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石油化工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和工艺。

技术介绍

[0002]对于不饱和烃的制备,目前已有多种生产工艺,其中多数工艺依赖于蒸汽管式裂解技术,该技术因其良好的裂解气质量、较长的连续生产时间以及成熟的工艺设备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蒸汽管式裂解技术在根本构造、原理上仍然存在以下短板:
[0003](1)蒸汽管式裂解方法,利用燃料燃烧释放的热量在金属管壁外与内部的原料进行间接换热触发裂解反应,在反应温度、反应时间甚至是反应热效率上都难有明显提升;(2)燃料与空气混合燃烧后会形成大量以二氧化碳、CO、NO
x
等为主的烟道气,这部分烟道气中残余的热量并未完全回收利用,并且目前的技术中仍然选择直接将烟道气排放至大气中;(3)受制于无法提升裂解温度和无法缩短裂解停留时间的桎梏,目前裂解反应的反应压力很低,不饱和烃的后续分离需采取压缩机压缩的方法,将裂解气压缩至3.6Mpa左右,以实现轻组分的分离,压缩过程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非常耗能,如何降低甚至避免压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包括:燃烧蓄热工区、裂解反应工区、初馏工区、二氧化碳回收工区、脱酸工区、C2/C3分馏工区、C2加氢工区、深冷工区、冷分离工区;其中,所述裂解反应工区包括锥形反应器本体,以及与所述锥形反应器本体下端连通的急冷换热器;所述燃烧蓄热工区的出口连接所述裂解反应工区的烟气入口,所述裂解反应工区的出口连接初馏工区的入口,所述初馏工区设有第一馏分出口和第一重组分出口,所述第一馏分出口连接所述二氧化碳回收工区的入口,所述二氧化碳回收工区的出口连接所述脱酸工区的入口,所述脱酸工区的出口连接所述C2/C3分馏工区的入口,所述C2/C3分馏工区设有第二馏分出口和第三馏分出口;所述第二馏分出口连接所述C2加氢工区的入口,所述C2加氢工区出口连接所述深冷工区的入口,所述深冷工区设有主出口和第一副产物出口,所述深冷工区的主出口连接所述冷分离工区的入口,所述冷分离工区设有第一产品出口和第二副产物出口。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中,其还包括:脱丙烷工区、C3加氢工区、热分离工区;所述第三馏分出口连接所述脱丙烷工区的入口,所述脱丙烷工区设有第四馏分出口和第五馏分出口,所述第四馏分出口连接所述C3加氢工区的入口,所述C3加氢工区的出口连接热分离工区的入口,所述热分离工区设有第二产品出口和第三副产物出口。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中,其还包括脱丁烷工区,所述第五馏分出口连接所述脱丁烷工区的入口,所述脱丁烷工区设有第三产品出口和第二重组分出口。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中,其还包括第一压缩工区,所述第一馏分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压缩工区的入口代替所述二氧化碳回收工区的入口与所述第一馏分出口连接,所述第一压缩工区的出口代替所述第一馏分出口与所述二氧化碳回收工区入口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中,其还包括干燥工区,所述脱酸工区的出口连接所述干燥工区的入口,所述干燥工区的出口连接所述C2/C3分馏工区的入口。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中,其还包括第二压缩工区,所述深冷工区的第一副产物出口连接所述第二压缩工区的入口,所述第二压缩工区的出口连接燃烧蓄热工区的入口。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中,其还包括加压工区,所述冷分离工区的第二副产物出口和所述热分离的第三副产物出口连接所述加压工区的入口,所述加压工区的出口连接所述裂解反应工区的副原料入口。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饱和烃的生产系统,其中,所述裂解反应器设有裂解原料入口;所述裂解反应工区的烟气入口设于所述裂解反应器,所述裂解反应工区的出口设于所述急冷降温室。9.一种不饱和烃的生产工艺,其包括如下步骤:S1:使原料与高温烟气在反应器中直接接触进行裂解反应,将产物急冷降温,得到裂解气;S2:对所述裂解气进行初次分馏,分离出重质油,并得到轻质组分;对所述轻质组分脱
二氧化碳、脱酸后进行再次分馏,分离出C2及更轻组分、C3及更重组分;S3:对所述C2及更轻组分依次进行加氢处理、深冷处理和冷分离,得到乙烯产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来勇孙长庚李春燕徐明远马超凡辛江刘建国郭克伦金倬依李骏蒙杨桂春吴德娟胡仲才宋磊张霄航杨庆兰李锦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